
夏梦,原名杨蒙,江苏苏州人,1932年生于上海。
15岁时,随家移居香港,就读于玛利诺书院。在校时,杨蒙喜爱文艺,曾参加《圣女贞德》等舞台剧的演出。
17岁那年,杨蒙怀着好奇之心,和一些同学到“长城”影片公司去观看著名电影明星李丽华拍摄影片“红楼梦”。在场的一大群女生中,数她最高,身高 1.70米,清纯亮丽,楚楚动人,加上有一对古典美人式的丹凤眼,浑身散发出东方美女的韵味。在场的演职人员都窃窃私语。当即被大导演李萍倩慧眼看中。但是因为家长坚决反对,当时未能如愿。后来,杨蒙冲破家庭的樊篱,径自加入了“长城”影片公司当演员。为此,杨家曾登报与她脱离关系。

少女夏梦
“长城”公司喜获新苗,对她寄托了希冀之梦。于是经导演和专家研究,在“梦”上做文章,给她起了个艺名——夏梦。接过这个带有诗味的名字,她坦然自信地投入了梦幻般的银幕世界。

夏梦的外形艳而不媚,贞静平和,娴雅大方,兼之她身材高挑,是全香港公认的“西施”,有“上帝的杰作”之美誉。大作家金庸曾经说过:“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就像夏梦,才名不虚传。”名导演李翰祥也说过:“夏梦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漂亮的女演员,气质不凡,令人沉醉。”
当时,正逢李丽华退出“长城”公司,“长城”的老板和导演就让18岁的夏梦将李丽华饰演的角色都接过来。就这样,夏梦以少女饰演少妇,首演了影片《禁婚记》,一炮打响,立即窜红。从此一发不可收。


1951年《禁婚记》剧照 右为韩非
1950至1956年,夏梦在“长城”公司拍片18部,包括《禁婚记》(1951)《一家春》(1952)《孽海花》(1953)《绝代佳人》(1953)《都会交响曲》(1954)《不要离开我》(1955)《新寡》(1956)等优秀影片。


1953年《孽海花》剧照


1953年《孽海花》剧照
1956年,夏梦主演了影片《新寡》,这部影片使夏梦声名大振。影片《新寡》1957年在大陆公映,使内陆的观众初识了色艺兼备的夏梦,多少人为她如醉如痴。该片在195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影片”之一。

1956年《新寡》剧照 右为鲍方
1956年,夏梦被借聘到“凤凰”影业公司.她同时为“长城”、“凤凰”两家公司拍片,先后主演了《新婚第一夜》(1956)《望夫山下》(1957)《逆旅风云》(1957)《抢新郎》(1958)《眼儿媚》(1958)《甜甜蜜蜜》(1959)《豪门夜宴》(1959)《香闺春情》(1960)《同命鸳鸯》(1960)《满园春色》(1961)《王老虎抢亲》(1961)《三看御妹刘金定》(1962)《雪地情仇》(1963)《故园春梦》(1964)《金枝玉叶》(1964)《烽火姻缘》(1965)等影片。




1965年《烽火姻缘》剧照 左丁赛君 右夏梦
夏梦的形象、以及“长城”处理古装剧的意识形态,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时,夏梦是“长城”公司最受欢迎的女演员,她与石慧、陈思思被合称为“长城三公主”,而夏梦号称“长城大公主”。

夏梦年轻美貌、多才多艺,追求她的男子当然数不胜数。其中,50年代初她在“长城”的同事岑范是曾经令夏梦心动的一个有名的才子。
1946年,20岁的岑范就在香港担任编剧、导演,自己也出演过多部电影,名气如日中天。
当时,夏梦是个口碑极好、才貌俱佳的新升起的明星,适逢花样年华。她和岑范又同在一个公司里,平时的接触,让两个优秀的年轻人互生爱慕,但当时两人谁也没有说破,始终保持兄妹般纯洁友谊。1951年,青年才俊的岑范满腔热忱,他听到新中国的召唤,不顾公司的挽留,决意要回国。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夏梦时,夏梦不加考虑,当即说:“你回我也回。”夏梦的全家都在香港。一个女孩子如此勇敢爽快地作出“也要回国”的决定,其中包含的意思让岑范感动不已。
那时候,从香港回内陆要打《通行证》,不是件容易事。岑范辗转拿到了一张《通行证》,有效期是“1951年9月4日至9月7日”。而夏梦的《通行证》由“长城”公司答应替她办,暂时还没办妥。9月6日,岑范在规定期内,踏上了归程。夏梦去为他送别,并且承诺:只要一拿到《通行证》,立即回去找他。但是,“长城”公司答应替夏梦办《通行证》的承诺只是一个搪塞,实际上并不愿意放她走,所以。《通行证》一直没办下来。
岑范回到北京,和夏梦天各一方。夏梦日夜想念岑范,陆续给他写过五封长信。岑范也被相思折磨,同样向夏梦发出了五封倾诉衷肠的长信。如果没有意外,他们的爱情火焰一定会越烧越旺的。遗憾的是,夏梦给岑范寄出的信,岑范全收到了,至今仍珍藏着,然而岑范给夏梦的信,夏梦一个字也没看到。有人从中做了手脚,并且说岑范变心了。夏梦当然不会相信,但岑范果真杳无音讯。夏梦经历了失望、伤心,到心灰意冷的煎熬……两人的联系就这样中断了。
直到四年以后的1955年,夏梦有机会回大陆,她千方百计找到了岑范。两人在北京北海公园见了面。夏梦还专门去看望了岑范的母亲。然而,一年前,夏梦已嫁为人妇了。往后,两人只能作为兄妹了。真是造化弄人!

为了夏梦而终生不娶的岑范年轻时照片
为此,痴情的岑范竟终生未娶!50多年过去了,这位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的大导演曾经被无数美女爱慕和追求过,但他铁心不动。为防美女纠缠,他拍片时都只带“男保姆”。他难以接受别的女性取代他心中那个永远美丽善良的夏梦。岑范说,假如他从来没有认识夏梦,他的人生也许会和别人一样。“但我认识了夏梦,别人就跟她没有可比性了!”在岑范的心目中,夏梦是不可替代的。岑范说,他晚上入梦,依然像年轻时那样拍片、发口令,依然跟夏梦一起嬉笑怒骂。醒来后,举目无亲,于是,又重新合上眼皮,使劲让自己重回“梦”里……
岑范还说:“爱一个人,是要对方好。夏梦现在家庭好、子女好、事业好,我觉得非常欣慰,甚至窃喜:幸亏她当时没有拿到《通行证》。如果那时回到了内陆,以她的背景,“文革”浩劫中还不知会遭遇到什么灾难呢。我又保护不了她……”岑范的这番话,颇有些悲壮和毫不利己的成分,更像岑范导演的影片中那些誓死忠于爱情的人物了。
1954年,夏梦在香港和林葆诚结婚。林葆诚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虽是从商,却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是个影迷,特别喜爱夏梦主演的影片。1954年,他去看“长城”公司夏梦拍《姊妹曲》,恰巧该片缺一个扮演教师的演员,他就毛遂自荐,客串演出。因此,他与夏梦相识到相爱,直到结婚。

夏梦的结婚照(1954年)
另外一位大男人金庸,也曾苦苦爱恋过夏梦。五十年代,作家金庸开始创作剧本,后来到“长城”公司当了编剧。他一见夏梦,就爱慕不已,倾心拜倒。但使金庸感到苦恼的是:他对夏梦的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虽满腔痴情,苦苦相恋,却难于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此时夏梦已经名花有主了。可想而知,金庸爱上了一位已婚少妇,心理上是有障碍的,而且夏梦忠于夫君,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爱慕追求者,都一律冷若冰霜地加以拒绝。
但此时的金庸,对夏梦已是爱得欲罢不能,欲说还休。于是,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专门为夏梦编写剧本。金庸为夏梦量身打造的第一部片子,就是1953年的《绝代佳人》——金庸当时的笔名叫“林欢”。
“绝代佳人”四个字,就是金庸对夏梦的最高礼赞。这部电影也变成了“最昂贵的情书”。夏梦也不负众望,把如姬一角演绎得有血有肉,不仅扮相好看,而且心灵高尚。

1953年《绝代佳人》剧照
影片《绝代佳人》公映以后,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该片于1957年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的“荣誉奖”。 夏梦也以《绝代佳人》中的卓越表演而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个人一等奖”。
1961年,金庸为了讨好夏梦,又特地为她量身定做了一部戏曲影片《王老虎抢亲》。这原来是一出越剧舞台喜剧,金庸将它改编成了电影,并亲自导演,他让夏梦担任分量很重的女主角。
原本越剧《王老虎抢亲》是由戚雅仙、毕春芳主演的。金庸把它搬上银幕后,仍按照越剧传统,全由女班演出。片中,夏梦反串男主角周文宾,而周文宾在片中又再反串女人,喜剧效果极好。为了演好角色,夏梦和扮演王秀英的李嫱一起,专程赴上海拜越剧名家戚雅仙,毕春芳为师,学习越剧的台步、水袖、身段、眼神……有几个月之久,所以演来大方自然。影片情趣盎然,人物生动有趣,令人百看不厌。
夏梦(右)(电影王老虎抢亲女扮男装)
1961年《王老虎抢亲》剧照
当时,金庸已经登上了“长城”公司导演的宝座。他既是编剧,又当导演,金庸亲执导演话筒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接近夏梦的芳泽。机灵敏感的夏梦,对于金庸的隐情与用心,当然心知肚明。她也非常喜欢金庸的人品与才学,但是心灵深处又不能接受他的爱。又不能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因为实在不忍心去伤害痴情的金庸。于是,夏梦采取了一种非常友好的态度来对他。
金庸与夏梦仅有的一次约会,是金庸主动的,而夏梦也破例地答应了。在咖啡店的幽幽烛光和柔柔音乐中,两人频频举杯舒怀。金庸趁着几分酒意,终于向夏梦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夏梦听了极其感动,她说她非常敬重他的人品、喜欢他的才华,只可惜他迟到了一步,她请求金庸能体谅她。从此以后,金庸只好把夏梦作为苦心依恋的“梦中情人”。 直到后来,金庸离开了“长城”,去办他的《明报》,金庸也没有忘了她。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人。

难得一见的夏梦与金庸在一起的照片
金庸在艺术上是成功的,然而在感情上他却是一个失败者。夏梦的坚决态度,使金庸一直未能得手,但是,他们的经历,也算为世人留下了一段“才子求佳人”的风流佳话。
1967年夏,“文革”运动爆发,经过一番刻意素衣打扮的夏梦、石慧、陈思思、朱虹、高远、傅奇、张铮、李萍倩等明星,奉命组成“香港电影代表团”,从香港来到“文革”运动开展正烈的广州市,参加一场“时事学习”。
在广州,夏梦他们意外地见到了在香港风传已因残酷批斗而自杀身亡的红线女大姐。当红线女从“劳改农场”放出来,强装笑脸地与夏梦等人合影留念之后,她神色暗淡地对大家感叹出一句话:“咳!我是很相信命运的!” ,红线女厄运缠身,她此时发出的这一声“感叹”,对于一直都心境沉闷的夏梦等人来说,是“言者有意,听者有心”
从广州回香港以后,夏梦越想越害怕,辗转难眠。再仔细回味红线女的那一句言简意赅的“感叹”,夏梦觉得香港亦非安全之地。经过与丈夫林葆诚一番细致的商榷后,他们夫妇决定离开香港,到加拿大去定居,远离这个政治斗争的是非旋涡。
他们夫妇分头行动。夏梦以怀孕为由,向“长城”公司递交了长期休假的报告。同时,林葆诚通过他在机场工作的大哥的关系,迅速办理好一切手续。出发当天,由于要经过海关加盖钢印,海关的一名工作人员认出了有名的夏梦夫妇,当即致电一向以快捷新闻报道取胜的《明报》主笔——金庸。
第二天的《明报》上,金庸连夜写出的社论《夏梦的春梦》以显著的位置刊出:“……对于这许多年来,曾使她成名的电影圈,以及一页页在影坛中奋斗的历史,夏梦肯定会有无限的依恋徘徊,可是,她终于走了。这其中,自然会有许多的原因……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一定是加拿大草原的空气更加新鲜,能使她过着更恬静的生活,所以,她才在事业高峰之际,毅然抛弃一切,迁于幽谷,遗世独立。正是‘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我们谨于此为她祝福!”金庸的这篇“社论”,是实实在在的,同时又意味深长。
夏梦在加拿大居住时的照片
夏梦在加拿大时,大导演李翰祥筹拍古装大片《香妃》,极力高薪邀请夏梦来主演,但夏梦并未答应。李翰祥多次力邀,抱定“请不到夏梦宁可不拍!”的想法,最终,李大导演万般无奈,只得忍痛放弃了拍摄计划,真是可惜!
1969年,远走天涯的夏梦在离别香港两年后,携带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二个女儿,与丈夫一起回到了香港。虽然,夏梦也得知大陆的情形有所转变,但这时候“文革”仍在进行。因此,她选择了远离电影界,与友人合作开办了一家制衣厂,当起了女老板。平生第一次经商的夏梦,显示出她的另一种才能。
当上了女老板的夏梦
1979年1月30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在香港会见并宴请了夏梦和林葆诚夫妇。一向对夏梦关爱有加的廖承志,一再希望夏梦能够再回电影界。会晤当中,廖承志针对当时“长城”、“凤凰”等公司不珍惜以往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拍摄一批既不叫好又不叫座、严重脱离实际的跟风之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廖承志的一番话,重新点燃起夏梦长久以来从未泯灭的电影情结。
十年来的制衣经商,要想再重返银幕,由于年龄的关系,已不再可能,但组合创作班子另立一家电影公司,拍摄自己喜欢的影片,则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担任了女制片人的夏梦
1980年,夏梦与人合股创办“青鸟电影公司”,自任监制,出品了《投奔怒海》(1982)、《自古英雄出少年》(1983)、《似水流年》(1984)等杰出电影。
夏梦在1982年监制的影片《投奔怒海》,是“青鸟电影公司”的开山之作。
《投奔怒海》的外景选在海南岛拍摄,女导演许鞍华在片中展现了她的导演魄力,戴安平的剧本也写得高明。马斯晨、缪骞人和多名大陆演员都演得非常精彩。
1983年,《投奔怒海》在香港第二届“金像奖”角逐中,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许鞍华)、“最佳编剧奖”(戴安平)、“最佳新人奖”(马斯晨)和“最佳美术奖”(区丁平)共5项大奖。
夏梦的艺术才能通过《投奔怒海》,引起了世界同行的广为关注。她也因此多次出席各类国际性影展。夏梦第一次投资出品的影片与她第一次担任主演的电影一样,都是一鸣惊人,令众人对青春永驻的夏梦刮目相看。
这部影片由于触及了一个重大国际事件作为电影题材。加之1983年正逢中英双方就香港主权移交问题展开谈判,香港人惊觉到他们的未来命运或许将会像越南难民一样“投奔怒海”。而这部影片正好呼应了当时香港民众对“九七回归”后的前途的惶恐心态。因此上座率极高,上映43天,就获得1400多万港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本地文艺片的票房纪录。然而,《投奔怒海》首映式以后,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中方责难,有说是越南外交部抗议……凡此种种。反正它在大陆被尘封了十年,直到1992年,才获准正式公映。虽然已经事过境迁,但观众对这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并在艺术上水准甚高的影片仍不应错过。
1984年,夏梦又监制了影片《似水流年》。这是一部散文式的诗意电影。似有故事,又无故事。一个香港小姐匆匆而来,又匆匆而离去,似水流年,每个人都有了不知不觉的变化,而内心深处的那份年少时的记忆,则永远也不会忘掉。导演严浩的风格清新隽永,场景简朴,手法纪实,但提供给了观众丰富的视听信息。这里有最古老的乡风民俗、最现代的生活方式 ,映衬了浓郁的社会氛围与人物细微纤巧的心理变化,使观众得以用一种亲切平和的方式,来感觉这种恬淡、淳厚的人生。


1984年《似水流年》剧照 左顾美华 右斯琴高娃
在香港,《似水流年》被评为香港80年代十大名片之首。在1985年的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似水流年》囊括了“最佳影片奖”及“最佳导演奖”(严浩)、“最佳编剧奖”(孔良)、“最佳女演员奖”(斯琴高娃) 、“最佳新人奖”(顾美华)和“最佳美术奖”(张叔平)6项大奖。
1987年,在拍完《似水流年》之后,夏梦把“青鸟”公司卖给了在同一个圈子里的江祖贻,体体面面地正式退出了“江湖”。
如今,昔日享有“上帝的杰作”。“中华影星”、“长城大公主”称号的夏梦,心态平和地对待着每一天的光阴。

老年的夏梦

(资料来源于网络,经过本人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