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5月6日

 老庄. 2014-05-06

  • 1994年5月6日

    英法海底隧道正式通车


  •         1994年:横穿英吉利海峡,连接英国与法国的英法海底隧道正式通车。





  • 1994年5月6日

    大亚湾核电站正式商业运行


  •         1994年:中国第一座引进外国资金、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的大型核电站,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 1929年5月6日

    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伯


  •         1929年: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伯(Paul Christian Lauterbur,1929、5、6-2007、3、27)出生。由于在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他与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一起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871年5月6日

    格林尼亚

  •         格林尼亚(Fran?ois Auguste Victor Grignard,1871、5、6、-1935、12、13、),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出身于一个造船师的家庭中。他早年在里昂攻读数学,后来转读化 学,并于1910年在南希大学任教授。格林尼亚对铝、汞有机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均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还研究过羰基综合反应和烃类的裂化、加氢、脱氢等反 应。一战中他曾参与过化学武器的研究,主要为光气的制造和芥子气的检测。战时他的“对手”则是德国化学家,另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茨·哈伯。
           格林尼亚于1901年研究用镁进行缩合反应,发明了一种增长碳链的有机合成方法,发现烷基卤化物易深于醚类溶剂,与镁反应生成烷基氯化镁(即格氏试剂),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为“格林尼亚反应”,因此项研究贡献,与P.萨巴蒂埃共获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







  • 1856年5月6日

    弗洛伊德

            1856年: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出生。他是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 (以区别于后来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其间坚持脑性麻痹,失语症以及 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潜意识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1850年5月6日

    傅科测定光速

            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物理学史上以其“傅科摆”的实验著称于世。
      1850年,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1819、9、18-1868、2、11)设计了一面旋转的镜子,让镜子用一定的速度转动,使它在光线发出并且从一面静止的镜子反射回 来的这段时间,刚好同步旋转一圈。这样能够准确地测理光线回来光程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光的速度。经过多次实验,傅科测得的光速平均值等于 2.98*108米/秒。值得一提的是,傅科还在整个装置充入了水,测定了光在水中的速度。他发现光在水中的速度与在空气中的速度之比近似等于3/4,正 好等于水和空气的折射率之比。水中的光速慢于真空中的光速,这一结果与微粒理论的预言相悖。
      1850年5月6日,傅科向科学院报告了自己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波动说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此时大多数物理学家早已接受了光的波动说,所以这个实验结果对微粒理论来说只是一个迟到的“唁电”。

            近代实验室测量光速的方法,如微波干涉法、光谱法、声调制法、激光测速法,精度更高。除菲佐和傅科实验数值以外,在他们以后的科学家测定的光速与电磁理论中的计算值非常接近,既说明这个实验到所测的数值是正确的,同时也给麦克斯韦的光和电磁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测量光速小史

            “测量光速”实际上是测量光的群速度(真空中没有色散,光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相等)。几百年来,人们进行了各种尝试,以求获得最精确的光速。

     
      第一个试图测量光色的是伽利略,1667年,他与助手在两座相距7.5km的山顶上,每人携带一盏灯,两人约定,其中第一人先打开灯罩,同时开始计时,第二人看见灯光后,立刻打开灯罩,第一人看见灯光后,再计时。这样的测量自然以失败而告终。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Ole R?mer)采用天文观测的方法,通过测量木星的一颗卫星被木星遮挡的时间与轨道的关系测量光速。他注意到,连续两次卫星蚀相隔的时间存在差异,当地球背 离木星运动时,要比地球迎向木星运动时要长一些,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光传播速度是有限的。这个研究对木星及其卫星的观察持续了整整一年。罗默通过观察卫星 蚀的时间变化和地球轨道直径求出了光速,由于当时只知道地球轨道半径的近似值,故测得光速为215000km/s,尽管与实际光速相差很远,但这是人类第 一次完成的有效光速测量。后来人们用照相法升级了罗默测量法,测得光速为(299840±60)km/s。
      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 ,1693-1762)发现了恒星的“光行差”现象。他注意到,在地球上观察恒星时,恒星的视位置在不断地变化,一年内,所有恒星似乎都在天顶上绕着长半 轴相等的椭圆运行一周,布拉德雷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恒星发出的光传到地球时需要一定时间,而在此时间内,地球已因公转而发生了位置变化。他用地球公 转的速度与光速的比例估算出了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493s,由此,1726年,他测得光速为301000km/s。这个数据与实际光速比较接近。

            1834年,Charles Wheatstone ;1838年,Francis Arago分别用旋转反射镜测得光速为402336km/s。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斐佐(Armand Hippolyte Louis Fizeau,1819-1896)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光速测量。他采用的是齿轮法,在实验中斐佐用的是720齿的齿轮,光往复反射一次的路程为 13.74km,当齿轮转速为12.67转/s时,测出光速为315000km/s。


            1862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1819-1868)用旋转反射镜测量光速值为(298000±500)km/s。此外傅科还利用这套旋转反射镜装置,首次测出了光在介质(水)中的速度低于光的真空速度。
            1868年,James Clerk Maxwell 根据当时对一些物理量的测量,理论计算光速值为284000km/s。
       1875年,Marie-Alfred Cornu 旋转棱镜法测值为299990km/s。
       1879年,Albert Michelson 旋转棱镜法测值为299910km/s。
       1888年,Heinrich Rudolf Hertz 电磁波测量为300000km/s。
       1889年,Edward Bennett Rosa 介电常数、磁导率的测量,光速为300000km/s。
       1890年,Henry Rowland 光谱测量 301800km/s。
       1907年,Edward Bennett Rosa Noah Dorsey 介电常数、磁导率的测量,光速为299788km/s。
       1923年,Andre Mercier  介电常数、磁导率的测量,光速为299795km/s。
       1926年,波兰裔美国藉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Albert Michelson,1852-1931)改进了斐索和傅科的装置,采用旋转八面镜的方法,很大地提高了测量准确度,测量值为299798km/s。
        1928年,德国卡娄拉斯(August Karolus,1893-1972)和米太斯塔德(Otto Mittelstaedt)提出用“克尔盒法”测定光速。得到299778km/s。(1941年,安德孙也用此法测得光速值为(299776±6)km /s。1951年贝格斯格兰又重复此法测值为(299793.1±0.3)km/s.)
       1933年,Michelson , Pease 用旋转反射镜(干涉仪)测得值为(299774±2)km/s。
       1947年,Louis Essen 空腔谐振法测值为299792±1km/s。
       1949年,Carl I. Aslakson 利用近程导航雷达测值为299792.4km/s。
       1951年,Keith Davy Froome 射频干涉仪,测值为299792.75km/s。
       1973年,埃文森(Kenneth M. Evenson)利用激光测得光速精确值为(299792.4574±0.0011)km/s。
       1978年,Peter Woods 研究组利用激光测值为(299792.4588±0.0002)km/s。
       1980年,Baird 研究组用稳频激光器测值为(299792.4581±0.0019)km/s。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用光素作为长度基准,1m的定义是光在真空中经过1/299792.458s所传播的距离。






  • 1840年5月6日

    世界上最早的邮票

            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图案是黑色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侧面头像,面值1便士,因而被称为“黑便士”邮票。
      邮票是用来表明邮件寄件人向邮局纳付邮资资费数额的一种凭证,是由国家发行印制的有价证券。
       邮票主要采用水印、暗记等方法来防止伪造邮票。水印是隐藏在纸张里面的记号,透光时才可辩认出来,在造纸阶段由水印棍压印而成。暗记是鉴别邮票真伪的主 要依据,由设计师、雕刻师或印刷者制作,一般是在邮票版面不明显处刻上白点、细线、微波的字母或数码等。暗记已成为各国邮票印制厂普遍采用的方法。
          邮政是国家经营的以传递信函为主的通信事业。邮政经办的业务初期只传递官方文书和个人信件,后来增加了寄递适用于邮寄的物品包裹业务和输汇款的汇兑业务。 邮政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很长的时期使用手工操作和人力、畜力运输。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邮运的落后面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邮政应用了电 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射流和液压等新技术。但目前仍然都使用200多年前发明的邮票这种方法邮寄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