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

 风调雨顺629 2014-05-05

作者: 王   通   讯

“ 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古往今来,出现过多少杰出的人才!人们常常幻想,要是自己生在那样的时代或那样的环境,一定也能有声有色地干一番事业。   不过人们常常忘记想一想,难道那些大有作为的人是在一帆风顺的条件下成功的吗?事业的成功,除了对社会提出要求以外,还应对自己提出什么要求呢?这是 “ 人   才学 ” 必须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诚 然,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但是,他们可以在既定的外在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成功。这就像江河泛舟,水流的力量使船顺流而下,大风的   力量使船随风而行,然而摆渡者却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与水流和风力等外在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推动航船沿着一条奋斗之路驶向预期的彼岸。

.......

中 国经济面貌之落后已经激起不少有志之士下决心尽快改变。但是,问题之艰难,主要不在于没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于没有高效率的组织结构来把已经有的科学   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因而,中国不仅要考虑造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那样的科学巨匠,而且更为急迫的是,发掘现有的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各个领域的效率。   美国获诺贝尔奖的有 112 人,而日本却只有 3 人。然而战后日本在短短的 30 多年中,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可见从实际国情出发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现在 25~50 岁的人才中,既有组织活动能力又有科技应用与改进能力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他们的巨大能量正有待于体制改革来释放。

..........

志是事业的大门,信心是事业的立脚点 。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来的。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 “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   是? ” 开创性的工作只有通过积极的精神姿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你就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一个积极的自我形   象,是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第一步!

生我才必有用 。这是古人的豪情壮志。改造中国,谈何容易。然而,难能正可图大功!这是不是太狂妄了?毛泽东同志说过,古今真确的学理、伟大的事业,都系一   些被人加着狂妄名号的狂人所发明创造来的。所谓 “ 狂妄 ” 者,无非就是解放了思想、敢想、敢说、敢破、敢立、敢创造。这也顾虑,那也担心的人是决不会有什么   创造的。

自己设计自己

选择具体目标,常常是最困难的事之一。路多歧而树多枝,有所弃才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   有作为。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水滴石穿,这是以柔克刚的名谚。其成功之要旨,无非两点:目标始终如一,长期坚持不懈。我们不能把自己设想成包打天   下的英雄,也不必要求所有立志改革的人都去当政治活动家。如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事业目标,形成的合力正是时代前进的拉纤。我们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独有的特   色,来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花园。

“ 三 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目标是否选得合适,就看你有无自知之明了。以往,有些人习惯于把 “ 自知之明 ” 理解为 “ 我不行 ” ,这是片面的。要自知其短,还要自   知其长。陆上斗法,张顺乃李逵手下败将;可水中逞能,浪里百条却能把黑旋风淹他个白眼直翻!了解自己,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并非易事。要反复进行自我试验   和自我观察。

择目标,实际上是自己设计自己的过程 。必须知己知彼。知自己之长短,知环境之利弊。历史上很多人失败湮没的教训,不在于他们没有知识和才能,而在于他们没   有远见卓识;不在于他们没有献身的热情,而在于没有找到为之献身的具体事业目标。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到处都撒了一点胡椒面,最终还是一事无成。这不能不 算人生一大悲剧。

爱 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达尔文学医学、数学、神学都应算 “ 慢班 ” 学生,可对打猎、旅行、搜集标本却有特殊的喜好。人们没有想到, “ 不务正业 ” 的爱   好,却成为他登上科学高峰的一条蹊径。原子核物理学家卢瑟福热爱放射性,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阿波莱顿也研究放射性。但阿波莱顿说: “ 不,我要逆你而行 ” ,   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无线电。后来在卢瑟福指导下,他终于发现了电离层,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这都是自己设计自己而获成功的有力证明。翻遍所有的科学史,哪一个   成功的课题不是研究者自己选定的?翻遍所有的文学史,有哪一本名著是别人给他规定的主题?选择自己的具体目标,必须是自己热爱的,情不自禁想去从事的。你   迷住谁就选谁,君既爱之须纵情。

心 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爱好,往往并不是单一的。爱好可以培养,可以转换。爱好并不等于擅长,而擅长必定爱好。如果客观环境使某一爱好得不到发展,你还可   以换一样,发展成擅长。有些专业离开实验设备便休想成功。李政道上西南联大时,学校仪器极少,他还弄坏了一台,由此,他看清了在旧中国要做实验科学家是不   行的。于是趁早,决定搞理论物理学。叶永烈是学化学的,但毕业后的电影制片工作很难搞化学科研,而他又爱好文学,于是在从事科教电影工作的同时,他不停笔   地写作,发展成为一个科普作家。京剧演员周信芳嗓子不好,有些沙哑,他自知不能唱小生,便自我设计,创立了自己的 “ 沙 ” 派唱腔,演老生,使人拍手叫绝。北   京崇文门烤鸭店有位青年厨师名叫程明生,最初做这工作时,一肚子委屈。他的师傅有四十多年烹调经验,会做两千四百多种菜。在师傅的教育、影响下,他对厨师   工作逐渐产生了兴趣,技术学得很好,还自学了美学、色彩学和造型艺术方面的知识,编写了《烹调技术资料》一书。

事 业目标是主观爱好和客观条件可能的统一物。二者任缺其一,必不成功。能否善于根据自己的长短和客观条件,综合拟订设计自己的方案,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不断   根据试验情况进行调整,顽强地从现实环境中踩出一条路来,这实在是一个人才能否成功的一大要素。有的人想入非非,志大才疏;有的人脱离群众,狂妄无知。这   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前者应学点真本领,后者该幡然而醒悟。

在 选择 自己的具体目 标时 ,是允 许 有一段左 顾 右盼、 东张 西望的。要从几 种 方案中 选择 。古人理事,常有上策、中策、下策,以 权 衡其 优选 。 应 把几 种 方案都 试试 ,   看看 试验 效果,再做抉 择 。一般来 说 ,学林探路 贵涉远 ,无人迹 处 有奇 观 。前人没解决的 问题 或没完全解决的 问题 , 现实 中新提出的 问题 ,都是大有作 为 的。在一些   知 识领 域的交界 处 找 联 系,常常大有文章可做。有道是 “ 不 识庐 山真面目,只 缘 身在此山中。 ” 有 时须 到局外去跑一趟, 开开 眼界,再回 头 来看,就能象旁 观 者一般   清醒地 发现应 当干点什 么 。凡有一个事 实 或 现 象,用已有理 论 解 释 不了,就要抓住不放, 这 是 值 得科学 热爱 者 为 之献身的大好机会。

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一点长处。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一得之功,一技之长,或许正是别人之短。别人难能者,我能之,岂非得天独厚也哉!?我是冬瓜秧,决不打算结辣椒。冬瓜虽不红,却比辣椒大。各自有长短,各自显神通。偌大一个祖国,哪种人才不需要?

对于用非所长的人才来说,却不能坐等别人把社会环境改造好了,才开始选择自己的目标。要是社会环境改造好   了,   或许那批改造社会环境的人已经成才,而你自己却韶华流逝无处寻了。所以,要利用业余时间,先干出一定成绩来。这既有利于社会进步,也有利于研究的继续深   入。爱因斯坦做小职员时偷偷演算、研究自己的题目。爱迪生做报童时为搞实验而挨了耳光。华罗庚被熊庆来选到清华之前是在杂货店写的数学论文。段元星还不是   在劳动之余用自制望远镜发现了新星才成为专业研究者的吗?

对于社会科学人才来说,则更需要先在业余搞出些成绩。请问有哪一个作家,是先被请入了作家协会,而后才开始创作的呢?李准不也是靠先拿出《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等,而后才获得专业写作条件的吗?

没   有受过专门训练的青年同志,在你的专长没有以成果形式表现出来以前,社会是不便任你选择职业的。但你却可以自己选择目标。 有的同志痛感青春已逝,一无着   落。其实,没被耽误的人,有没有被耽误人的设计法;被耽误了的人,有被耽误了的人的设计法。就象直木适作梁,弯木适作犁一样。梁可盖房子,犁却能生产粮   食。彼此彼此,谁说犁不如梁呢?关键要善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比如缝纫师、饲养师、演员、作家、画家、烹调师、化妆师、革新能手、修理专家、种植专   家等等。总之,精通一小门,在这一小门中出类拔萃。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换来换去,一生的光阴就差不多了。

一 般说来,任何一个人所处的现实环境,都有对于事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有的人往往不善于发掘和利用身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而只是一味地埋怨   那些不利因素。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果不坐牢,根本写不成《怎么办?》,因为他社会活动太忙了。坐牢本来是坏事,但他善于在最坏的环境中找出了有利于事业的因   素充分加以利用。不是有这样的人吗?他把他工作一无成绩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图书资料,可是,真让他到了图书馆,他利用图书资料的时候也很少。反倒是那些自己   又借、又抄、又买书报杂志的人,学到了不少知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韩   非子 · 喻老》说: “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 ‘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刚刚走上   事业之路的时候,不能忘记哥德对初学写诗的青年诗人的忠告: “ 你得当心,不要写大部头作品。 ”“ 如果你目前只写一些小题目,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给你的材料,   趁热打铁,你总会写出一点好作品来。 ”“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 。

必 须用心研究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你发现国家有个什么当务之急,你就应当自己首先奋起呐喊,奔走呼吁,用心研究,极力促进,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目标。祖国民   族的迫切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事业的发展。如果有个学经济的,把外国经济学背得烂熟,但就是不能研究提出解决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办法,那又有什么用   呢?如果有个学心理的,把外国心理学的书背得烂熟,可就不会研究中国现代人才的心理规律,以利于造就改革中国的大批人才,那也只不过是 “ 沙龙心理学 ” 罢   了,与 “ 屠龙妙术 ” 有什么两样?搞理论的如果只在已有的书中转来转去,那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这是屈原在《离骚》的自励。中国现代的人才,也应从自己的眼前顽强地踩出一条路来。

拿出你的气魄和胆略

几 乎所有成功的人才,都有一些共同的品质,首要的一条是: “ 只要是科学真理,我可以不顾一切 ” 。只有庸人才会把成功看成是荣华富贵的同义语。成功只意味着作   出较大的贡献。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成功者,个人遭遇和结局都很惨。布鲁诺、塞尔维特被烧死了。李大钊被绞杀了。张志新被枪杀了。曹雪芹穷愁潦倒而死。王安   石改革失败饮恨而殁于半山堂。发现大陆漂移的魏格纳在探险中落水淹死。发现第一支三极管的德福列斯特被告到法庭问罪。群论的创始人伽罗华死后十多年论文才   得到发表。马寅初提出了科学的人口理论而被革职批判 20 多年,但仍坚定不移。

坚 持真理有时比发现真理更难。没有献身精神,就做不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伽俐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马克思曾把科学的入口处比做   地狱的大门,他指出: “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 惟一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发现和坚持的东西是否真正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拿出你的   气魄和胆略,看准了,不要命。只要科学,哪怕它洪水滔天。不论是在变革自然还是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付出代价者尝不到自己换来的果实,看不到人   们的公认。但只要它是科学的,是符合规律的,那么,后人一定会在某一天重新把它高高举起。

中 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各个领域千千万万的专门家;另一方面谁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种专门家时,则被一些人说成是 “ 个人奋斗 ” 。一切   决心为人民献身的人才,对这些指责,首先可诚恳地作说服解释工作;如果不行,则不予理睬。不理是最大的轻蔑,只要你的成功为社会为人民带来好处,人民心里   是有一杆秤的。

创见不同于凡响。任何一个成功,都意味着他是最先的独到者。独到者总是有风险的。你敢不敢为坚持科学真理而担风险?如果有人把个人得失看得比坚持真理更为重要,那么,他即便发现了真理,也没有勇气公开它,宣传它,坚持它。 “ 心 有余悸 ” ,这固然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弊病,但也反映了缺乏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赫尔岑说: “ 尊重真理吧,这才是大智的起点。 ” 爱因斯坦说:人只有   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由于环境改善之艰难,常常使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在自己的处境稍微过得去以后便明哲保身起来,   终身做不出较大的贡献。

必须敢于修正错误。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错误,在人才们的心目中都同样是魔鬼。修正错误,也需要特殊的勇气。早日修正,可以早日找到真理。

莫教名缰套颈,休让利锁缠身。除了保证工作的条件外,过份的地位、舒适和财富欲望往往成为削弱创造力的鸦片。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简朴的生活,这是几乎所有人世伟才的共同品质。居里夫人说: “ 镭是属于全人类的 ” ,她放弃了成为富者的机会。发现了怎样使啤酒不变酸秘诀的巴斯德,坚持地公开了自己的发现,他认为前途不是为了图钱。沉湎于追求物质享受,就等于给飞鸟的双翅系上黄金。

必须严格,不要粗枝大叶。无论科学艺术,还是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就象双手往上捧水银一样,在一个环节上马虎大意,常常是失误之因。

现 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突破和重大成就,往往需要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科研中心和科研集体来承担。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改革,更是需要无数思想解放的先驱者和全国人   民共同奋斗。个人的杰出作用是离不开集体的,必须有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一个集体中,总是有人要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否则整个集体的工作也无法前进。因   此,对甘于做默默无闻而又缺之不可的工作的同志,更应给予尊敬和荣誉。

成 功者还必须具备许多其他重要品质。例如,要虚心,虚怀若谷,方可容纳百川;要百折不挠,有顽强的韧劲;要专注,不要见异思迁,蜻蜓点水;要冷静,在胜利和   挫折面前头脑不膨胀也不收缩;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没有充足的理由,不要固执地坚持;一旦坚持了,没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要随便放弃。

创业是艰苦的。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勇气,需要毅力,还需要艺术。当你觉得创业还是艰苦的时候,那你还难以做出什么;只有当你觉得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已是一种崇高的享受之时,你才拥有希望。

学竹笋破土而出

土掩石 压难 出 头 ,埋没悲 剧 几 时 休?千百年来,哪一代人不磋 叹 人才被埋没呢?毛 泽东 同志 说 : “ 同旧社会比 较 起来,在社会主 义 社会中,新生事物的成 长 条件,和   过 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 压 抑新生力量, 压 抑合理的意 见 ,仍然是常有的事。 ” 各 种 旧的 习惯势 力和体制、政策方面的社会弊病, 对 中国 现 代人才仍有 压 制   作用。党中央正在努力解决 这 些 问题 。看来 问题 不在于有没有人才成 长 的阻力,而在于如何 对 待 这种 阻力。翻一翻 历 史,我 们 就会 发现 :自古雄才多磨 难 ,从来 纨绔   少 伟 男。 压 制、苦 难 、欺辱、乃至生理缺陷,常常成了砥砺人才 锋 芒的硎石。司 马 迁 宫 刑而作《史 记 》;屈原放逐而 赋 《离 骚 》;列宁被流放西伯利 亚 而写《俄国 资   本主 义 的 发 展》;曹雪芹 举 家食粥而作《 红 楼梦》; 韩 信受胯下之辱而后 统 百万大 军 ;盲人的二胡常能拉出 动 人的妙曲;口吃的人反而成了世界著名演 说 家 ……

人 们常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是指开花结果之后。在种子发芽之时,幼芽却是弯腰拱背,用尽全身力气方得破土而出的。人才出土又何尝不是如此?美国杰出的   工人作家杰克 · 伦敦,在他的自传性小说里,描写了一个海员作家叫马丁 · 伊登,他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百投不中,被退回的手稿塞满床下,连再寄出的邮票也买   不起了。但他百折不挠。后来有篇短文《太阳的哲学》发表了,读者争相购买。从此他床下的手稿才一个个交上了由 “ 发霉 ” 到 “ 发表 ” 的好运。很多处女作是作家   一生最优秀的代表作,正是因为太难发表,屡经磨难,反而磨出奇异的光彩。有 “ 百发一中 ” ,此后方有 “ 百发百中 ” 。

唐 代诗人高适说: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 可是俞伯牙如不凡是所到之处都弹弹琴,把信息输出来,那就可能错过钟子期这个知音。压在盐车下的千里   马,如不引颈长鸣,发出金玉之声,伯乐又何从下决心认定它是千里马?卞和献璞,因无识者,被砍去两只脚,若他不嚎啕大哭,楚文王也就发现不了他。可见,毛   遂自荐有利于人才发现。 “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 ,说的是唐朝有个原不出名的诗人名叫项斯,他拿着自己的诗集送给诗人杨敬之看,杨一看到,就认   为项斯是个大有才学的人,于是便到处夸奖项斯诗歌写得好。鲍叔牙荐管仲,宗泽荐岳飞,徐庶走马荐诸葛,萧何月下追韩信,都是慧眼识真才的千古佳话。

自 然界有一种惯性。静止的东西,你要推动它,必须费大力,克服最大的静摩擦。一经推动,反而用力还小一些。运动着的东西,你要它停下来,也必须费大力,而且   不能马上停止,还要有一个减速运动的过程。这种惯性,在社会生活中,在科学活动中,在人才发现中,也常常表现出来。一种新理论刚刚问世,总要受到社会多方   面长久的挑剔;而对于已经流行的看法,即使发现有毛病,也很难将它纠正。席勒认为 “ 这种惰性可被列为大自然的一项基本 ‘ 法则 ’” 。《科学研究的艺术》的作   者贝弗里奇也说: “ 虽然对新发现的抗拒往往令人恼怒,甚至十分有害,但是,它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防止社会为时过早地接受尚未充分证明和充分试验的设   想。 ” 他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不同意新设想发表出来,恰恰相反,他是主张把各种不同的新设想都发表出来,让社会来挑剔,来比较,来检验的。一个新起的科学   家、发明家之所以遭到嘲讽以至迫害,部分是由于这种对新设想的抗拒心理;部分是由于冒犯了权威,侵犯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既得利益者。对新发现的抵制,势必   将许多发现扼杀在襁褓之中,这在今后也不能保证避免。因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嘲讽与压抑,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 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不都是这样向前发展的吗?

《西   游记》第十回里, “ 烂柯经 ” 关于围棋术有一段话。内曰: “ 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 ” 这对人才成功有深刻的启发。善于从失败中看到自己研究的进展,看到自己在向真理逐步逼近,进而更信心百倍地走下去,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刻卜勒就是把一次   又一交的失败收拾起来,建成一座高塔而抓着了行星运行的真理的。谈迁五十四岁时丢失了《国榷》手稿,但大哭一场之后,他又开始了工作。十年之后,《国榷》   重新写成,他高兴地说现在就是死了也可瞑目了,这是多么感人肺腑啊!任何一种人才,如不善于在困难、失败和挫折面前,自己激励自己,坚持下去,是不可能最   后成功的,历史上功亏一篑者也大有人在。

有 的人常常慨叹自己怀才不遇,但埋没和淘汰,并不是一回事。埋没主要是社会弊病造成的,淘汰主要是内在素质不过关造成的。不具备成功的内在因素的人,或因缺   乏见识目标不清,或因不踏实地好高骛远,或因私心太重没有勇气,或因意志不坚半途而废,或因没有独创拾人牙慧,或因方法不当劳而无功等等原因,被时代无情   地淘汰了,这是很难怨天尤人。 “ 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 ”

创造点自己的东西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我们继承老一辈的遗产,同时又必须解决老一辈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否则人类就不能进步。再过三五十年,我们也就成了那时的老一辈。如果我们留给后人的没有我们自己创造的财富,我们有脸见子孙吗?

前   人不要怕,名人不要怕,权威也不要怕。毛泽东同志说过: “ 要少一点奴隶性,多一点主人翁的自尊心,鼓励工人、农民、老干部、小知识分子的自信心,自己起来   创造。 ” 熟练掌握并不等于创造。把别人的饭炒上一千遍仍然不是自己的东西。前人的成就好比一个圆圈,有一定界限。我们继承下来,从这圆圈出发,打破原有的   框框,向外发展,又形成一个半径更大的圆圈。后人继承我们的,再打破,再发展。一代又一代,又继承,又创造,形成一环套一环的同心圆。一个民族,后人如不   打破前的人框框,这个民族就会退化。

对 于被实践证明是错了的东西,我们要破除它。要善于破旧,更重要的在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