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百家系列13

 johnney908 2014-05-06
      张志聪,字隐庵,号西陵隐庵道人,清朝浙江杭州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明末清初名医。出身医学世家,祖辈九代业医,自诩为仲景四十六世裔孙,少年丧父,遂弃儒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学医行医数十年,颇为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医术高明。其学宗《内经》、张仲景。尝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主张《灵枢》是针灸专著,认 仲景著作系其原貌,反对错简论之说。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颇有心得。1664年(康熙三年)张志聪在胥山筑堂讲学,开创了我国中医教育以书院讲学形式培养医学人才之先河。他们洞本清源,竭力维护经典医著的原貌,并首创集体编注医经之先例;他们精于临症,理、法、方、药,循古训又善创新,凸显出讲学、研经与行医三位一体的特色。张志聪开办“侣山堂”的初衷是继承卢之颐的“讲学”事业,传授老师张卿子、卢之颐及自己的医术。还邀请了当时负有盛名的张开之、沈亮辰等医家前往讲授;集讲学、研经、医疗于一体,师生志同道合。故同道及生徒从学者甚众,名望超过其师张卿子,成为钱塘学派形成的真正完成人。侣山堂中张志聪的同道有
张开之,沈亮辰、张锡驹、莫仲超等十多人,其门人有朱济公等数十人。据《清史稿》记载:“志聪构侣山堂,召同志讲论其中,参考经论,辨其是非。自顺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间,读轩岐之学者咸归之”。

    张志聪著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行于世,《针灸秘传》今佚。1673年又著《伤寒论纲目》九卷。晚年为“俾后之学者,因证而知气候之出入,因治而识经脉之循行,庶正路可由,不入旁门家伎矣”,随潜心著书《伤寒论集注》,无奈稿未成而病卒,后由其弟子高士宗等人编撰补订,于1863年付梓问世。

    《伤寒论集注》一书六卷,尊成无己、张卿子两家,删去《伤寒例》,首列六经正文,次列《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痉湿暍》、《汗吐下后》诸篇,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力主维护旧论,并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张氏对《伤寒》原文前后文互参,总结注疏,令人一目了然,不失为学习《伤寒》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