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定窑的“挂烧”问题 | 鉴藏讲座 | 中华博物

 陶斋333 2014-05-06
专题993 专题992 专题991 专题990 专题989 专题988  更多内容请到 博物档案库 中检索

关于定窑的“挂烧”问题

【黄信】 2013.03.11

  定窑位于河北省曲阳县辖区华博内,是宋代五大名窑之华物一,又由于其广泛的影华博响,近代以来被学者列为六大瓷系之一。物中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考古工作的发中华展,从城址、墓葬、窖藏、塔基等各种古华博代遗迹中出土的定窑瓷器资料不断积累,使人们认识到定窑是当华物时产量巨大,流传广远,上至宫廷贵胄,下至百姓戍卒都使华中用的一类瓷器,同时,它还是贡物中御时间最长、文献记载最多,宋金对峙时期还曾用于南宋和金代贸易的一类瓷器。但由于缺少以窑址发掘中华为基础的分期研究,定窑器华物物的类型划分以及各个时期博物的代表风格尚未清晰显现。

物华为全面了解定窑瓷器各时期生产的总体面貌和烧造中物工艺特征,经国家文物局批中物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华博博学院、曲阳县定窑遗址文博中保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博中009年9月—2010年1月,对物华定窑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中华发掘,发掘总面积776平方米,清理遗迹94处,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各时期的瓷器和窑具,圆满完成了发掘华博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学术目的。同时,此次考古发掘解决了一批定窑研究物中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定窑的“挂烧”问题即是其一。

所谓“挂烧”,博华指的是部分学者们认为在定窑装烧工艺的发展中存在过的一种装烧方法——支圈仰烧法,其具体的装烧方法为中博“这种方法是在筒状匣钵内,先物华置一个高体支圈,上面放一个碗坯,其上再置一个支圈和一中华个碗坯,一直迭到适当的高度位置。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窑位空间,提高了产量。此类装烧方华物法烧制的产品特征为“采用这种方法烧制的碗,在造型上的特征物华是碗口沿部位甚外撇,以便华物放置在支圈上,碗的重量又落在碗口部位,所以胎骨也稍厚。圈足较华博小,整个器体重量不大,而且为物华了避免与支圈粘连,碗口外沿留有较博华宽的无釉边”。其在定窑窑具发博中展中的位置为“三岔形支钉垫烧华物一筒状匣钵正烧一漏斗物博形匣钵正烧一支圈仰烧华博一支圈覆烧迭置一叠烧物中”,处于漏斗形匣钵正烧向支圈覆烧中华迭置的中间过渡期。关于其博中年代,将其归人其四段分期中的第三物华期中的北宋后期,认为“这种方博中法虽然能达到多装的目的,但由于全器的重量均落在碗口沿上,在烧华博制过程中容易往下塌陷,造成废品。窑工博中们总结了这一经验,把中物碗坯翻过来,既不易塌陷,博物又不易变形,这就是支圈覆烧的开始。所以时间不长,支圈仰烧法就博中被支圈覆烧法所取代”。

中物 关于“支圈仰烧法”博中是否存在过。多位专家博物曾有不同意见.如刘毅先生“(临城山下中物窑)有的碗片口沿区一周无华物釉,还有的碗片口沿区无釉且口沿外壁无釉且口沿向下延伸约l中华厘米左右,口沿外撇,结合大量博中残破支圈的存在来判断,这类器物是采用中华支圈仰烧法(或称挂烧法)和支圈覆烧法物华烧成的。刘涛先生“定窑白瓷中,有一种撇口碗,亦为芒口”。所不同的,只是外中博口沿涩边甚宽(约l厘博华米左右)。有人推测这类碗是采用所谓“支圈仰烧法”装烧的,物博即利用口沿外撇的特点,将碗坯悬置物中于一种高体支圈上,层层叠中博置。不过,若仔细观察博中这类器物,会发现其釉面流动的痕迹(即物中所谓“泪痕”)是由下而上的,即由华中碗底像碗口方向流淌。这就表明,此类撇门碗绝非“支圈仰烧”,而同样是覆烧产品。白庆林先生“宽芒华物口定瓷采用特殊的覆烧法烧成,而所华中谓‘支圈仰烧法’一说是不能成立的博中”。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大量所谓“挂烧”器物博的出土,为我们解决该物华问题提供了标本。通过华物对目前整理中发现的“挂烧华中”器进行分析、统计,我们将此次发掘出土的该类器分为北宋中后期与金代两个时期。

  中华一、北宋中后期

此期出土标本数量相对较少,可分博中为三类:(1)外宽无釉器,指在器外口沿下中华有一圈因未施釉而形成的无釉带博中,与刮釉形成的无釉带相似,但稍宽物博,约3.3—4.1厘米。此类博物标本数量较少,器类仅见白釉薄胎折沿圆博华唇深曲腹圈足碗,典型标本1件,可复原中物,口径23.5、底径9.6、中华高10.5厘米,在口沿外侧及卜腹部有宽1。7—3.3厘米的无釉带,器物华内满釉,内底有刮釉形成的不规整涩圈,物华器外除无釉带外均满釉博物,圈足及外底亦满釉,外底残有一颗三角形支钉痕。在口沿下部的无釉带物中未见有刮釉迹,应为有意未上釉形成的无釉带。(2)外宽中物刮釉器,指在器外口沿下有一圈因刮釉形物中成的无釉带,宽1.1华物—1.4厘米:此类标本较博物多,釉色均为白釉,器型以华物侈口薄唇浅曲腹碗盘为主,均芒中博口,装饰方法以素面为主,另有少量的内刻划花外素面的器物及中华花口碗等。另有数件厚胎折物中沿浅腹内刻花外素面平底白釉盘不同于其他的宽刮釉薄胎器,胎体较博中厚,较为特殊。(3)外窄刮釉器,器外口沿下无釉带较窄,约0.5—0.7厘米。物华此类标本数量比宽刮釉器略物博少,亦多为侈口薄唇浅腹白釉碗盘,华博均芒口,仅胎稍厚,出沿较少。

博物 二、金代

此期标本数量相对北宋中物中后期较多,可分三类:(1)外腹中博刮釉器,是指在器外上腹部有一圈刮釉形成的无釉带,宽度约1华物.2—1.9厘米,该类标本数量较博华少,器形以白釉薄胎侈华物口浅曲腹碗盘为主,均中博芒口.内外素面,无釉带上部距口沿的距物中离为0.4—1.6厘米。华博(2)外宽刮釉器,数量较多:器形物华、种类基本同于北宋中后期外宽刮釉器,仅器形中盘数量稍多于碗,器外博中口沿下侧刮釉宽度为0.9—1.2米。另在该类标本中发现1片黑釉外宽刮釉器标本。(3)外窄刮釉器。器形华物、釉色及种类基本同于北宋中后期外窄刮中物釉器,仅数量较多,器形中碗的数量稍多华博于盘,刮釉带较窄,约0.5—0.华中6厘米。

  通过对定窑“华中挂烧”标本的整理、分类,我们有基博物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华物 1.关于定窑“挂华博烧”法是否存在,是否为定华博窑装烧下艺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从上面我博物们对“挂烧”器的介绍中可知,所谓中博的“挂烧”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物华宽无釉器,为有意未上釉而形成华博的与外刮釉器相似的器类,其器物外博物底的支钉说明其装烧方法为支钉正烧,内底涩圈说明其为一组涩圈叠烧器物中最底层的一件,故博华该类产品的装烧方法为支钉正烧。另一类为外刮釉器,物博分外腹刮釉器、外宽刮釉器物博及外窄刮釉器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器形均以侈口薄唇浅曲腹碗盘为主,多芒口薄胎,该特征均与宋金时期大量生产的博中定窑覆烧碗盘相同;另有数件用所谓华中“挂烧”法烧制的敞口物博薄唇碗与支圈覆烧法烧制的芒口敞口薄唇碗粘连的标本。故华物所谓的“挂烧”器标本物博,外宽无种器系用支钉正烧中华法烧制,外刮釉器系用支圈覆烧烧制华博。所谓的“挂烧”法是不存在的,其博中亦非定窑装烧工艺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华物。以前所谓的“挂烧”器应博中称为外宽无釉器及外刮釉器比较合适。

2.关于定窑外华物宽无釉器及外刮釉器出现、博华发展、消失的时代。定窑的外宽博物无釉器及外刮釉器出现于北宋中后期,金代外宽无釉器消失,在外刮釉器中博中出现了外腹刮釉器的新种类.各类刮釉器的器类及数量比北宋中后华博期更为丰富,至元代外刮釉器消失。通过对北宋中后期遗物华物出土最丰富的JCB区(涧磁岭B区)的物博整理可知,在该区多个探方物博的北宋中后期地层中均中博有外刮釉器标本出土,而在北宋华博早期的地层中未有发现博华。在金代遗存堆积丰富的JX区物华(涧磁村西区)发现数量非中华常多的外刮釉器标本,与北宋中后期相比博中,标本的数量增加明显。在中博代表定窑元代产品的YC区(燕川区)T3元代地层中中博,未发现有外刮釉器标本,华中故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定窑的外宽无釉器及外刮釉器出现于北宋中后华博期,金代器类及数量增加,元代消失物华

3.关于定窑外宽无釉器及外刮釉器的器形、种类、中华釉色及北宋后期与金代的主要差别。定窑的外宽无釉器仅在北宋中后期的华中地层中有发现,器类仅见白釉薄胎折沿圆唇深曲腹圈足碗一华博类。北宋中后期与金代物华的外刮釉器型均以侈口薄唇博华浅曲腹碗盘为主,釉色以白釉居多,装饰方法以素面为主,有少量的内刻划花外素面的碗盘残片。北宋中后期的外刮釉器中有部分内刻划中华花外素面的厚胎浅腹平底盘在金代地层中未曾发现,金代地华博层中黑釉外刮釉器及外腹刮釉器在北宋中华博后期的地层中未有发现博华

4.所谓的“挂物博烧”法从瓷器烧造的技博中术上看是否可行。目前在定窑遗博中址所在的河北曲阳县县城及灵山镇一带分布有博中大大小小十余家仿造定窑瓷器的定瓷厂,通过与瓷厂烧瓷师傅的交流可知,虽各瓷厂胎华中釉原料各不相同,但碗盘类华中器物在烧瓷温度及收缩率方中博面基本相同,烧瓷温度多在博华1250℃—1300℃之间,博物收缩率(器坯烧成瓷器后器形收华物缩)多为10—13%,想象一下在1300℃的高温下,让窄外刮釉器华博外侈0.5—0.7厘米的口沿承受整个碗盘的重量,同时还要保证收缩中博率与支圈相当一致,即使能烧出所谓的“物华挂烧”器,则成品率肯定不物华高,残次品非常多,而此次出土的所有外中物刮釉器标本中基本不见口沿中华变形者,故外刮釉器是用支圈覆博中烧法烧制的,所谓“挂烧”法从物华烧瓷技术上看是不可行的。

物华通过对定窑窑址的多次调查及三次考古发掘可知,在定窑遗存分布丰富的涧磁博中岭北镇区及地表及断面分布有十分丰富的华中形制各异的各类窑具 其中尤以涧磁岭区华物北宋中后期至金代覆烧法盛行以后,各类窑具的数量、形制、地层中就出土有碗形平底支圈、碗形饼足状支圈、碗中物形阶梯形支圈、盘型支圈、钵形平底支圈华中、环形支圈等几十种,如此中博种类众多的装烧具、支垫具中物等体现了定窑十分丰富的装烧工艺,这在全国任何其他窑址中均非常少见物华。本文只是定窑装烧工艺研物中究的开始,随后将开展中华一系列关于定窑装烧工艺的博物专项研究,以让陶瓷研究者们了解一个真实、全面、精彩的物博定窑。

来源:文物世界

上一篇 金元时期四种钧釉瓷器断代研究

下一篇 滇青铜器:古滇文明的原传介质

(支持用键盘 ← → 翻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