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青春期教育是爱的教育(1)

 许愿真 2014-05-06

  

 

曾经由中华慈善总会支持的“青艾工程”始于5年前。去年,作为此工程形象代言人的白岩松先生,提议将“艾”改为“爱”,这是极具教育意义的远见,符合我国青少年的现实需求。今年,“青爱工程”转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会资助,在全国的实验基地创新活动即将展开。作为这一项目的专家团队成员,我非常荣幸能够与“青爱工程”的参加者们分享我和我的同伴们在十几年的青春期爱的教育探索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青春期“爱”的教育这一课题,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实践。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热心程度、观念和能力,对中学生、小学生或社区青少年提供一些有关青春发育成长的知识。有的称“德育”,有的称“生理卫生”,有的称“政治思想教育”,有的笼统称“青春期教育”。

作为一名研究婚姻家庭的社会学者,我和一批同道自1993年开始尝试在学校系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Love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到2000年已经发展为以“青苹果”(greenapple)为标志的青春期爱的教育系列项目,在社会各界有一定影响,也获得国内外有关机构的支持和资助。在此,我仅以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博友,以期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青春期爱的教育工程”这一在我国尚属“拓荒”的事业中来。

一、青春期教育的狭义和广义的层面

青春期教育应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层面。从狭义上说,青春期教育是以性健康教育为核心和主线的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期发育的生理规律,少男少女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动因,性的安全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和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

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爱的教育,就应当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获得关于男女相互尊重与平等的道德含义。爱的教育当然还应当传授两性之爱的价值观念、性爱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义责任,性爱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

如果狭义的青春期教育主要涉及生物学、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心理学的话,那么广义的青春期教育就必然涉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精神文化等等社会人文科学的广泛领域了。

 

为什么我们要倡导作为的教育的广义青春期教育并付诸实施呢?这也许与我本人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和社会工作实践者的痛切感受有关。这些年来,社会科学界和大众媒体,对我国年轻人的感情生活失意和婚姻失败率大幅上升的统计数据以及与此有关的许多悲情故事,作出了见仁见智的解释,令广大公众困惑不已。我的兴趣不在于统计数字与悲剧情节,而在于探究:为什么那许许多多青年男女无法享有期盼中的爱情?为什么那些始于自由择偶、结合于浪漫爱情的现代婚姻会纷纷陷入困境?为什么某些已饱尝失败之苦的男女再度跨入婚姻后还会重蹈先前不幸的覆辙?我在上世纪80-90年代尝试过近10年的婚姻咨询(主要是为了收集我的研究实例,那时尚无心理咨询和婚姻咨询的专业服务)。我深深感到,对那些陷入不幸的婚姻来说,大多很难从道德、法律、医学乃至心理学上去寻找原因和救治办法。“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没有共同语言”、“性生活不和谐”之类的说词是当事者们惯用的申诉。然而,认真追溯他们的成长经历、婚前交往和婚后生活,可以发现,在“感情”、“性生活”的背后,有些“远期”的隐患早己潜伏下来,其中不乏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即青春期留下的阴影。那时,许多中年夫妻来求助。他们的婚姻经历大同小异:绝大多数人在婚前未曾获得过任何关于“爱”的教育,不懂得性别差异、婚姻准备、夫妻生活的知识;有的在婚前从未交过异性朋友,第一个投入谁的怀抱就和谁认定了婚嫁关系;还有那些因夫妻性爱生活失谐而导致的不满、“婚外情”乃至暴力伤害的事例,也无不表明夫妻一方或双方对现代男女爱情的茫然,对婚姻的无知,其中包含普遍的性观念偏误和性知识欠缺。

那么,究竟现代男女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两性交往、友情爱情、婚姻与性爱以及男女平等这类人生的必修课呢?答案当然不应是“等到结婚之后”吧。其实,两性开始自然吸引和交友的青春期,就是学习爱情和婚姻准备课程的最佳时期。

二、关于青春期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爱教育,其首要目的之一当然是为了增进性的健康,因为性健康是未来两性之爱的基本条件。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关于“性健康”的概念:“把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和社会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如果当代男女的性健康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两性交往、和谐、合作,进而建立一种长久的爱的关系即婚姻,还会有今天这样多的困难和问题吗?可以说,性健康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美满的要素。

作为爱的教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以下较全面的目的和内容。

1.提供关于人具有性潜能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包括人的性器官与生殖系统、人的性发育、性取向与性别、性病、艾滋病预防等。

2.提供性价值观与性态度的教育。要不含糊地向青少年传播符合本土文化的、社会倡导与支持的主流价值观,阐明这种价值观的由来及意义;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少男少女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培养自尊感和自信心,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

3.通过参与式教育和训练实践,使青少年学会两性之间的尊重、平等,获得两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沟通、做选择、应对朋辈压力,评价媒体信息以及建立诚信的友情关系。帮助青少年科学地、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以便日后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使命。

4.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达与行动中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包括洁身自爱、拒绝不成熟的性关系、反对性的强迫,维护自己与他人的性尊严与性健康。

5.避孕、计划生育以及做父母的责任,也应成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能等到男女结婚和生育时再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一个人不是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做夫妻和做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为什么不需要事先学习呢?

由于青春期的年龄跨度较大,从10来岁至18、9岁,因此在实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针对青少年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实际情况,决定上述内容在什么年龄段讲到什么程度。把给大学生讲的内容去给小学生讲,当然是不适宜的。

 

三、关于青春期教育中的性价值观

关于性价值观问题,在任何一个多元的社会中,都存在着分歧和争议。但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主流文化所倡导和支持的价值观。西方一部分自由派人士所谓的“价值中立”、“无价值导向”的教育,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是不可行的。在我所主持“青苹果”项目的十几年教育实践中,我们基本认同如下的价值理念。

1.每个人天生就具有性的潜能,性是一个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组成部分。但是,人类与动物的性本能之区别,在于人类的性是与“”相联系的。动物的性表现是发情期的“交配”,人类的性关系叫“性爱”。

2.人类的性爱具有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各个层面,把这些层面完整地结合起来表达的性才是健康的。

3.每个人在性的取向和性表现方式上可能不相同,但人人均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一切形式的性歧视、性虐待、性暴力都是对人权的侵犯。

4.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健康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健康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此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指南。

5.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在性行为上做出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的选择。

6.鼓励孩子与父母、老师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讨论性问题,这对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7.要明确地告诉青少年,尚未成熟、不懂得性爱的意义就涉足性关系是冒险之举;少女怀孕堕胎会殃害健康;因不洁的性关系而感染艾滋病可能毁及生命;洁身自爱,终生专情于一个爱侣,是远离艾滋病的最有效办法。

8.任何性行为都不应当带有强制性和剥削性。

9.青少年应当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他们有权获得预防怀孕和预防性疾病、艾滋病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到“知情选择”;还应当让青少年知道何处可以得到性健康咨询和遇到紧急情况到哪里求助。(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