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动用法举例浅析\使动用法\为(wèi)动用法

 许愿真 2014-05-06

                 意动用法举例浅析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提高文言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么叫意动用法?  
古人云: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首先我们还是有必要搞清一下意动用法的含义。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举个例子吧,“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师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说》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当\"把……作老师\"讲。  
三.意动用法的分类 
意动用法根据意动词的本来的词性可分为名词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和动词意动用法三类。下边我们就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词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以……为……,认为……是……。像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比比皆是,例如: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以……为后。整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作这们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师,名词作意动词,译为:①把郯子……当作老师;②认为郯子……是老师;③以郯子……为老师。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作意动用。译成:①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②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王安石《伤仲永》)利:认为……有利。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去四处拜访县里的人。  

成语举例 
1.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          
3.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4.游戏人生 以……为游戏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为数也不少,如: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以……为美,认为----漂亮,赞美。美我,“以我为美”。整句的意思是: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私心;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对我有所求。 
2.成以其小,劣之。(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劣:以……为劣等。整句的意思是: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  
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察今》)贵,以……为贵。整句的意思是:明的事理的人,贵在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没见到的。  
5.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意思是:不以万里为远。 
6.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苦:以……为苦,苦于。整句的意思是:全国的老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 
7. 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小石潭记》“乐”: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乐之”即“以之为乐”,指对此感到快乐。 

8.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少:以……为少;轻:以……为轻。整句的意思是: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19.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怪:以之为怪。整句的意思是: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理解的,而畏惧它就没有道理了。 
9.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论语.公冶长》)不以下问为耻,以之为贤。整句的意思是: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能。 
 
(三)动词意动用法。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耻,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不把相互拜师学习当作耻辱;②不认为相互拜师学习是耻辱的;③不以相师为耻。) 
2.便利此月内。(利,以……为利,形容词意动用法。)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鉴:以……为鉴。整句的意思是: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4.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之为羞)羞,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尚且把这样的事当作羞耻的;②尚且认为这样的事是羞耻的;③尚以之为羞。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用。译成:①邑人认为这个孩子有特殊的才能;②邑人以之为奇。宾客:名词作意动用。 
6.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王安石《伤仲永》)异:认为……惊奇。整句的意思是:他的父亲觉得他有些奇怪,于是就从旁人家给他借了笔墨之类的东西给他。 
7.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打鱼人觉得十分惊奇  
8.群臣怪之。(《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怪:以……为怪。整句的意思是: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9.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怪:以……为怪。 整句的意思是: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总之,不管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都属于意动关系,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在翻译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翻译为: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 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此类现象的存在,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成语中的运用。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编辑本段一、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编辑本段二、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编辑本段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古汉语 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 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以下各举一例:
尔欲吾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荀子·天论》)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
  (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 出自《触龙说赵太后》
  (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出自《陈涉世家》
  (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出自《病梅馆记》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 出自《阿房宫赋》
  (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为……治丧 《史记 滑稽列传》
  (7)文嬴请三帅。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秦晋崤之战》
  (8)邴夏御齐侯。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左传·成公二年》
  (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脉,为……诊脉 《三国志·华佗传》
  (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
  (11)君子死知己。死,为……而死 陶渊明《咏荆柯》

  为(wèi)动用法

为(wèi)动用法”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外的一种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活用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即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而发生的,宾语表示主语的目的、原因、受益者等。也就是说,动词对宾语含有“为谁怎样”的意思,“主语为宾语而动”。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为”“因为”“向”“对”“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
为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有一个显著区别,后两者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状况)都不是主语产生的,而是宾语产生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或状况,意动用法是宾语认为宾语产生了某种变化或状况,而为动用法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状况的施事者仍是主语,这和一般动词用法一致,但主语的行为、变化或状况却是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即宾语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所在。
为动用法的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其格式为:主语+为动词+宾语。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1.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庄子》)

死:为……而死;伯夷为了名声而死在首阳山下。
   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为……而死;同样是死,为国家大事而死可以吗?
3.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死节:“为节操、节义而死”。   
4.夫人将启之。(《触龙说赵太后》)
启:为……打开(城门) 。     
5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请:替……请;请三帅:替三帅请求。(不是请求三帅怎么样或做什么)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
二、名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1.如姬资之三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资:为……而(出)资;如姬为这事出钱已三年了。
 2.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序:为……作序;序其诗:为自己的诗作序。
 3.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名:为……命名。
4.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前后两个履都是“为(替)……穿履”,老人说:“为我穿鞋子。”张良给老人取来鞋子,就跪在桥上替老人把鞋穿好。 
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将进酒》)
悲白发:为生白发而悲。
-
  2.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苦:为……(受)苦;苦秦:因为秦而受苦 
 3.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下:对(为)……下;下士:对士人谦下。骄:对(为)……骄;骄士:对士人骄傲。
  4.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晏子春秋·内篇》) 
  傲:对……傲;轻:对……轻。景公在国外对诸侯摆架子,在国内对百姓很轻慢。 
为动用法在中学古诗文中出现不太多,但在高考中却是不时就会考到的,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11题:
      把第Ι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这两个句子应该翻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皇帝)让群臣为它治丧,他想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大臣对此做法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其中“使群臣丧之”的“丧”,应翻译为“为……治丧”。         2007年江西省联考试卷中有一道文言翻译题: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4分)
参考答案是:有用仁义来倡导的,他们的门徒就是为了仁义而死也不回头;有用功利来倡导的,他们的门徒就是为了功利而死也不退缩。
按江西省近年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这道翻译小题的得分点共有4处:“死仁义”“死功利”“不顾”“不返”。两个“死”均为“为动用法”,可以合并为一个得分点,译对得1分;“不顾”“不返”各自要按本义来译,译对得1分;大意2分。
绝大部份学生尚未接受这种实词活用,大多是下面两种错误的译法:①因(因为)仁义而死   ②死于仁义(死在仁义上)。这就是没有理解和掌握为动用法造成的错误。
最后再提醒两点:
一、古文中“某某死之”,常常翻译成“某某为之而死”,几乎是固定句式。
    二、为动用法尽管在古汉语中出现不太多,但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其用法的, 比如用“殉”字组成的词汇,像殉情、殉国、殉职等,用文言解释相当于为动,即“为……而死”。
  有些成语和固定说法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比如: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宣传群众(对群众做宣传)。
 ”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外的一种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活用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即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而发生的,宾语表示主语的目的、原因、受益者等。也就是说,动词对宾语含有“为谁怎样”的意思,“主语为宾语而动”。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为”“因为”“向”“对”“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
为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有一个显著区别,后两者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状况)都不是主语产生的,而是宾语产生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或状况,意动用法是宾语认为宾语产生了某种变化或状况,而为动用法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状况的施事者仍是主语,这和一般动词用法一致,但主语的行为、变化或状况却是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即宾语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所在。
为动用法的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其格式为:主语+为动词+宾语。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1.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庄子》)

死:为……而死;伯夷为了名声而死在首阳山下。
   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为……而死;同样是死,为国家大事而死可以吗?
3.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死节:“为节操、节义而死”。   
4.夫人将启之。(《触龙说赵太后》)
启:为……打开(城门) 。     
5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请:替……请;请三帅:替三帅请求。(不是请求三帅怎么样或做什么)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
二、名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1.如姬资之三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资:为……而(出)资;如姬为这事出钱已三年了。
 2.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序:为……作序;序其诗:为自己的诗作序。
 3.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名:为……命名。
4.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前后两个履都是“为(替)……穿履”,老人说:“为我穿鞋子。”张良给老人取来鞋子,就跪在桥上替老人把鞋穿好。 
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将进酒》)
悲白发:为生白发而悲。
-
  2.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苦:为……(受)苦;苦秦:因为秦而受苦 
 3.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下:对(为)……下;下士:对士人谦下。骄:对(为)……骄;骄士:对士人骄傲。
  4.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晏子春秋·内篇》) 
  傲:对……傲;轻:对……轻。景公在国外对诸侯摆架子,在国内对百姓很轻慢。 
为动用法在中学古诗文中出现不太多,但在高考中却是不时就会考到的,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11题:
      把第Ι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这两个句子应该翻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皇帝)让群臣为它治丧,他想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大臣对此做法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其中“使群臣丧之”的“丧”,应翻译为“为……治丧”。         2007年江西省联考试卷中有一道文言翻译题: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4分)
参考答案是:有用仁义来倡导的,他们的门徒就是为了仁义而死也不回头;有用功利来倡导的,他们的门徒就是为了功利而死也不退缩。
按江西省近年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这道翻译小题的得分点共有4处:“死仁义”“死功利”“不顾”“不返”。两个“死”均为“为动用法”,可以合并为一个得分点,译对得1分;“不顾”“不返”各自要按本义来译,译对得1分;大意2分。
绝大部份学生尚未接受这种实词活用,大多是下面两种错误的译法:①因(因为)仁义而死   ②死于仁义(死在仁义上)。这就是没有理解和掌握为动用法造成的错误。
最后再提醒两点:
一、古文中“某某死之”,常常翻译成“某某为之而死”,几乎是固定句式。
    二、为动用法尽管在古汉语中出现不太多,但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其用法的, 比如用“殉”字组成的词汇,像殉情、殉国、殉职等,用文言解释相当于为动,即“为……而死”。
  有些成语和固定说法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比如: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宣传群众(对群众做宣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