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孩子,提问怎可如此随便

 智者1111 2014-05-06

面对孩子,提问怎可如此随便

 

面对孩子,提问怎可如此随便

    宋祖英老师在重庆的演唱会上,邀请我校的朵朵合唱团与她同台演出。演出间隙,主持人杨澜采访张欧同学:“您觉得宋阿姨唱得好,还是你唱得好?”

    张欧微笑着说:“杨阿姨,可否借一下您的话筒?”接过话筒,她清唱了一首《小背篓》,整个奥体中心掌声如雷。

    杨澜接着问:“到底你唱得好,还是宋阿姨唱得好?”

    张欧不好意思地说:“彼此吧。”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当时在旁感慨:“没想到重庆的孩子会这么落落大方,这么阳光自信。”

    这是2014年第8期《人民教育》刊登的文章《文化比物质力量更强大》中的一段话,作者是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如果刘希娅校长文章中提到的杨澜与张欧的对话是“实录”而非“夸饰”,那么,我们真的应该考虑考虑杨澜的提问是否恰当。

    “您觉得宋阿姨唱得好,还是你唱得好?”我想,可能杨澜当时只是“随口”一问,但就是这随口一问却让张欧倍感尴尬。

    说“宋阿姨唱得好”吧,张欧一定会觉得委曲,谁敢肯定地说宋祖英同张欧一样大小时就一定比张欧唱的好,或者说张欧像宋祖英一样成熟时就一定唱得不如宋祖英呢?让唱法可能仍显清涩的张欧和唱法早已成熟的宋祖英相比,这种比较本身就对张欧极不公平,其荒谬不亚于关公战秦琼。

    说“自己唱得好”吧,似乎张欧又会给人狂妄自大之感。聪明的张欧没有上杨澜的当,而是清唱了一首《小背篓》,意思很明显,好不好交给现场观众去作评判。

    没想到,杨澜又追问了一句:“到底你唱得好,还是宋阿姨唱得好?”

    如果说前一次的提问是“随口一问”,那么,这一次的提问毫无疑问是“有意为之”。

    我不知道杨澜提问前“预设”的答案是什么,但就是这再一次的提问却让我瞬间想起了我们可能都曾经遭遇过的尴尬。“你爱你爸,还是爱你妈?”“你妈和你老婆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为什么不能同时爱,同时救呢?成人总是在这种非此即彼的提问中,在孩子们脸红耳热的踌躇中获得一种“快感”。

    其实,世界上好多问题的答案并非是非此就一定得彼。

    提问虽小,但小处岂可随便?其实,提问的背后暴露的是提问者并不是以平等的姿态在赏识一个很好成就的小学生,而是在以逗弄的心态捉弄一个孩子。可问题是孩子年纪虽小,难道他们就不需要被尊重,不需要被平等对话吗?孩子们的心都是水晶做的,作为嘉宾、父母、老师,我们这些成人在面对孩子时岂可“随口一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