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鼓书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06


著名鼓书艺人关学曾

  “鼓书”是流行于北方民间的一种说唱文学,它是以鼓伴奏,因此而得名。

  北京的鼓书,历史很长,并具有它的特色。据《天咫偶闻》记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一韵萦纡良久”。文中所说的“子弟书”,是清代的一种产物,实际上就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小型鼓书,当时也叫“段儿书”。

  子弟书的演唱者多属贵族八旗子弟,当时那些清代的后裔,已走向末落,除吃喝玩乐之外,无所事事,他们有些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因此编演鼓书,也成了他们生活当中的一种娱乐。

  北京的鼓书,主要包括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和单弦。流派很多。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末叶,当时叫“清口大鼓”。最初演唱者多为城北之子弟票友,并无专业演员,名曰“北板梅花调”,后来城南之杂耍艺人,把乐调稍有改革,称作“南板梅花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四胡为辅,唱起来音韵柔和,娓娓动听。当时也有用“五音联弹”音乐伴奏的,因此也叫“五音大鼓”。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衔灯而歌的大鼓艺人,这是一种绝技,叫作“衔灯大鼓”。

  京韵大鼓纯以京音为主,所唱题材包括才子佳人、英雄侠义两类故事,故有“文武大鼓”之称。曲调间有京剧“西皮”或“二黄”的腔调,称之为“带腔”。此种大鼓的演唱者多为职业艺人。

  单弦原为一人自弹自唱,后来逐渐演变成唱者弹八角鼓,另有三弦伴奏。一般先唱小段,叫作“岔曲”或“牌子曲”,然后再唱整段大书。《风雨归舟》,就是著名的一段插曲。艺人所用的八角鼓也颇有一番来历,因这种曲艺起源于满族,因此,鼓上的八角代表八旗。鼓底所缀的穗子过去也是根据旗属而分成不同的颜色,如正红旗用红色;正蓝旗用蓝色;正黄旗用黄色。

  作为北京曲艺的一种——鼓书,解放后已有不少改革和发展,不仅内容有所创新,而且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如增加了双唱梅花调、联唱单弦等等,听来更加丰富多彩。

编辑:王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