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云端上的古老民族 ![]() --贾云峰 从平武赶回绵阳的路上路过北川,一户户半山腰的农户门上贴着羊图腾,煞是好看。司机见我瞧的仔细,便说,这羊是羌族的图腾。 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各式的羊图腾装饰品 走进一个羌族风情园,羌族姑娘热情的端来一碗青梅酒,三月的北川,仍带着些丝丝凉意。一碗青梅酒下肚,顿时暖意融融。便饶有兴致的听起羌族姑娘说着羌族的传说。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如此看来,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由于羌族一直生活在海拔高处,故也称”云端上的民族“。 在羌民家中,我几乎忘了这是在六年前遭遇灭顶之灾的北川。吃完午饭随老林来到了老北川地震遗址。进入了遗址,老林顿时严肃起来,一栋一栋倾斜的房屋、撕裂的墙壁、泥石和瓦砾,还有泛着青苔的水塘随处可见,死寂覆盖了昔日的繁华。“现在北川人很少来这里了,失去亲人的哀伤,在多少个难眠之夜或一觉醒来之后,锥心沥髓般地疼痛。回忆叠换着回忆,如同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就像永远结不了的伤疤。“老林声音压得低低的,语气沉痛。仿佛不愿意惊扰在这里安息的同乡们。 老北川地震遗址 路过一段废墟时,见地上摆放着菊花和香火,估计是临近清明,来为祭奠亲人的人们留下的。老林告诉我,原本这里是作为国际性的地震遗址,但之后的洪水又一次冲垮了老县城,就变成了这般模样。而在北川的羌族人,也因为5.12特大地震后减少了10%左右。 虽然六年前我也在电视机前一直收看着抢险的景象,至今回忆起仍心有余悸,但远远不如现在站在废墟中无法用笔墨形容的震撼。 新北川巴拿恰大门 临近傍晚的商业街热闹非凡,小摊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看着热闹的新城区,不由感叹。虽然羌族人们一次次的遭遇灭顶之灾,但都一次次的挺过来,顽强生存到今天。当突然面对灾难时,他们不一定想到选择什么来作为精神支柱,但长期以来大禹精神、民族精神、红军精神深沉积淀,世代相传,渗入到人们血液骨髓时,在非常时期面对非常之事时自然会不知不觉彰显出来。 临行前热情的羌族姑娘唱起了民歌,声声入耳: 幽幽飘来的,是远古的回声; 悠悠飘去的,是而今的欢欣。 吹起羌笛,就会过年过节庆丰收; 吹起羌笛,就能把姑娘的爱情吹到手。 朋友啊,你也吹吧! 服务信息: 在绵阳火车站前的车站搭到安昌镇的车,再在安昌镇搭公交到北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