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的传承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5-07

文明的传承

  • 2014年05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王佐良
  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日读《史记》和《尚书》,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发展让我激动和感慨。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经历过怎样的风雨险阻和天灾人祸,但是中华先民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开拓创造,在烽火硝烟中浴火重生,使古老的文明得以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发扬光大。据《虞书·尧典第一》,尧年迈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鲧治水九年不成。危难之时,尧正确地选择了舜,而舜正确地选择了禹。禹治水十三年不敢入家门,终于使“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史记·河渠书第七》)。这也许只是传说,却真实地说出了中华先人矢志不渝地战胜自然、维护民族生存的智慧和坚韧。要战胜这样的灾难,仅有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排山倒海般的勇气和力量。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这样的灾难又何其多也!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克服重重阻碍,维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相比之下,世界上有很多曾经辉煌的文明却在某一时刻戛然而止。数千年前在地中海沿岸煊赫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曾几何时,衰落在历史的波涛之中。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罗马帝国,它壮丽无比的首都、被称为“永恒之城”的罗马,人们在一千年里耗费无数金银和心血把它建成,而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数百年中,人们又花费数不清的人力物力把它从地下挖掘出来!还有古印度文明、古玛雅文明,它们的消失,或因天灾,或因人祸,或两者兼有,但它们消失了,留下古奥的文字无人解读。历史上很多文明,在遭受外族入侵之后,很快丧失了自己文化的本原,或者本民族文化从此停滞不前,陷入僵死的状态,例如古埃及,在屡遭外族入侵之后,本民族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竟然几千年僵化不变。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所有的异教神庙,唯一能够识读象形文字的埃及僧侣被逐出寺院,象形文字从此成为无人认识的天书!有人也许不以为然,“甲骨文出土之初,不也是无人认识吗?”要说甲骨文全都无人识读,那实在有点故弄玄虚。许慎的《说文解字》摆在那里,那里面清楚地注释了“文”(甲骨文)的象形、读音和释义,凭借它,人们至少可以解读很大的一部分。就像当年人们初得石鼓,文人雅士大呼“不认识呀”,那也太过做作了吧?
  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的浩瀚容量,能够使异族的文化像消融的冰一样稀释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力量?这似乎是一个谜。然而正是《史记》和《尚书》这样的古籍,帮助我们找到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质。中华民族自古具有的无神论的世界观,是最具特色的。虽然我们在古书上经常看到“天地”、“鬼神”、“上帝”这样的词语,但其实,它们的本义是指自然,指人所不能驾驭的自然力,而不是一个人格化的神,更不是世界上大多数宗教所信奉的、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有意志的神。中华先民对社会的起源和它的历史发展的认识是客观的,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古人认为阴阳交合而万物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有机界的发生规律。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人初步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的过程。孔子对此有精彩的描述,他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礼记·礼运第九》)这是两千六百多年前古代圣贤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清晰的描述,难能可贵啊!孔子为此进行了实地调查,他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这是西方直到有了近代考古学才会发生的事情。孔子是最早对社会进行考察的学者,比十九世纪摩尔根的考察早了两千多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和旅行家西罗多德曾于公元前450年去埃及游历,回去后写成巨著《历史》第二卷,但与孔子为“道”(礼)而实地考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孔子的求实精神,令人钦佩。
  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