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垣立方治脾肺,移用却可救急危——— 暑温亡阴亡阳

 123xyz123 2014-05-07
患者,男,62岁,1978年8月16日诊。昨日在田间劳动,感头痛不适,回家后高热口渴,大汗不止,头痛全身痛,心烦不安,小便短赤,渐至咳嗽,喘息,因地处边远农村,家庭经济又十分困难,故未及治疗。
刻诊:喘息不已,张口抬肩,语音低微而难以接续,气短不续,全身冷汗淋漓,手足厥冷。
眼眶凹陷,目光呆滞,面色灰白,舌苔黄,脉微欲绝。
辨证论治
学生甲:这例病人年高病重,生命堪虞,是不是动员他赶快抬到县医院治疗。
老师:病人已呈亡阴亡阳之候,稍再耽搁,必将暴脱身亡。此去县医院近80华里山路。最快也得一天才能抬到,因此送走是绝对不行的。
学生乙:那用中药来得及吗?
老师:来得及。你们翻阅一下古代医案,多少急证不都是中药抢救成功的吗?
此病缘于暑邪耗气,气阴两伤,未及治疗,渐至脾肺化源告匮,津气耗伤欲竭,病情急危,迫在倾刻。诊为暑温亡阴亡阳证。宜急固护元气,滋益肺脾
予黄芪人参汤
黄芪30g 红参15 g 升麻6 g 陈皮10 g 麦冬12 g
苍术6 g 白术10 g 当归10 g  黄柏10 g 建曲10 g
五味10 g 炙草10 g
1剂,水煎急服。
8月17号晨,已能自行持杖来诊。云昨晚药服下2小时许,汗出开始减少,喘息渐平,气能接续,至夜安然入睡,醒后汗停喘止,全身转温。刻下仅感头昏、心累、乏力,其余诸证均已消除。
续昨方1剂,并嘱以荷叶莲子粥自养。数日后已能下地劳动。
病名        主症        辨证        治法        选方
暑温        大汗喘息
手足厥冷        化源告匮
亡阴亡阳        滋益脾肺
固护元阳        黄芪人参汤
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病起于夏日劳作,初为暑伤耗气,而仅一天时间即发展为津气欲脱,进而又迅速转化为亡阴亡阳证候,其内陷之速,病情之重,令人失措。是什么原因导致病情如此快速发展的呢?
老师:首先是所感受的暑热之邪太甚,加之患者正气素亏,又长期作劳,饥渴无度,耗伤津气,脾肺亏虚。脾土虚则肺金不充;正气虚则外邪易侵。故李东垣说:“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受伤而为病。”暑为阳邪,易伤津,壮火食气,易耗气,正气耗散不能固摄则津泄而汗出不止,津伤气虚,肺之化源告竭而喘息欲脱。此为《素问。热论篇》所谓“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是也。这种嚣张之邪势作用于亏虚之躯体,犹铁骑踏击徒手,似洪水狂泻沙堤,岂不疾速呈现凶候。
学生乙:其病开始即大汗不止,危急时则全身冷汗淋漓,好转时首先汗出减少,向愈时则汗止喘停。说明“汗”与本证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的全过程都密切相关,那么,当如何认识汗与暑的这种全程相关现象,或者说如何通过对汗的观测而把握暑温的病情和治疗呢?
老师:与暑证形影相随的汗出,于辨证论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排邪作用,即汗出是感受暑邪后机体对邪气进行清除的一种表现,故古有“暑随汗解”之说。正由于此,治暑一般是不着眼于止汗的,因为止汗则有敛邪之弊。同时,汗为暑邪蒸腾的表现,汗出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邪势的强弱,暑邪不去则汗必不止,因而在治疗时有“治暑勿止汗”之告诫。然而,机体在通过汗出以祛除暑邪的同时,也必然出现气随汗泄,津伤液耗的不良后果,进而导致气阴亏损,津气欲脱,亡阴亡阳等一系列严重证候。因此,对汗又不可熟视无睹,因为只有制止了汗出,才能防止气随汗泄后的危证。可见,从诊断上说,汗是暑温的一个具有重要辨证意义的伴见症;从病势上说,汗反映着疾病轻重进退,顺逆变化的态势;从治疗上说,汗不可专事收敛摄止,但却必须尽快通过清暑而求速止。因而,“汗”是暑证可供观测的重要证候。
学生丙:关于暑温的治法,一般多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温热经纬》之王氏清暑益气汤类,在津气欲脱时亦多遣用生脉散加味治疗。尚未见用黄芪人参汤治暑温。查阅教科书与一些名家医案亦未见这种用法的记载。考黄芪人参汤系李东垣在其名著《脾胃论》中“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篇所制三方之一。该方主治名下所列30余种主症均为“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它们的表现与暑温症象大相径庭,而在这里用之却如此有效。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
老师:奥妙仍在李东垣书中。君不见东垣在论黄芪人参汤时开篇即谓“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这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复感暑热之邪的病机,不正是暑温病的病机吗?
学生甲:看来深入到病机层面进行思考,这种移用确实是很贴切的。但从黄芪人参汤平淡的药味组合看,似很难担当救治暑温津气欲脱危逆证重任的。而案例又无可辨驳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难道该方在组合上还真蕴含着奥秘吗?
老师: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有诗云:“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却为绝妙词。”说明只有认真研究,活跃思维,才能体会先圣立方之真谛。所谓世无平淡之药,而有绝妙之方,唯平淡方显绝妙,唯绝妙而神奇也。该方用生脉散敛津固脱加芪术草益元气以助之。在补气敛津以固根本时,充分考虑到了阴津赖阳气固摄,阳气赖阴津化生的阴阳生理互根关系;复加一组调理脾机之药以资化源;用少量黄柏以泻壮火,升麻辛甘升阳,加少量当归在大队补气药中以协调气血,全方在固脱留人时,全面对这种阴阳气血严重失调的危重证候从根本上进行了燮理。较之生脉散更全面和有力;较之参附汤更切合病机。因其着眼于根本,加之所选之药性味平和,临床证明不仅用治暑温危证,举凡暑温津气两伤至津气欲脱之疾病阶段,均可加以使用。我临床数十年经验证明,该方确有防危救脱之功,而无顾此失彼之弊,乃夏日治疗暑温之良方。
学生乙:老师在本案成功救治的过程中,推出了一个重要话题,即方剂的移用。而从古到今,大量方剂其实都是在“扩大应用”的情况下被使用着的。那么,这种“移用”的提出还有实际意义吗?
老师:方剂移用虽属方剂扩大应用但不同于扩大应用。
首先,它具有专一性。“移用”是径直将治甲病之方用治乙病。“移用”时所针对的病症单一,且一般都全方照用。而“扩大应用”常非专一对应,亦多非完整用方。就是说,“移用”是用某全方对其所主疾病外的某病或该病的某一证型,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如本书之“半生折磨竟被一方解决”之用升阳益胃汤治疗久泻。
第二,具有创新性。“移用”方之所治,一般都不同于文献记载该方所主病症。系通过“别辟蹊径”于临床实践中找到的老方相对固定的新用处。其用法别于常规,其疗效优于常方,如本书“当为退黄第一方”所举之血府逐瘀汤治重症黄疸。
第三,具有深度同一性。即“移用”方所治病症与该方原主治病症表面看虽完全不同,而深层的病机却是相近,乃致相同的。如本书“千年磨一剑,确认高效方”中用仲景治阴阳毒之升麻鳖甲汤治狐惑病,即表面二病大相径庭,而深入研究皆为湿毒蕴恋,故移用之疗效卓著。
学生丙:看来方剂移用,不但是拓宽老方新用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临床思路的一种开启。因为它是从病机辨析时就开始了对方剂的“求异”搜寻。
老师:是的。正由于此,方剂移用法的成功运用,实质是在准确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跳出传统遣方套路,在大范围内寻找到了新的优于原用方剂的新方。因而,它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必然会大有禅益。
忆1982年11月,我治52岁之罗姓男子,双侧肩部酸软钝痛,不能抬举后反,夜间常疼痛至醒,须起床坐行后再缓慢躺下,如此每夜达二三次,迁延已三月有余,痛苦不堪。虽经按摩,并服中药三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活络效灵丹及成药散风活络丸、疏风定痛丸等,症状减轻并不明显。本病系肩凝证当无疑义,问题是据证以治,全然无效。乃细审病机,确认其并未越肩凝证虚而感寒,络脉痹阻,气血凝滞之患。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方药即成了夺取疗效的关键。此时《外科全生集》治阴疽的名方阳和汤跳入了眼帘。该方温补和阳,散寒通滞的功用不仅正切此病机,而且其全方所用七种药,分之对本病均各有针对作用,合之其和阳而散阴,益血而络通之功,更非其已服过的任何一方所能相比。故全方遣用,三剂痛大减,守方10余剂痊愈。
荀子云:“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说明我们临床常存在的问题是,因思维局限而致视野狭窄,不知道从全面的道理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故方之移用,非为创举,仅为遵“大理”而发幽潜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