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预案编码:1.6.9(4.30)
大渡口区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目 录 1 总则---------------------------------------------- 1.1目的------------------------------------------29 1.2工作原则--------------------------------------29 1.3编制依据--------------------------------------29 1.4现状------------------------------------------29 1.5适用范围--------------------------------------29 2 组织与职责-----------------------------------------30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30 2.2 应急联动-------------------------------------32 3 预警-----------------------------------------------32 3.1信息监测与报告--------------------------------32 3.2预警------------------------------------------33 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33 3.4预警级别及发布--------------------------------33 4 应急响应-------------------------------------------34 4.1分级响应--------------------------------------34 4.2响应程序--------------------------------------35 4.3指挥与协调-------------------------------------35 4.4新闻报道---------------------------------------39 4.5应急结束---------------------------------------39 5 后期处理-------------------------------------------40 5.1后期评估--------------------------------------40 5.2抚恤和补助------------------------------------40 5.3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40 5.4调查和总结------------------------------------40 6 保障措施-------------------------------------------41 7 宣传、培训和演习------------------------------------41 8 附则-----------------------------------------------41 8.1名词术语--------------------------------------41 8.2预案管理--------------------------------------42 8.3监督检查与奖惩--------------------------------42 9 附录-----------------------------------------------42 9.1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42
1总则 1.1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严重危害,指导和规范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食品卫生安全。 1.2工作原则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按照快速控制事件扩大、积极救治、减少死亡、尽快查明导致中毒物品和原因的原则进行处置。 1.3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1.4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交往增多,集体聚餐活动日益增多,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家宴、饮食服务单位、集体食堂和学校食堂,常呈集体性突然暴发,来势急剧。今后,由于餐饮行业将持续火暴,许多餐厅超负荷运转,新的菜品不断增加,加之农村食品卫生条件差,食物安全事件仍不乐观,积极预防控制食物中毒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区范围内的突发食品被污染造成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参照本预案采取处置措施。 2组织与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大渡口区范围内突发重大食物应急事件的处置由区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区指挥部由区政府区长或分管副区长担任指挥长,区指挥部副指挥长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区应急办、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分局、区教委负责人、事发镇(街)主要负责人担任。内设综合协调组、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治组、安全保卫组、事件调查组、善后处理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 综合协调组由区政府应急办牵头,区卫生局、区政府相关部门参加。负责传达指挥部领导指示,协调开展现场救助工作、确保通信畅通,负责信息收集汇总,上报事态发展处理情况及事件调查资料。 现场处置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及相关部门专门人员参加。负责组织区疾病控制中心采样与检测;快速分析原因,开展现场调查和分析、对已扩散的中毒源进行跟踪监测,制定有效处置措施;依法对可疑食品进行控制、停止供应或食用可疑食物;负责将现场事件调查物证等材料如实、完整、及时提交事件调查组。 医疗救治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有关医疗机构等单位参加。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单位对中毒人员进行及时救治,做好中毒人员的转运和抢救;成立诊治专家组,指导患者的治疗,尽最大努力减少伤亡。 安全保卫组由区公安分局牵头,区有关医疗机构、事件发生单位参加。负责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的道路警戒、控制和保护;明确中毒原因,封存可疑物品,保护现场财产安全,确保道路畅通和抢救工作有序开展,维护现场及事故处置场所(餐厅、学校、招待所、医院、殡仪馆)秩序,对涉嫌投毒事件开展侦查。 事件调查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工商分局、区公安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区卫生防疫部门、事件发生单位上级部门、事发地镇(街)及其有关部门参加。负责查明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经济损失;认定事件性质和事件责任;对事件责任者提出处理建议;提交事件调查报告。 善后处理组由事件发生地镇(街)政府牵头,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劳动局、区总工会、事件发生单位及区政府有关部门参加。负责对伤亡人员家属进行安抚,负责开展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好协调开展保险理赔工作,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消除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后勤保障组由事件发生地镇(街)牵头,区相关部门、事件发生单位人员参加。负责现场救治及事故调查工作人员的后勤保障,提供必要的办公用品和交通、通讯工具,以及应急抢救器材与物资。 宣传报道组由区新闻办公室牵头,区新闻中心等部门参加。负责拟定宣传通稿,组织接待新闻媒体采访,负责监控应对网络舆情。 2.2应急联动 区卫生局、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单位,要按照本预案要求,统一领导,建立信息、应急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部门联动、区域联动、上下联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实现抢险救援力量合理调度,达到对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报警的反应灵敏,应急处置事件的快速高效,有效控制事件造成的危害。 3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监测 监测机构:区疾病控制中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监测内容:各种导致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微生物、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化学原料)的储存、销售及使用,以及重庆市卫生部门要求开展的其他监测。 监测网络:建立和完善区、街镇、村(居委会)三级监测网络,在村一级设立专人报告制度。 3.1.2报告 3.1.2.1报告、举报电话及责任报告人 区卫生局设立举报电话68834004、68833273,并向社会公布。 责任报告单位:区卫生局指定的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和单位。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工作人员、个体开业医生。 义务报告单位和报告人:除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 3.1.2.2报告程序及时限 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立即会同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组织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救治等有关方面专家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核实,明确导致食物中毒发生物品及危害程度。 责任报告人发现中毒事件后,应当在2小时内报区卫生局。 区卫生局应当立即向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报告。 在报出中毒事件24小时内,区卫生局应当向区政府、市卫生局上报核实情况;区政府接到核实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报告。 3.2预警 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各自职能,开展食品监测、对各类资料汇总、分析评估,及时报告区卫生局。 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大渡口区食物中毒信息监测网络,负责全区突发食物中毒事件信息的收集和上报。 3.4预警级别及发布 根据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划分为一般(IV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 3.4.1预警级别 3.4.4.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IV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大于100人、小于150人,无死亡病例。 3.4.4.2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大于150人、小于200人,或出现1-2例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重要活动期间。 3.4.1.3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 食物中毒人数大于或等于200人、小于300人,或出现3-5例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中引起中毒的食品扩散未得到控制,中毒或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的。 3.4.1.4 特大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Ⅰ级) 食物中毒人数大于300人,或一次死亡5人以上。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IV级、Ⅲ级事件由区政府负责处置,Ⅱ级事件由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卫生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处置,Ⅰ级事件由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指挥处置。 4.2响应程序 4.2.1基本响应 区卫生局接到中毒事件报告后,应在做好事件先期处置的基础上,尽快组织区级专家委员会对中毒事件性质、级别及启动预案的时机进行评估,并向区应急委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 区应急委应尽快作出是否启动本级预案的决定,并报区政府备案。 4.2.2扩大响应 当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事态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在做好前期基本应急工作基础上提高应急级别,进行处置。 4.3指挥与协调 4.3.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IV级) 4.3.1.1区政府应急处置措施 由区政府领导召开会议,听取区卫生局关于事件调查核实、控制处置、病人救治、专家评估情况的汇报和事件控制工作建议,听取事发地镇(街)、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根据区卫生局的意见,启动区级预案;确定所采取的紧急措施;组织镇(街)和有关单位,落实有关管理措施;督促各部门落实各项处置措施,并进行督查;按照区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要求开展处置工作。 4.3.1.2区卫生局应急处置措施 明确中毒原因,封存可疑物品。组织疾控中心采样与检测、快速分析中毒原因;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与分析,查明突发食物中毒发生的经过、发病人员和死亡情况,对已扩散中毒源进行跟踪监测,初步判断事件的性质和级别,提出有效处置措施;依法对可疑食品进行控制、停止供应或食用可疑食物。 组织医疗救治、减少事件损失。组织医疗机构开展对病人、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治,做好病人的转运和抢救。成立临床、流行病学以及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诊治专家组,负责病例的诊断,指导患者的治疗。 加强卫生宣传、消除社会恐慌。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消除社会恐慌情绪。 开展监督执法、确保措施落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开展饮食行业、学校食堂、公共场所、食品生产及经营单位的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控制措施得到落实。 规范情况报告、保证信息通畅。全面收集应急处置工作信息,每日向区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事件处置进展情况,确保信息报告渠道的通畅。 4.3.1.3区相关部门应急处置措施 区公安分局协助做好事发现场的控制工作,对涉嫌投毒的事件依法开展侦查; 区教委指导、协调和督促学校组织实施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措施,防止中毒事件扩大,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按照职责,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伪劣食品的非法销售和市场流通,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其它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作好应急处置工作。 4.3.2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 4.3.2.1区政府应急处置措施 启动本级应急指挥部工作程序;由区政府领导主持召开指挥部成员单位和事发地镇(街)领导参加的应急工作会议,听取区卫生局关于事件调查核实、控制处置、病人救治、专家评估情况的汇报和事件控制工作建议;听取事发地镇(街)、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根据区卫生局意见,启动区应急预案;确定所采取的紧急措施;组织镇(街)和相关单位,落实有关管理措施;督促各部门落实各项处置措施,并进行督查;收集信息分析动态,每日向市卫生应急指挥部报告事件处置情况,及时向市卫生应急指挥部报告需要协助支持事项;根据需要适时召开有关工作会议;按照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要求开展处置工作。 4.3.2.2区卫生局应急处置措施 明确中毒原因,封存可疑物品。组织疾病控制中心采样与检测、快速分析中毒原因;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与分析,查明突发食物中毒发生的经过、发病人员和死亡情况,对已扩散的中毒源进行跟踪监测,初步判断事件的性质和级别,提出有效处置措施;依法对可疑食品进行控制、停止供应或食用可疑食物。 组织医疗救治、减少事件损失。组织医疗机构开展对病人、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治,做好病人的转运和抢救。成立临床、流行病学以及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诊治专家组,负责病例的诊断,指导患者的治疗。 加强卫生宣传、消除社会恐慌。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消除社会恐慌情绪。 开展监督执法、确保措施落实。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开展饮食行业、学校食堂、公共场所食品生产及经营单位的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控制措施得到落实。 规范情况报告、保证信息通畅。全面收集应急处置工作信息,每日向区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事件处置进展情况确保信息报告渠道的通畅。 4.3.2.3区相关部门应急处置措施 区公安分局协助做好事发现场的控制工作,对涉嫌投毒的事件依法开展侦查; 区教委指导、协调和督促学校组织实施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措施,防止中毒事件扩大,做好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按照职责,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伪劣食品的非法销售和市场流通,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其它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作好应急处置工作。 4.3.3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和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Ⅰ级) 区政府在市卫生应急指挥部和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指挥下,落实有关控制措施,全面配合市级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4.4新闻报道 媒体必须依法作好对内、外新闻报道工作,对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进行实事求是地报道,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准确把握基调,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4.5应急结束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反应结束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或末例病例发生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4.5.1区级应急预案终止 区卫生监督机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区卫生局提出终止预案的建议;区卫生局组织区级专家委员会对中毒事件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请市级专家参加评估);区卫生局向区应急委提出终止预案的意见。 区应急委根据区卫生局终止预案的意见,作出终止本级预案的决定,并报区政府备案。 5后期处置 5.1后期评估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结束后,区卫生局应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医疗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区政府和市卫生局。 5.2抚恤和补助 区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置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5.3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结束后,区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置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的物资以及劳务进行合理评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补偿。 5.4调查和总结 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结束后,负责指挥协调的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及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调查和总结。上级应急指挥部必要时可对下级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提出评价报告。 调查和总结内容包括:报告是否及时;数据资料收集是否齐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确定是否准确和预案启动是否及时,以及是否适时对事件等级及其处置措施进行升降调整;情况通报是否准确及时;采取措施是否及时、科学、有效;人员、物资、经费是否及时到位等。 6保障措施 各级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7宣传、培训和演习 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区卫生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区农林水利局应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和讲座,使卫生应急救治人员及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高有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处置能力。 8附则 8.1名词术语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8.2预案管理 本预案应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趋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8.3监督检查与奖惩 按照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8.4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区卫生局牵头组织制定并负责解释。 8.5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由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并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后发布实施。 9附录 9.1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 (按照总体预案) |
|
来自: 昵称17246016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