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芦苇赞

 乐书斋222 2014-05-08

芦苇赞

诸君看到这题目,或许已心生不屑了:读过《白杨礼赞》,唱过《红梅赞》,朗诵过《松树的风格》,你却来个《芦苇赞》,真的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也太没气势太没范了。

您说的没错,但因在农村这片热土上生活,芦苇就在我的生活里,我亲身感受到它终其一生给予生活的人们无私的奉献,给予孩子无尽的快乐,它却无求于人一丝一毫。我不赞它,难道赞那八竿子打不着,遥不可及的伟丈夫不成?芦苇即便没有气势没有范,我也要发自肺腑赞芦苇。必须的!

芦苇有极强的生命力。滩涂河汊,碱地旱沟,它都能生存,一旦扎根,它就投入全身心去生长、蔓延开来,为贫瘠之地带来生机,带来欢乐,带来财富。

早春二月,它那尖尖的、带有些许红润如春笋般的芽钻出地面,迎着春风,沐着春雨,在和暖的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

初夏时,茂密葱茏的芦苇,这儿一片,那儿一垄,风儿一吹,在婆娑细语中左右摇摆,但脚跟却始终不移半寸,显得那样谦卑、温顺、包容而有非凡的定力,给人感觉一种胸藏雄兵百万的大度。许多鸟儿爱在这青纱帐里安家,那最有名的就是“呱呱叽”。这种鸟很巧,在芦苇荡里搭的窝巧夺天工:四根芦苇梢头被对称地拉结在离水面不足一尺的地方,窝就建在这中心的拉结上,风无论从哪刮,都有芦苇牵扯着;水不管有多深浅,窝总是随芦苇沉浮。孩子们常会到芦苇荡深处去寻鸟蛋,有时会随手摘下一片苇叶做一只小敞篷船在水上漂着,也会打几片苇叶三卷两裹,再从洋槐枝头弄根“针”一扎,芦笛就做成了。兜里小心翼翼地揣着鸟蛋,嘴里吹着芦笛,光着脚丫带着欢乐往家跑。这芦苇荡就是农村孩子的天堂啊!

端午时节,家家都采摘苇叶包粽子,村子里的早早晚晚,哪家不飘着那独特的清香?

深秋时节,那随风摇曳的一片片芦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丝“雁折芦花过别乡”的淡淡乡愁。

芦苇不仅仅是给孩子带来欢乐,给人带来口福,更给庄稼人带来财富。它好像就是上帝专门为农家生活栽下的摇钱树。

你看农家大到盖房子,小到日常生活,哪样少了芦苇?床上铺的席子,锅上盖的锅盖,囤粮的截子,装物用的篮子、笸箩,头上戴的斗笠,脚上穿的“毛窝”,扫地用的畚箕,搭的豆角瓜架,不全都是它?

那年头搞水利挖河泥,人们住宿的小棚舍,绝对少不了既轻便又防风遮雨且透气的苇席。芦苇拧成的绳子结实的不得了,也不怕水腐烂,除了平时捆点草呀菜的,许多搞海产种养殖的都用芦苇绳子养紫菜。

剩下的苇叶是烧火做饭的好材料,上世纪70年代,家乡就组织专人到东辛农场的芦苇滩去拾柴火。记得那时我姐夫就从鲁河新三的家里乘船过河,走几十里路,专门用独轮车推了几捆碎芦苇叶给我们家烧饭用。

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岁月里,这日常生活所需,若不是这就地取材的芦苇,农民哪来的钱去置办?找谁伸手,向谁呼求?这芦苇给庄稼人带来多大的方便与帮助啊!天佑农家,这是上苍的造化啊!

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比比皆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奉献于人,有大恩于人的芦苇,我们怎能忘记?怎能不赞?

芦苇,也许曾因伟人一篇著作中信手拈来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让人产生过一些误解,但要知道,就是被苏大学士东坡先生盛情推崇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竹也一样被伟人用于其中,“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其实这是作者用来形象说明的技巧所需,何来贬低之意?

芦苇实在是芸芸众生,但它已深深扎根于普通百姓之中,人们离不开它,感恩它,就是共和国的解放者、缔造者又何曾不感念它?白洋淀、沙家浜的芦苇荡与井冈山的翠竹一样,都是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大贡献的功臣!

亲,当你看完了这些,不认为芦苇很有气势大有范么?不该赞么?2014.05.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