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的鉴赏方法

 优雅a 2014-05-08

()感受典型形象

既然人物是一篇小说的核心,那么,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意味着读者对小说基本价值乃至对创作者创作动机的追问。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对形象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描写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母亲》尼洛夫娜在候车室由爆发“小火花”到吹灭“小火星”,形象的比喻让人感受到母亲由动摇到坚定的心理转化过程。

    ——在划分情节结构的基础上,从矛盾发展的角度分析情节的走向,并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比如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具体表现为

宣布革命、幻想革命、静修庵革命和幻想破灭的情节走向,读者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

    ——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震动与外表镇静的不同心理变化。

    ——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

    塑造典型性格的写作方法,包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其中用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是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从而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当然,塑造典型性格最常见的还是用直接描写方法,即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把握情节线索

    塑造人物形象不能脱离故事情节。脱离故事情节描写人物,即使非常细致,也毫无意义。优秀小说即使描写人物独处一室的内心活动,也总是紧紧扣住故事情节。如《狂人日记》多次描写狂人的内心独白,就都紧紧扣住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对他的迫害。

    故事情节又必须服务于典型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斗争,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反之,脱离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同样毫无意义。优秀小说总是以特定的故事情节,服务于特定的典型性格的塑造。《促织》那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就很好地起到了服务于塑造成名这个典型性格的作用。

    总之,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要紧紧联系典型性格,着意体会其中体现的矛盾斗争,为鉴赏典型性格做好铺垫。这是鉴赏故事情节的目的,也是鉴赏典型性格的前提条件。

    小说中的情节往往是构成故事结构的重要线索。叙述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等。顺叙是基本的叙事方法,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客观顺序自始至终地娓娓道来。倒叙则是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叙故事情节。《祝福》就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插叙是在顺叙故事情节当中,插入叙述一些相关内容。《杨修之死》是采用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倒叙、插叙,都是顺叙故事情节中配合使用的叙述方法。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既要着意体会作品具体运用倒叙、插叙方法的表现力量,又要把倒叙、插叙部分还原于发生的时间顺序之中,展现出故事情节和矛盾斗争的发展进程,尤其要把鉴赏故事情节和鉴赏典型性格统一起来。

    ()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分析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反动潮流和进步潮流的冲突。而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事业落后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次,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

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得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品味语言特色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地方之一便是语言。鉴赏小说语言,首先要注意用词、修辞、语法。一般而言,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句意甚至文意,能表现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因此,理解作者用词的巧妙和意图,是鉴赏的关键所在。而修辞方法的使用能使词语、句子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能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更丰富多彩地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语法特征往往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抓住了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抓住了语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也就能使含蓄、抽象的语义得到具体的显露。

《药》在介绍康大叔的形象时描写道: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抢”、  、“裹”、“塞”、“抓”、“捏”,把刽子手康大叔粗暴、凶残、贪婪的丑恶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装在套子里的人》描绘别里科夫的死因时说:“科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安然无恙”一词用得巧妙无比,既达到了讽刺效果,也说明了别里科夫不是摔死的,那他为何而死?原来他滚下楼去时,刚巧被两位女士看到。政府告示上没说教师可以“滚下楼”,而现在他“滚下楼”了又被女士们看见了!这件事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啊!别里科夫于是被活活吓死了,文章主旨也就突现出来了。再看《祝福》中描绘祥林嫂的这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者把一句较长的陈述句拆为六个短句,像特写镜头,由远到近,由粗及细,形象具体地写出了祥林嫂沦为乞丐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当然,鉴赏小说语言,还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杰出的小说家多是语言大师,就中国的一些著名作家作品来说,鲁迅的小说语言凝练深刻又不乏幽默情趣,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清新隽永、韵味悠长……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全是以故事情节取胜,他的小说语言既有传统小说语言的精练传神等特点,又流畅易懂;他还杂用了各地的方言借以刻画人物,如吴语的软绵、川语的估屈,用来无不曲尽其妙;他还不时杂以诗词韵语,这样就更是大大增加了小说的文学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