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高教的致命弱点在哪?

 四洋一家 2014-05-08

中国高教的致命弱点在哪?

闲散一石

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为此,职能部门提出,计划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转向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教育型。

中国高教为何要转型?有人认为是两个需要,一个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一个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要。实际上,这都是官话、套话,没有说到本质性问题。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看,没有任何社会直接为了促进就业而办教育,办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际上都是社会需要。中国高教需要转型,也不是因为这几年刚刚开始的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而是早就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结果。

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产生了人才需求,人才需求产生了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催生了学校教育以及相关专业。所以,任何教育都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不能被社会接纳的“废品”,找不到工作就成为必然。中国高教的致命弱点恰恰在此。2014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27万,为何进入更难就业季?不是总量超出了社会需要,而是没有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导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用人单位招工困难。这种“双困”局面,倒逼高教改革,于是出现了高校转型一说,而本质上应该是高校如何接地气和纠正错误的问题。高校转型一说不过是那些将高等教育搞砸的人推卸责任的粉饰之词。

不用争论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高教,事实摆在那里,中国的高教已经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人民极不满意,需要进行改变。那么,为何把中国高教搞砸了?那就是把发展方向搞错了,把落脚点选错了,一句话脱离中国的社会实际、以某些人的主观想像在办教育。南方科技大学为何热闹了一阵就没有了声息,原因也在这里。不从社会需要出发,靠炒作名词概念是不可能办好高校的。北大教授叶朗就认为,哈佛办得好,但那是为美国人而办的,北大是为中国人而办的,我们不能在办学上处处照抄美国名校。北大如果办成哈佛第二,一定不是好事,而是很危险的。危险在哪?脱离中国实际,变得没有用处,劳民伤财,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中国高教为何到了非改不可甚至需要大面积调整高校结构的时候?问题也恰恰在这里。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被社会所接纳。即使暂时接纳了,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是别无选择的结果,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不能到上个世纪借用人才吧,总不能全到外国聘用人才吧。具体来讲,中国高教主要是存在四个脱节。

一是高校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脱节。纵观高校这些年的发展,都是围绕自身需要在忙乎。学校的目标放在增加博士点和重点学科、更改学校名称、申请科研项目之上。有的提出世界一流,有的提出世界先进水平,都没有脱离为自己服务这个圈圈,所以不可能考虑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从高校教师来讲,都在为自己的名利所忙乎,找项目,写论文,评职称,争官位,有多少人的心思用在培养人才之上?其实,高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需要什么,就得培养什么。将自己的利益凌架于社会利益之上,自然让中国的高校成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而不是一个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

二是培养目标与客观现实脱节。翻开每一所高校的招生简章,都在宣称培养高级人才,有的更是直接说培养社会精英。学生还没有入学,就被灌输了这种思想;到了学校就觉得高人一等,就成为了天之娇子,结果飘飘然起来;到了毕业之时,就按照高级人才、社会精英的思维去找工作,自然是屡屡碰壁,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就业岂能不困难。本来觉得自己是高级人才,可是到了就业市场,到了用人单位,还是要干一些具体事务这样的低级工作,有的宁愿呆在家里啃老,也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其实,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即使是日后成为高级人才、社会精英,那也是离开高校之后的事情,也是在工作中锻炼成长的结果。真的高级人才和社会精英,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不是由学校直接培养出来的。中国的高校,把这个因果关系搞颠倒了。

三是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所学课程内容,要么早就过了时,要么空洞无物,到了实际工作岗位都用不上。特别是高校教师中的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本身就没有什么技能,也没有掌握什么技术,除了讲解书本知识之外,不可能传给学生什么业。这样的高校学习过程,不过是混了几年日子,听了一些空洞的概念,怎么可能被社会接纳。为何理工类的毕业生找工作要容易得多,为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原因就在于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所进行的实验、实践、实习比较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与工作岗位的差距较小。为何中国的高校要转型,为何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何强调应用技术、职业技术,还不是想要改变这种脱节吗?

四是素质教育与素质需求脱节。又有最新消息,“90后”开始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力,所显示出来的问题是:面试爽约、录取不来、随意辞职,用人单位连连叫苦。如果是少数毕业生如此,可以视为个性,如果多数毕业生如此,则不能不说学校教育出了问题。面试随意爽约:明明答应面试,然而却是想不到就不到;明明约了9点到,然而却是左等未到、右等未到;明明告诉了具体地点,然而却是找不到地点,忘记了地点。录取随意不来:明明约定何时签约,然而到点不签,连个招呼都不打;明明签了约,然而到时却不报到,而是改签其他了。上班随意辞职:失恋了,辞职;伙食不好,辞职;不喜欢某位同事,辞职;想去旅行了,辞职;单位没有地毯,辞职;厕所有异味,辞职;某人未对我笑,辞职。中国高校培养出如此奇特人才,社会岂能接受。

一句话,中国高校何时做到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素质的人才就培养什么素质的人才,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校,也才会真正让人民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