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术,导引术是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练习,配合呼吸、意念,达到祛病健身的功效。
二、导引养生
然而,东汉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在他的《新论·形神》中认为:人的寿命是有限度的,长生不老是不存在的,主张不要夸大养生的作用,过分追求长寿。养护身体,或许可令坠齿复生,白发转黑,肌颜富有光泽,但人体到了衰竭的时候也会死亡的。桓谭的“养生有效,然而有限”的观点,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辩证的,在当时社会上起很大影响。之后的另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也是一位无神论者,对西汉以来社会上流传的各种神秘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乃是了解汉代导引发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导引图》中有彩绘的44个各种人物做各类导引的形象。每个图象均为一独立的导引术式,图侧并有简单的文字标出名目。这幅《导引图》充分反映了当时导引术式的多样性。从导引的功能方面看,既有用于治病的.也有用于健身的。从肢体运动的形式看,既有立式导引,也有步式和坐式导引;既有徒手的导引,也有使用器物的导引,既有配合呼吸运动的导引.也有纯属肢体运动的导引,此外,还有大量摹仿动物姿态的导引。当今体操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导引图》中大抵也能见到;也可以说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体操图样。
三、导引进入主流医学与医学气功的繁荣 巢元方虽为医学气功之集大成者,但并非始作俑者。气功之用于呵护百姓健康早在远古就已盛行。马王堆汉墓文物的出土,张家山汉墓《引书》的复出,揭示了它曾经辉煌的一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窥西汉以前经济、文化成就于一斑,而且从中更进一步认识到远古时期医学气功的伟大成就。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中除《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脉死侯》等医书外,尚有关于经络文献三种:《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甲乙本)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一种,说明经络研究与医疗气功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指出:奇经八脉为训练有素的气功家所发现。因为“经络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马王堆《导引图》和竹简《养生方》更直接反映汉初医学气功的研究成果。《导引图》所载的是各种医疗气功的“功法大全”。其中的辩证施功更早于巢元方的时代七百年。《却谷食气》篇是写在出土《导引图》的同一幅帛上的另一篇医疗气功文献。此文是写在《导引图》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之后,说明三种文献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却谷食气》是医疗气功的有效手段之一,包含两方面内容:“辟谷”和“食气”,即通过一段时间的不吃粮食以达到治疗某种疾病为目的。《史记》说: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看来“辟谷”治病至少在汉初上层有一定影响。“食气”又称“服气”、“采气”。此文正是介绍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食气的各种注意事项及其原理。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竹简木牍共两百余枚,主要阐明(1)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2)关注日常的饮食与卫生。(3)关注性生活的健康方式。《养生方》失传已久,它的再现,弥补我国传统医学性保健方面的空白。 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第二七四号汉墓出土大量文物。其中竹简1236枚。记载导引、医学、法律、算学、军事理论等方面内容。内中《引书》为导引学之专著,共有竹简112枚。墓葬时间当为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或稍后不久。比马王堆汉墓还早18年。书名《引书》为原题,意即导引之书。《黄帝内经》注说:“引谓导引”,“引”为“导引”的略称。全书由三部份组成:第一部份述养生之道,与马王堆汉墓《养生方》极相似;第二部份记载导引术式以及用导引术治疗疾病的方法。前者与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有珠联璧合之妙。《导引图》有图无文字说明,虽有寥寥数字题图名,但难以窥全豹,《引书》丰富的文字解释,使人一目了然。后者的文字表达,与七百年后巢元方专著的叙述几乎一模一样,可见隋代医学气功的形成应发端于汉初甚至更早。《引书》的再现,使我们更加明确:第一,作为学术,医学气功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并未受道教、佛教、儒教的影响,更与武术不相干;第二,后世道书如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虽有导引的记载,均为“流”而非源;第三,医学气功作为自康复的养生手段,已在社会中相当普及。 虽然如此,医学气功进入主流医学则仍应归功隋太医令巢元方。尽管隋以前诸多名医都兼修气功。其中医圣张仲景本身就是精通导引的专家;一代神医华佗更是脍炙人口的五禽戏编者之一;梁名医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上卷为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概述益寿延年的方法,在医学气功的研究方面多有成就。但是,隋以后的唐、宋、元、明、几乎所有名医都将医学气功视为必修且颇有心得,这便是巢氏的功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