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为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准确描述和分析疫情特征,科学制订防控策略和措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
(二)为了解该病流行病学特征积累数据。
二、调查对象
(一)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二)聚集性病例。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个案调查。发现病例后,应当及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家庭及居住环境、暴露史、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归情况等(见附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并采集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开展检测(见附件2《实验室检测方案》)。
1.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
2.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经治医生及病例、病例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疾病进展、转归等情况。
3.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及其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等。
4.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
(1)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劳动、旅行或可疑暴露史,了解其是否到过有蜱生长的场所,是否有蜱叮咬史。
(2)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与类似病例的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方式、地点等。
(二)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在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当注意调查感染来源。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检测。
(三)病例对照调查。通过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感染、发病等危险因素。选取实验室确诊病例为病例组,一般按照1:2的比例在同村同性别同年龄组(年龄相差5岁以内)健康人中选取对照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集对照组的血清标本进行筛查,以排除可能的隐形感染病例。
(四)宿主媒介调查。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生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以查明可能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
四、调查要求
(一)调查者及调查对象。应当由经过培训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现场调查时,应当尽可能直接对病人进行访视、询问。如病人病情较重,或病人已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其医生、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或补充。
(二)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应当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附表。调查表应当填写完整,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人转归等情况应当及时填补到调查表中,以完善相关信息。
(三)调查者的个人防护。在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过程中,调查者应当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尤其应当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五、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一)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当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疫情调查结束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时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疫情调查结束后,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将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分析结果及调查报告及时整理归档。
附:
编码□□□□□□□□□□□□□(编码规则附后)
1一般情况
1.1姓名:(14岁以下同时填写家长姓名)
1.2性别:①男②女
1.3民族:①汉族②其他
1.4出生日期:年月日(若无详细日期,填写实足年龄岁)
1.5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保姆
(6)餐饮业(7)公共场所服务业(8)商业服务()旅游服务业
()医务人员(1)干部职员(1)工人(1)民工(1)农民
(1)林业()采茶()牧民(18)狩猎
(19)销售/加工野生动物()离退人员()家务待业
(22)不详(23)其
1.6现住址:省市(地、州)县(市、区)
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组(门牌)
1.7联系电话:联系人:与患者关系:
2发病情况2.1发病时间:年月日
2.2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 就诊日期 就诊医疗机构 诊断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2.3现住医院入院时间:年月日
2.4住院号:
2.5入院诊断:
2.6出院:①②否□
如已出院:
2.6.1出院诊断:
2.出院时间:年月日
本次调查时病人情况:①痊愈②好转③恶化④死亡□
2.最后转归:①痊愈②死亡③其3临床表现
3.1首发:
3.2全身症状、体征:
3.2.1发热①有②无最高:℃□
3.2.2畏寒①有②无□
3.2.3头痛①有②无□
3.2.4乏力①有②无□
3.2.5全身酸痛①有②无□
3.2.6眼结膜充血①有②无□
3.2.7皮肤①有②无□
3.2.8出血①有②无□
3.2.食欲减退①轻度②厌食③无□
3.2.1恶心①有②无□
3.2.1呕吐①有②无□
3.2.1呕血①有②无□
3.2.1腹痛①有②无□
3.2.1腹胀①有②无□
3.2.1腹泻①有,次/天②无□
3.2.1大便性状①血便②黑便③水样便④其□
3.2.17肾区疼痛①有②无□
3.2.淋巴结肿大①有②无□
3.2..1若有,肿大部位及大小:
3.3其:
4检查
序次 检查日期
(年/月/日) 白细胞
(109/L) 血小板
(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 淋巴细胞计数(109/L) 检测单位 5流行病学调查
①丘陵或山区②平原③其他________□
5.2若5.1选②或③,则发病前1个月是否去过丘陵或山区?
①是②否不
5.3发病前两周户外活动史
5.3.1种地①是②否□
.3.2割草①是②否□
.3.3打猎①是②否□
.3.4采茶①是②否□
.3.5放牧①是②否□
.3.6采伐①是②否□
.3.6旅游①是②否□
.3.7其它主要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发病前1个月居住地是否有蜱:①有②无③不知道□
5.发病前1个月内是否见过蜱:是否不认识□
5.发病前是否被蜱叮咬过: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5..1若被叮咬过,时间及次数:①次数
②首次被咬时间:年月日
③末次被咬时间:年月日
5..2叮咬部位(可多选):①脚②腿③腹部④背部⑤颈部⑥其他□
5.发病前周内有无皮肤破损:①有②无□
①是②否(跳至5.9)□
5.8.1听说类似病人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现住址 联系方式 5.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类似病人:①是②否□
5.9.1所接触病人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现住址 关系 诊断 接触方式 联系方式 注:接触方式(可多选):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排泄物
救治/护理同处一室其(在表中注明)□
5.饲养动物情况①是(填下表)②否③不知道
饲养动物种类 发病前2周内是否与动物接触 动物身上是否有蜱附着 动物身上是否有蜱附着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①是(填下表)②否③不知道□
动物种类 动物身上是否有蜱附着 5.12病前1个月内家中是否发现过老鼠?有无③不知道□
6调查小结:
7标本编号:
7.1血清标本:
7.1.1急性期血清编号:;
7.1.2恢复期血清编号:;
8实验室检验结果
8.1病毒分离结果:阳性阴性未检测/未收到标本□
8.2核酸结果:阳性阴性疑似④未检测/未收到标本
8.3血清学检测结果
ELASA 间接免疫荧光法(IFA) IgG IgM IgG IgM 急性期血清 恢复期血清 注:请在空格中填写:①阳性②阴性③未检测/未收到标本
调查人员签名:
调查时间:年月日;
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