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聯話
司徒崇
中秋佳節,古人多借明月吟詩對句,有一副對聯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常圓。
上聯是唐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一句,據說李賀寫了這一句後,苦思冥想找一句好的對不得,勉強對以「地如無恨地長平」。直到宋代,詩人石延年在一次中秋賞月時,望皎潔玉兔,清光萬里,一時靈感到來,寫出了下聯「月如無恨月常圓」。
明代學者金聖嘆在中秋佳節招友飲酒賞月,遙望月圓光潔,信口吟出上聯: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此聯雖是通俗淺白,但「月」字疊出,通俗中寓藏風雅,座人無人能對。金聖嘆本人一時也得不到下句,他只好把這一上聯寫好貼在書房壁上,每日面壁冥想。過了多個「月月月圓逢月半」,不知不覺到了歲盡的除夕,他偶一抬頭望見上聯,頓然感悟,終於得出下聯:
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李乏翁贈張半庵伉儷中秋雙壽聯云:
月圓人共圓,看雙影今宵,清光並照;
客滿樽亦滿,羨齊眉此日,秋色平分。
民國初年,曾任江蘇都督的李純將軍出生於中秋節,某年壽辰,有人致壽聯云:
將星與壽星同明,明星一路;
卿月偕秋月共朗,朗月三台。
清人楊庭和天生聰穎,自幼才思敏捷過人。七歲那年,其父在中秋節晚宴客,夜到三更,客人們酒酣耳熱,吵著要撰聯助興,有人出一上聯: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此聯後句恰是前句的一半,是一道難度甚高的數字聯,一時全場靜寂無聲。楊庭和父有意讓兒子一露才華,於是命其屬對。庭和不假思索出口而就: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七、八、九三月為三秋,而中秋又是八月之中,答得天衣無縫,眾人拍手讚好。
清代左宗棠有題甘肅蘭州北城拂雲樓聯云:
萬山不隔中秋月;
百年復見黃河清。
後人因此聯而將拂雲樓易名為望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