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学习]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四项原则(转帖)

 冬熠 2014-05-09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它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复杂性体现在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四个重要原则的探索。

  安全性和艺术性 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还可选用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目标性和探究性 由于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开展的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活动材料还应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究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

  针对性和计划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针对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社会性区域在设置上也应注意针对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以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层次性和动态性 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哪怕是平时最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材料的层次性:从材料的加工程度来讲,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材料的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如何更好的组织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虽然不像集体教学那样目的明确,但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将教育目标渗透人教育内容与材料中,将教育内容分成若干个区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材料,自主操作、实践,从而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幼儿在活动兴趣和需要上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区域环境有不同的需要。为此,如何更好地组织区域活动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但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弱,因此,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区规则,是组织好区域活动的基础保证。活动区规则的建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

  1.暗示法。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根据活动内容和区域面积制定进区规则,确定各区人数。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可以采用进区卡、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等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美工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椅子,要求幼儿如果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自理角,我们投放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可以选择到别的区玩等等。当然,各区域供幼儿佩戴的标志应该是简单的、易于操作的,在活动前如果要花费大量气力方能进入的,则会影响幼儿的活动欲望。
  2.图示法。活动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尤其是在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时,运用图示法效果非常好。如在操作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玩具材料收拾时,我们把不同的区域材料给予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贴有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材料时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同时,有趣的图示又可以变成训练幼儿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3.谈话法。良好的活动常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复,活动中要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补充新的规则内容,使区域规则日益合理完善。如利用来园、离园、谈话活动等时间,对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常规教育,使他们理解区域活动常规的意义,督促幼儿自觉执行规则。活动结束讲评时,不单单讲评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把幼儿执行常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把他们树立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请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一起管理区域活动,这也是巩固区域活动规则的有效方式。
  卢梭曾说:要在自然的状态下,让孩子率性发展,在至善至美的体系中,成为一个聪明和善良的人。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新型教学活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造出与其心理需求相适应的区域环境,以丰富多彩、灵活齐全的功能吸引不同层次的幼儿,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能使其健康、自信地发展。

 

创设优质环境开展区域活动

 一、巧用农村资源,创设特色环境

  我们农村自然材料丰富,这丰富的农家资源是我园的宝贵财富。我们发动孩子、家长收集棉壳、丝瓜茎、稻草、麦杆、芦苇、竹子等等一些随处可见的可利用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共同创设乡土特色环境。在环境创设方面,首先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开展区域活动与环境创设的指导思想及活动目标,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然后各班有计划的创设环境。室内环境我们是利用各班活动室前后的墙壁设置了两个大的板块,一个是主题活动墙,墙饰随主题开展而更换,由教师、幼儿共同创设,如中二班学习主题活动“健康宝贝”时,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少生病,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预防生病的方法,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参与了许多活动,自觉、主动地保护自己,自己把预防疾病的方式如:多运动、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绘画出来在主题墙展示。另一个是突出幼儿园特色的礼仪墙饰,礼仪墙包括每周要学习的礼仪内容和每周礼仪之星,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活动室内各班还设计了一面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供幼儿自由活动的操作墙,小班设置的操作墙是用各种废旧布料缝制的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粘粘、扣扣、系系的毛毛虫,还有认识十二属相、蔬菜宝宝等,中大班设置益智、科学类的,这样即能方便幼儿随时操作,又锻炼了幼儿动手动脑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在楼层和吊饰的创设方面,我们做了整体规划,一楼体现礼仪特色,二楼体现自然资源的利用。走廊吊饰体现楼层和班级特点,如:一楼是小班和中班,就垂挂糖果,坐秋千的娃娃等。二楼垂挂画有大班幼儿作品的各色塑料瓶子和纸管等。我们还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把幼儿的作品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一楼有砂纸画、垫子画、油画棒画、编织画等,二楼展示了名胜古迹和地方文化图片,如:天安门城楼、故宫、长江、泰山及戏曲、陶瓷、泥人、蹴鞠等。家长也自愿加入到环境创设的队伍中来,给我们适时提供材料,帮我们出谋划策,形成了老师、幼儿、家长共同创设环境的合力,有效的促进孩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二、利用农村资源,打造区域活动体系

  1、科学规划活动区

  首先,我们根据各班活动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活动目标,结合孩子年龄特点设置了相应的活动区,例如:小班幼儿对游戏角色感兴趣,我们在小班创设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我们创设了以发展孩子手指小肌肉群能力为主的操作区,如:系鞋带、扣纽扣、夹珠子等。在中班我们设置了动手能力较强的编织、粘贴等动手操作区;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且喜欢探索和有挑战性的活动,为此我们增设了“科学操作区”、“益智区”等。然后再确定区域的位置,并根据各活动区域的内容和性质进行调整,并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来分隔区域,教师利用一些玩具橱、图书架等作为区域之间的隔墙使用,使每个区域有一种“家”的感觉,温馨、安全、自由,同时又可以作为操作台使用,使原本不大的教室变得相对宽敞一些,方便了集体教学活动,又提高了安全性。一物多用的塑料泡沫板,纸箱、纸管成为固定区域活动场所的工具,方便了材料的摆放,充分利用各种设施和废旧材料,使各个区域活动相对独立而又开放,既保持通畅、方便又不互相干扰。其次,还将区域名称做了改进,我们淡化了以往设置语言区、数学区、美工区、探索区、建构区的模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设置别出心裁的名称,如:“语言区”改为“书香溢园”, “美工区” 成为“巧手吧”等。

  2、多渠道、多途径收集材料

  在收集材料时,我们本着让材料源于生活的原则,动员幼儿和家长收集了大量各种各样的材料,有农村自然材料、农产品、生活废旧材料等。孩子们在家长帮助下积极把收集的材料带到幼儿园,与大家一起分享,然后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材料整理分类,并进行清洗、消毒,这些材料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保证。

  3、要全面考虑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一是材料有趣味性,如中班的《纸盒变变变》投放了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箱、纸盒、药盒等,用这些不同的材料能搭建成不同的造型,像机器人、小兔子等引起幼儿的兴趣。小班用废油桶装饰成不同的造型,让幼儿玩“喂娃娃”等。二是材料还要有层次性,将投入的材料再根据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完成目标的基础上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在幼儿活动时,给于提示和引导,让幼儿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进行操作。如:“看谁夹得多”的活动中,幼儿用筷子夹东西,投放的材料有纸球、木块、珠子、乒乓球、玻璃球,让幼儿层层递进,由浅到深。三是材料要丰富,结合主题的开展随时为幼儿投放的材料要数量充足,如、瓶瓶罐罐、纸箱纸盒、木工的下脚料、漏水的水杯、一次性花盆、废旧的纸杯等根据区域的不同进行投放让幼儿能够满足自由选择的需要。

  4、区域活动要注重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创设

   (1)创设优美整洁、开放的物质环境

  优美整洁、充满情趣、富有生机的教室环境以及温馨、自由开放的活动区域,使幼儿感到来到这个班级如在自己家一样,自由、自在、自信。

  注重个性发展,针对幼儿的个性给于不同的引导帮助,对于活泼外向的孩子引导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区域,自主活动。内向的孩子多给与帮助,协助选择区域,逐步引导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会大胆选择,体验其中的乐趣。

  (2)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十分注意建立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作品及活动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幼儿提的问题、困难、需要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但也要留给幼儿自己解决的机会。我们要深入到幼儿中去,参与幼儿的操作,使师生关系真正达到融洽。

 

   根据不同的活动区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

     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可为孩子创设角色区、科学区、美工区、语言区、木工区和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例如:积木区:大中型号的积木。需要的话,还可以有一些辅助材料,如易拉罐、各种小动物造型等。

    角色扮演区:各种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其用途的服装、道具、家具等。

    科学区:放大镜、天平、尺子、磁铁等工具和各种适宜于幼儿探索的材料。

    操作区:桌面积木、积塑片等各种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各种智力拼图等各种拼图及各种数学学具操作等。

    语言区:图书、录放机、故事磁带、木偶、头饰等。

    美工区:纸、笔、橡皮泥、胶水、剪子、各种空纸盒等制作材料。

    图书区:各种有趣的图书。

    但活动区材料的这种稳定性并不是不变的,有些属于活动内容的材料往往需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适当加以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