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政支持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新虞舜客 2014-05-09

 

 

财政支持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00七年

 

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市场、政府等多方面力量的推进。市场要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要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几年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按照《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把职业教育作为财政支持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本文就上虞市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存在问题和困难、今后发展方向建议和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上虞市职业教育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快速崛起,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迫切。一些初高中学校尝试开设职高班,从而开启了我市职教的初创期,先后涌现了20所职校(教学点),输送了大量的生产和管理一线人才。但各职校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教育质量相对低下、无序竞争等制约“瓶颈”。2001年始,我市开始对散布各地的职校进行规范,职教进入整合发展期。遵循“撤并、划转、新建”六字方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布局结构,科学规划网点,优化师资配置,使原有的20所职校(教学点)日渐向城区集聚,并整合成三所职校。2003年,投资4000万元,市职业中专完成第二次扩建,占地面积达200多亩,在校师生达4000余人;2006年,投资1.35亿元,市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筑面积8.9万多平方米,拥有78个班、4000余名学生。上述两所学校成为我市“职教航母”,办出了规模和效益,市职业中专一举跻身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省首批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省一级重点职校等行列;市职教中心荣膺国家级重点职校、省一级重点职校、省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等称号。我市于2003年成为第一个由绍兴市政府授牌的“职业教育先进县(市)”。同期,被评估为省级重点职校的市总工会职校,与浙江职业专修学院联合办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实践

20079月,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开始实施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市财政对职业教育实行系列扶持举措,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一是职业学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扩大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规模,使全市职业学校受资助人数比例提高到10%,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营养餐资助;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二是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到2010年,建设2-3个国内一流、资源共享、示范领先的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资金由学校或举办者筹措,当年省及以上财政给予支持时,市财政给予不低于1:1的补助奖励。三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对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等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技能比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以上。四是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到2010年建设2所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管理科学的骨干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培养培训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到2010年,省级及以上示范专业争取达到45个。对省级及以上示范专业,市财政在省及以上财政给予补助基础上按1:1配套。五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等,为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全市每两年评选表彰优秀校外实习基地和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被评上省级、绍兴市级优秀的,市财政分别给予20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六是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行动计划。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行单独办班,培训时间不少于6个月,培训经费由市财政和个人按8:2比例承担。

同时,为鼓励优秀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所有在校学生(除已享受困难补助学生和三年级学生外的所有学生),按人均1500/年的标准给予国家助学金补助。2007年秋季、2008年春季两个学期市财政兑现助学金762.38万元。

2008年,市财政投入资金1911万元,重点保障职校普通学生助学及奖学、困难学生扶贫助学、设备设施补助及奖励、实训基地建设、预备劳动力培训等经费支出。2007年始,对初中升不了高中、高中升不了大学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全部纳入职业教育范畴,采取“成校搭台、职校唱戏”的新模式,对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确保全部取得社保等培训单位核发的初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2008年,市财政安排预备劳动力培训经费114万元,主要用于学员教材费、培训费、考证费及奖励等支出。

三、职业教育面临困难

一是生源结构有失衡现象。据劳动部门的数据表明,全市现有技术工人4.6万人,以12万职工计,只占38%,且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比例为72:21:7。按照我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全市技能型人才的缺口约有4.4万人,且主要是缺少中高级工。但从报考职校生源看,不少家长较为看重的是学历教育,对子女报考职校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热情,从而导致要确保职高招生与普高招生大致比例相当的目标有一定难度。二是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失衡。一些主干专业课教师不足,骨干教师任课普遍较重,下企业和挂职培训得不到时间保证;限于师资设备等原因,对当前市场需求的各类技术人才的专业培训应对能力相对较弱。三是职校毕业生与企业用工需求失衡。因缺乏严格的用工准入制度,企业青睐雇用相对便宜的外地民工,造成职校毕业生一时找不到适合自身特长的专业岗位。

造成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是认识上有偏差,许多家长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认识“误区”依然存在;技能工人的社会认可度尚待提高。二是体系上尚待完善,企业职工培训缺乏考核,企业还未普遍建立起凭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技能等级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技能工人待遇没有真正跟上,造成一线职工学技术钻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影响。三是职校与企业关联度尚需紧密,职校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学校既要重视其知识传授,同时更要主动连接企业,与企业构建紧密型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就业、企业招工搭建起新的“平台”。

四、走出困境需要创新

职教是项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共同来关心支持。当前职业教育创新应注重四方面:一要加大宣传造氛围,要强化教学导向、用工导向、舆论导向,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参与、支持职教事业;挖掘一批优秀技能人才的事例,多宣传一批职校毕业后成就事业的典型,让社会更加尊重职校毕业生,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二要整合资源强实力,各职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实情,放远眼光,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师资、专业、设备等资源,苦炼“内功”,打造专业品牌,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大研发,依托化工、机电、建筑、纺织、铜管等支柱产业,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培养更多更好的支柱产业技术工人。三要突出重点强特色,继续走校企结合之路,不断促进学校与企业联手,创办大型公共实训基地,使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两不误。同时,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带队、定期培训等方式不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校的师资和企业的资源得到共享,避免设备投入上的低层次重复和浪费。在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根据当地政策规定,苏州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如有淘汰设备,不准自行处理,必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统一收购转给相关学校,这样,解决了学校需要不断更新设备的大量投资问题,即节约了资金,又充分利用资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四要适应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趋势,继续加强职后培训。特别是需要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培训,要通过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培训资格。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不断适应职业教育变化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