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推手的经验

 太极愚人 2014-05-09

纵观当前太极推手比赛以及日常推手交流,部分太极拳爱好者在推手过程中,不是由浅入深,严格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去变化应对,而是一上来就争强好胜,急于把对方发出去,其结果是招法粗糙、单调、呆板,生拉硬拽,既无多少技术含量,也全无太极拳的运动美感。还有部分太极拳爱好者心胸狭窄,贬低他人。有些拳师之间、同门师兄弟之间互不服气,为了抬高自己,不惜贬低他人,相互之间面和心不和,影响了团结,限制了拳艺的交流与提高。凡此种种流弊,我辈当戒。

浓郁的研究太极推手气氛,对于弘扬国粹很有好处。太极拳爱好者相互交流,都是为研究个道理,并非是为了分出我高你低。故或进或退,或你把他放出,或他又把你打出,都很自然。打的人并未觉着自己就比对方高,被打的人亦未觉着自己如何丢面子。常常打的人某一手走得漂亮,被打的人跟着一起欣赏。更有,打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这一手到底是怎么用的,要求被打的人再挨一次,以找出刚才那个劲的走法。以下是前辈、同道和本人的推手经验: 

一、如自己身上紧了,硬邦邦的,就有可能被对方发出去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强手,只要你身上始终放软放柔了,不和他使力气,不着意推他,他就拿你没办法,赢也赢的不痛快。当自己还不会用整体劲之时,你一用力就惨了,因为你还不会用整体劲,他不怕你有力气就怕你没力气,你没气力他才借不到你的力。

二、只有手上轻了,才能听到别人身上的劲,所谓“伸手如把脉”,根本无须大力落在别人身上,打人时也无须大力。听到劲时,只要手脚同时到,对手自然就会被你打出去。 听劲是用心去听的,用身体去感应的,由感即应,一触即发。这也是为何有“打拳如同瞎子走路”这一说法。常人走路用眼看,还经常被绊倒,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在心里。瞎子走路时,他却必须调动全身的注意力,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稍稍有一点点动静他都能发现。

三、不管来力多大,来力多快,与我力一接触就好比碰上了一张网,进退不得自如,英雄无用武之地。达到这种程度需要做到3点:1、接手必须把外力截住;2、接手后必须把外力缠住,就是说,使攻进来的外力欲进无路,欲退难脱;3、卦其下盘,逼其落于被势,我便能以小力胜大力。能达到这三种效果,自身需具备5个先决条件:1、要反应敏捷,达到意在人先的程度;2、要有极强极快的平衡能力,不管进还是退都能时时稳住自己:3、要步法变换快、跟得紧,在时时稳住自己的同时,还要时时控制对方;4、要能处处体现劲路的阴阳,退中有进,让中有取,化中有逼;5、要周身都有弹性,收得住,放得开,既要有凝聚力,又要有爆发力;除具备这五种自身素质条件外,还须具备太极拳所独有的心理素质:兼容训化。对任何外力都不起对抗心,能收入我的网内,我的网足以容得下外力的任意挣扎,对方不是被制服而是被驯服,我无败人之心,而犯者自败。

四、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的明枪已经练出来了,对付差手肯定好用,可是对付好手一样难用。那你这时就要把它练暗了,其实就是“暗下毒手”,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打人,成功率自然就高。其实太极拳的柔软就是这样的暗劲。生活当中说某人奸滑,是指为人。功夫上面指的奸滑,就不是指为人了,那是指劲道。暗劲肯定比明劲“奸滑”啦,可是到了化劲,那就是虚无的了,那又何止奸滑,若有若无的,简直就像鬼一样,难以捉摸,神出鬼没。体悟怎样不知不觉、偷偷摸摸的把人放出去。这样自然就要求自己的劲道越柔越软越松,才能让人在无法防备无法化解的情况下出去。形意拳习练之初是很霸道的,所谓形意一年打死人是有道理的。那是明劲阶段,才显得霸道。可是到了暗劲、化劲阶段,表面就显得温和很多,但是这时的拳其实内在更是霸道,只是为了蒙蔽你才显得温和。太极拳的软弱、温和也是表面的。那是为了蒙蔽人,所以才把内在霸道的练成表面软弱的、温和的。但不能把太极拳练成极端的软弱、温和,如是这样那就惨了!

五、对方得机得势的时候,自己当退则得退。当退之时你强进,那是消耗,以实碰实,毫无意义。高手和人搭手时,表面看起来一直在退,其实他是在逗弄你,一旦找到机会了,他一下就把你废了。退不丢脸,只要身上始终是松着的空着的,没有消耗就行。他逼你到哪,你就让他到哪,如水中飘木一般,他始终用不上劲,不找到好机会你绝不打他。对于他来说,表面上他很有面子,其实累得够呛。太极拳就是要示弱,看起来弱别人才会小看你,你蒙蔽了他他也不知道,要赢他就容易得多。

六、柳印虎说:如果若彼之重心前动,我之劲随亦彼向前,然要串其重心,向其前足尖前一寸至三寸之地面处走劲。走劲之瞬有如用线串住其重心顺其向前之势往此处接。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劲及时转换重心,则必前栽,至若是一寸,还是三寸,则视当时情势而定。然而,向前最多不可超出三寸,否则极易被彼借势进肘或反夺我中。少亦不能少于一寸,否则,彼若脚趾有力,则仍不至前栽。在此范围之内,彼进,则必栽。撑,则无支点,亦必栽。彼唯有抢先转换重心。若转换不及,我劲顺之一摧,彼必栽无疑。若彼重心后动,我之劲虽顺其意向后,但我之意要串住其重心,并向其后足跟外沿至其后三寸之地面处走按劲。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中,则其重心必转换不及,我略往前一摧其根,敷必后跌矣,所胃走劲不出三寸。

七、柳印虎说: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总之,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此震劲不可乱用,盖此劲伤人深矣。若施以重手,可使彼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彼中枢神经,彼即废矣。慎乎之。"

八、徐国昌说:别人能主动地推你的手臂或身体,其实就已经是让你三分了。所以不能用肌肉的蛮力来强横地解决问题,这样别人虽然被你顶出去或拽出去了,但心里会很不舒服。正确的方法是要“打开门”(即合理的走化)请对方进来,当对方开门一看时,门里面却是一个很深的黑洞,心中发怵,不敢再往里进了。

九:徐国昌说:要学会用一条腿来承载自身的重量,推手时还要加上对方的劲力。行拳中到虚步时,前腿要完全虚掉;同样,做弓步时后腿完全虚掉。要在“临界状态”时求变化。平日练习推手时要请同道好友多推自己在一般情况下难以走化的部位,如胸口、两肋、两腋、双肩等。刚开始时可以少喂一点劲,以后慢慢增加。如此训练的目的是要在较高难度的走化中,将我身体的各部分都安排好,整合好。

十、徐国昌说:对拳论上的话“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千万不要理解为用脚跟踩住去蹬劲,劲再传递到腰部,再到手上,将对方顶出去。这样的做法可能比单纯用手臂上的劲力要大一些,但也很容易与人产生“顶牛”的现象。劲起于脚跟是借助于脚面上的一点摩擦力,让周身启动,然后平移重心,手上不能出劲,要松松的去听对方的重心力,以决定我之重心力打击的方向。以上过程全凭直觉,不能动脑筋去想,想的话就太慢了。

十一、严承德说:例如对方将力作用于我身上某一点前推时,我于同一点以反的方向进行对抗,那么,力大者前推,力小者后退。如果我反抗之点舆对方作用之点并不重合而有一个距离,那么,势必産生力偶而发生旋转。又对方双手把力作用于我横于胸前之右臂,我即使右臂放松,同时以左手加力于对方右小臂,并用腰旋劲,使封方作用点转移而失势,産生旋转的力偶,在这个力偶的作用下封方立即上身前倾双脚浮起,这样就能轻易地把对方推出。可见,“转移力点,引劲落空”是太极拳克敌致胜的一个重要法则。

十二、严承德说:当对方加力于我时,我必须“节节”松开,拿住手,腕松开;拿住腕,肘松开;拿住肘,肩松开;拿住肩,腰松开;每个关节好似互不相联,全身好比节节链子,让封方之劲落空,不使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蓄而后发”,节节贯串,使腰腿之劲直贯手指。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所谓完整一氖,就是节节贯串,节节松开与节节贯串,是太极拳推手中运劲的重要法则。

十三、严承德说:避实击虚,必须自身虚实变化,极为迅速,始能得心应手。例如对方进攻的力点偏于我身左方,造时,我则将左胯变虚,使对方进攻之劲落空;同时沉劲于右胯,用右腰胯之劲向对方左身部进攻,这样就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旋转力偶。其作用可使对方往右旋转而前倾失势。转变虚实,避实击虚,不仅指在腰胯,左右两手之间有虚实,一手之间有虚实,一掌之中有虚实,乃至周身处处有虚实。

十四、严承德说:要达到走化轻云,首先要练好“粘”的功夫,手、臂、肩及背等周身都能粘,才不怕对方袭击任何部位;气要下沉,一般沉于丹田,走化时可沉于脚底;全身开节既能放松,松得开、拔得长,使对方“拿不住”、“拿不痛”;虚实转变必须灵敏,从“沾、粘”中“听”出封方虚实所在,立即改变自身虚实,敌实我虚,敌虚我实。在不断变化虚实中,寻找出击点,要掌握恰当时机,发劲迅速,发劲要短要快,富有弹性,做到“节节贯串,完整一气”。发劲不必将手臂伸得过长,长而因发劲猛烈而失去控制,又不能快速回防,易被对方借力打人。发劲如放箭,时机淮确,力点集中。只须轻轻一点,对方必然弹跳出去,又如此炸弹爆炸,使对方无法化解,此所谓“寸劲”和“分劲”,艺高者有“全身无处不弹簧”之称。

十五、如对方技术水平比较高,特别是对方动作反应快,防范能力比较强时,直接进攻容易被防守或乘机反攻,这时就要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或虚张声势,运用假动作指上打下,指左打右,从而转移、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对方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将要运用什么招法,然后乘对方身法散乱之机,选准角度快速出招,以达到乱中取胜的目的。

十六、迂回是避开对方的正面,利用步法移动绕到对方的侧面或后面来攻击对方。在推手中当对方力量大,向前的冲劲大时,自己要避其锋芒,不与对方正面交锋,要迂回到对方的侧面或后面来攻击对方相对薄弱的部位,迂回战术在运用上关键是要注意步法的移动,要看准时机,然后快速移动步法,让对方措手不及。

十七、找劲是投石问路的战术,用虚假动作来试探对方的虚实,对方如做出相应的反应时自己就抢住机会进攻对方。找劲问路即给对方在不同方向、角度适当加压先让对方做出反应,这就是找到了对方的劲,而后再根据对方的反应,去运用招法。在推手中如对方身法较好,适当加压,不能问出对方的劲路,没有明显的被动身法出现,就要利用快速的惊弹劲来找出对方的被动身法,并快捷进攻,不给对方调整身法的时间,直至完成一次有效的进攻。

十八、跟进战术是指对方主动用技术时,自己要顺势跟进。在对方劲已到尽头时,稍加力使其被动而失势倒地,也就是舍己从人战术。 在推手时如对方运用捋或带引时,自己不与对方相抗,随对方的劲整体跟进。让对方误认为自己已被引动,这时要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失,待对方力到尽头后,再顺势发劲,等对方明白后想调整身法,已经晚了。

十九、防守反击战术是指在推手比赛中先以防守为主,等找到对方漏洞后可在对方进攻的过程中进行反击。拳论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对方主动进攻需要改变原有姿势。身法就容易出现破绽,自己如能在防守的同时找准时机进行反击,就容易成功,另外,防守时因有思想准备“以静待动”这也是比较容易用反击的因素之一。 赛场上当遇到性情急躁,缺乏比赛经验,喜欢猛冲猛打的对手时,可以多运用防守反击的战术。以适当的主动进攻掩盖自己反击战术的意图,同时刺激对方,使其更加急躁,为反击战术创造更多的战机,反击的主要技术有随、顺、跟、截等劲法。

二十、先攻后守战术是指在比赛时如进攻取得成功后就要以防守为主,迫使对方急躁,乘机得分。在比赛上如发现对手漫不经心时,要突然发起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成功后就与对方周旋,防守不进攻,由于比赛时间关系对方就会急躁,急着想拿回失去的分,这时自己防守不攻即可以消耗对方的体力,又能发现对方更多的破绽,等发现对方很明显的空隙时也可以顺势制敌,这时多采用的技术是闪、空、带、引等。

二十一、推手时注意3点:1、下腰胯即松腰胯于脚跟。松得越好,反弹力越大。高明拳师交手时是把人松出去,而不是把人打出去。为什么要松坐至脚跟,不松至脚前掌呢,这是因为脚前掌与脚跟产生的反弹力是不一样的,脚跟能产生坚固的反向支撑力。而脚前掌经过踝关节的曲折,劲断了一半,速度慢了半拍。2、为了配合两脚跟反登力,脚跟发力前稍离地面。脚跟如踩蚂蚁般含蓄住劲。3、一般认为发劲是消息全凭后脚登,其实正确整体发劲是后脚登,前脚踩。把人打飞的诀窍是前脚踩入中门后,前脚踩地发力。

二十二、沈善增说:譬如两手按在对方胸前,你不要一直劲击发,想着此劲好像两股水流,绕过身体,到对方身后回合,这样击发,对方胸前没有感到压力加重,无从抵抗,而两脚却“漂”起来了。还譬如同前姿势,两手按在对方胸前,你不要想着劲望对方身体实有处击发,想着望身体旁边的空处击发,除了身体,都是空处,空处比身体面积要大得多,这样击发,对方就往击发方向退出去了。

二十三、郑曼青说:要松净,松透。心中不着一物,要一丝不能承受外力。不给人有任何可借之力。用手打人是帮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烦。

二十四、郑曼青说:太极推手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二十五、郑曼青说:不经推手,你就不会有进步。但是注意,我现在告诉你,你最好与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会用力,你也就会跟着用力。与小孩相推时把他看作是大人。与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这话听起来茅盾其实并不。小孩会提供你一个松的练习伙伴。当你从他的「可松性」中获益时,你可把他看作与你相同,假装他是大人。这就把练习提升到「用」的方面来。现在反过来讲。为甚么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这只是一种轻视的方法,以使我们却除怕意,但这亦不意为这种「勇气」可以真的战胜怕惧。我们在却除惧怕时也去掉傲气。

二十六、郑曼青说:推手主要是一种达到目的方决。他教触觉的灵敏及辨别的能力。也教你对于距离的审忖。在真正交手时不要让敌手触摸到你。但是却要尽量的近他以利攻击。有些大师们具有我们所说的接劲。这种劲不但可以收化敌人的攻击,在同时也予以反击。有些更高的大师们的这种能力是由潜意识所控制。你如从后向他攻击,他可借敌人之力将其反弹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几乎并不觉得。这种人在真正交手时自无困难。一般的拳手虽无此种能力,但可经由推手缎练其知觉,使其可以接近敌人而不让敌人触摸到自己。

二十七、叶大密说:推手为锻炼太极拳中主要部分之一,如不得劲,不能从心所欲怎么办?照我的经验说来,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归根结底,究竟如何,才可以算是走上正确的大方向呢?假使方向不对头,会叫你枉费功夫吗?是的,干脆的说一句很有可能。所以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提出问题,不然的话,就不能落实了,因兹必须分析研究如下的几个问题,方可得到结论。1、 身动手不动;2、 脚动身不动;3、 脚暗动步不动;4、 脚运用连环形不停的动;5、 发劲是接劲,接劲是发劲;6、 发劲既不是手,又不是脚;7、 要练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8、 能接得彼劲,彼自跌出;9、靠壁运气(墙壁、板壁、门都可以)自在无碍,在胸部画成一个横的无形无象的连环形(如∞字形);10、根本的基础是建立在连环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好方法。

二十八、叶大密说:推手妙法有2个。1、“后其身而身先”:一般推手都是后其身而手先,因而使对方有机会可待,有机可乘。此非上法,不能操不战而胜之故。2、“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忘物自然之境,置身于度外,此时已达到周身松净,使对方不知我而我独知人。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彼跌出而无疑。

二十九、叶大密说:太极拳的推手法变化最多,我现在根据本国针灸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推手上去。一切的真理总是一样的,今特写在下面,作为参考。1、 随而 2、 济之,3、 谓之补;

4、 迎而 5、 夺之,6、 谓之泻。7、 应用:逢虚必补,8、 逢实必泻。9、 平补平泻,10、即顺圈一圈突然变作倒圈一圈或两圈;或是从顺圈两圈突然变为倒圈一圈或两圈。所谓“变化莫测者”是也。

三十、听劲是太极交手的基本,一般来说是以皮肤触觉,再以意听劲。很多人在经过一阶段的推手练习,最能体会的是手上听劲灵敏了许多,对方来劲手上就能变,但这种东西到一定层次就长不了了,因为那是梢节。再往下应训练用脊来听,因为这里离发力点最近,这里听清了,发出的东西总会比对方快。拳经有云‘多误舍近求远’。说明许多人只知道手听和手发,于最直接的离最近发力点的听和发却不知道,这就是误在‘舍近求远’。

三十一、蒋玉堃说:腿上使绊的功夫有插、逼、扣、封四法。“插”,用腿插入对方的两腿之间,蹲身上撬用杠杆起重的原理,撬使对方凌空;“逼”,用膝盖或胯部向里逼对方的下肢,使对方没有后退的余地,这就是“野马分鬃”和“斜飞式”等式的用法;“扣”,是用我脚的内侧扣住对方脚的外侧,双手向前推去,就能使对方应手而扑,如“揽雀尾”的“挤”式,上步左靠等;“封”,用我的脚在对方的趋向装一门坎,双手拨弄使对方自绊而倾跌,如太极散手的“采手”和“横列手”等。

三十二、林墨根老师说: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力量才稳,同时要用底面反座力打出去。但未打出之前,事先要肌肤触觉听好对方的来意。如果对方从上面来,我就从下面打出去,同时要用丹田之气打出。如果力点从下面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车一样。力点在左从右打出,力点在右从左打出。

三十三、林墨根老师说:推手时,我出手快了又不行,慢了又不行;重了又不行,轻了又不行;要不轻不重,不快不慢,一个面要打中一个点,给对方恰到好处的一点就行了,对方就跌出去了。

三十四、林墨根老师说:推手时手跟身不跟,虚去实回;发劲时身跟手不跟,手如陪衬。

三十五、林墨根老师说:推手时,须具备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顺势接力,不丢不顶,化之于无形,发之于不觉。不管对方怎样来攻,力量多大,都要做到随心所欲,变化莫测。做到使对方东倒西歪,失去重心,惊心动魄,使对方感到满目皆兵。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上乘的功夫。必须松静研练,才能练成此功。

三十六、林墨根老师说:掤要带捋意,挤要带按意,采要带靠意,挒要带肘意,不能单独使用。要一动全动,一静全静,要时刻留意,处处神机,任何时候都要知已知彼,就能得心应手。

三十七、林墨根老师说:要学会接劲,会接劲才能有提放,不会接劲就难以施展太极拳的提放技术。在接劲中,发现对方的“柄”,对方有“柄”就打,无“柄”找“柄”,“柄”就是对方的硬点、僵点、滞点。接劲要引化,要有接劲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容易引化。比如说把传过来的一个篮球要拍起来,你不能顺力引化接球时,球就会触手弹出。所以要有接球的引化技术,才能运球、传球乃至投球。太极技击是瞬间化发连续的动作,一吸一呼之间的变化莫测,太极拳的引化远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自已身体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摇,相互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对方来劲引化得干净。

三十八、林墨根老师说:推手时,在一般情况下,先用双手轻轻地放在对方的身上毫不费力,对方有什么动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对方先动了,我就顺势而予以打击。如果对方不动,我就设法引他动,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顶抗,我就松腰落胯将对方的劲接下来实施提放,将对方从对方来力的线路反方向打回去,实战起来千变万化,要因人而异。

三十九、林墨根老师说:推手时,我的双手好像一张报纸的贴在你身上,你怎么动我都跟着你,有缝就钻

四十、林墨根老师说:推手时,要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拿人要正确,顺着对方的来劲攻。前面的一只手要打人,后面的一只手要伸出,要前后相反方向用劲。如挤劲出去时,主要是后手发劲。没有根劲,就没有反座力;没有反座力,就难以发劲。如果对方不进攻我,那我就慢慢侵他吃里。引化的同时要进攻。

四十一、林墨根老师说:沉重不要怕,轻要注意;明劲不要怕,没有劲要注意;真虚不要怕,假虚要注意;喂到口才来吃,不要勉强去吃;实来才发,不实不发。

四十二、林墨根老师说:你如果对我顶劲,你的顶劲我不要了,我就把你提起来,你的脚就失重离地了。

四十三、林墨根老师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要垂臀,落胯就是把人提起来,垂臀就是把人发出去。提人时要摸到对方的呼吸,对方身体下沉呼气时,帮他点忙;当他本能上升吸气时,就顺势而发。简而言之,一呼就提。

四十四、林墨根老师说:推手时,不可不因而动,是有因才动。必须腰胯旋转,谓之不动手,劲整而贯穿。肩为上三关之根,根不能摇动。要把两肩忘掉,将手腕、肩、肘夹背,连成一体,与腰胯相接,进退走化之间,如波如浪,配合手肩不动。人不知我,如流水无隙不入,机先制人,知人之法。以柔顺为主,无论对方有什么招法攻击,我背已之处松化。

四十五、林墨根老师说:推手时,对方手必伸,但是他的肩和肘已成焦点,我意气贯穿,寻其焦点而发,对方必跌无疑。

四十六、推手是练懂劲功夫,可以完全敞开身心交流;发放手是试劲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 ;断手是论偷打功夫,难以交流;散手是见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交流规则,崇尚武德为好。

四十七、太极拳推手在客观上分有文推和武推两种,文推练听劲、化劲,找对方重心,控制对方重心者,使对方失去平衡,练文推手法越轻越好,越轻功夫越高。武推练拿筋抓脉反骨,拿住对手再走弧,延长路线即成摔打。文推重在练功, 武推重在实战。

四十八、有位太极名家说:“太极推手要诀是随人之势、借人之力、接人之劲、得人之巧。”我认同此话。随人之势,要舍己从人才能做到。借人之力,要有较好的听劲和松沉功夫。接人之劲,是用腰胯、脚底来接才好。得人之巧,体现了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十九、“根”指身体重心稳定的关键部位,破“根”是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有效手段。林墨根老师说:肩是上三关之根,捋对方的肩根(肩骨或腋窝),能使对方东歪西倒;腰是整体之根,推、按对方的腰根(软肋),对方就会往后跌出去;胯是下肢之根,拍、按对方的胯根(胯关节或腹股沟),对方就会向外侧或往后跌出去。

五十、拳论中提到“整劲”的叙述是“发劲时,起之于脚,行之于腿,蹬之于膝,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灵通于背,发于脊背,神贯于顶,流通于气,运用于掌指,达之于神。” 拳论言,发劲时起之于脚。但练习时却需从手开始往下练。为何,首先手若未松尽,则会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让对手倒退个一、二步而已。若手已松了但还未练出掤劲,则发出去的劲会减弱,仍无法将对手发出。接下来手松了也有掤劲了,但腰还没有松沉,用的只是身体的重量去推人,对手也是退个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松了,气也往丹田走了,脚开始会有点接地之力,这时可以将对手发出个三、四步远。当然在化空补空后,发劲前,尚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破势(就是杨家所谓的“提”劲)。化空补空后,因为对手的重心尚稳,若瞬间发劲,就算发比较强的劲,对手可能也只后退个三、四步。但化空补空后,若先破势,在对手重心不稳下,只要轻轻的发个劲,对手也会退到寻丈外。如宗师郑曼青先生所说的,外家拳是力由骨发,太极拳是劲由筋发。“发劲”就是伺机瞄准对方失去平衡时的重心,得机得势适时如放箭似地用“巧力”发人而已。

五十一、化劲要把对方之劲力通过松沉卸到脚底地面,这样才能化之干净。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面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脚底与地面紧固的粘在一起了,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从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太极名家杨少侯说:“化劲宜圆,化之不尽,而发之不远。初学化劲,方向宜斜。上乘功夫,则向自身化之,所谓引进落空是也.或曰‘以夫子之道,反制夫子’,即借敌人之力,以打敌人,借敌人之劲,以还制敌人也。”发劲是在破坏对方重心的同时顺着松沉到脚底地面的反座弹力去发放(用长劲)或击打(用短劲)对方,俗话说借人之力又要借地之力,在练习太极拳技艺上说,借地之力是用去练拳时间较多的重要基础。太极名家杨少侯说:“发劲宜直”。拳谱有云“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松得干净又神意配合,发劲才会又脆又快又准。另一方面,化劲要比对方松柔,不给对方找到僵硬呆滞之点;发劲要比对方轻灵,又有周身协调的整劲,这样才能发得干脆。周身协调的初级阶段练法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舒掌展指、松腰塌胯、气沉丹田、松膝舒踝、脚底贴地,进一步的练法是劲、气、意、神的配合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