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浅说高古玉的基本现象及特征

 珠江大鹏 2014-05-09

[转载]浅说高古玉的基本现象及特征

 

世界有三大玉器中心——中国、新西兰、墨西哥,以我国玉文化时间最久,延续最长,种类最丰富,我国已考古发现最早的琢磨玉器距今已有八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先民自春秋时代就把精神道德理念与玉结合,“玉有九德”、“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都反映了华夏民族对玉文化的情有独钟和长盛不衰。先民早期玉石不分,加工琢磨方式较简单,早在新石器红山、良诸时代已能制作出很精美的玉器。高古玉与高古瓷的时限概念不同,高古瓷以宋元为下限,高古玉特指汉代以前遗留下来的古玉。随着经济领域开拓发展,高古玉陆续出土,出土品除以前文博、收藏界掌握的类型外,有相当部分属还未曾面世的类型,与高古瓷一样,对这部分器物决不能因没见过而一否了之,那是不客观的

自古至今玉石作品使用的都是亿万年前形成的矿物资源,始终都是采用半手工半机械的加工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高古玉剖琢加工面应具旧气特征认真的去加以识别。本文重点介绍出土高古玉的旧气特征,同时对古代工艺特征也有所涉及。高古玉来源及旧气特征如下

一、高古玉来源

1、传世品

2、出土品出土品包括:(1)古代祭祀用品(多为燔玉);(2)天灾人祸埋于地下;(3)陪葬品;(4)窖藏品。高古玉传世者比出土者要少的多

二、高古玉表面变化

高古玉的剖琢面因氧化质变已由当年的玻璃光泽变为含蓄的蜡质光泽。这点与高古瓷釉面的变化有不少相通之处,这种质变是一种有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古玉入土后因所处地质环境不同,外在面貌千差万别,古旧状态各异

玉由多种矿物质构成,各种玉材硬度、密度的不均及可渗透性的差异,决定高古玉长期被氧化侵蚀后,一般会有晶点及程度不同的蚀斑(土咬)、虫蛀(蛀孔)等现象。虫蛀为口小内大的自然蚀洞,洞内有结晶体,器表有不同程度分布不均但很自然的蚀斑麻坑点

从狭义讲,玉体薄弱部位易受沁,谓之“沁门”;从广义讲,玉石剖琢面尽已显露肌理,所以通称“沁门”,只不过各部位受沁程度不同罢了

出土高古玉历经两千余载,因受地下水土杂物沁染,一般受沁质变明显,土沁味浓重,器物厚度越小,此特征越明显,只要经常观察对比,准确区分新老之间的差别是不难的。玉质坚韧、地质环境好者,亦有品相完好如新之器,但仔细观察玉质改变

三、冰茬条状纹

冰茬条状纹是在自然沁蚀下玉质天然纹理的显露现象,常与蚀斑、虫蛀并存,绺裂、沟槽等玉体薄弱部位易先受沁成冰茬条状,理同木筋

四、冰裂纹

入土年代久远而出现的老裂纹现象,通常是玉质的内部有裂纹,器表抚之无痕,既使在放大镜下亦不易显现缝隙,主要由热胀冷缩反复作用等原因造成

五、质变、纹路、钙化、石化现象

质变:玉内出现玉花(豆花)、螨斑、粘稠状、饭糁斑、云翳斑、梨花斑、胡椒眼、鱼子斑、芥子斑、蚂蚁脚

纹路:玉面出现竹叶状纹、网状纹、牛毛纹、毛细根纹、细罗纹、鸡骨白、象牙白、鱼骨白、糙米白、梨皮、桔皮、蛤蟆皮、荔枝核、枣核、碎瓷纹等状,此类质变以形命名,不拘一格

钙化:亦称氧化白斑。钙属碱土金属元素,银白色轻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在氧化反复分解和地下潮湿、酸、碱长期作用下,玉面钙化成点、斑、片等状

石化:玉器在氧化分解及水土等腐蚀物长期沁蚀作用下,因质变玉质松软,土浆沁入,玉石不再透明,逐渐石化成点、斑、片块等状

六、次生结晶现象

高古玉在地下潮湿环境的长期作用下,次生结晶体经毛细管组织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有颗粒状、粉末状、针状、石榴子、冰花、雪花、冰糖块等形态各异的晶体组织。玉器加工面出现次生结晶体这是很重要的古旧特征之一,用显微镜观察结晶体,多细小星光闪烁

七、高古玉表面光泽特征

高古玉玉面多呈油脂性,有的如年糕或果冻状,比当年的光泽油润更富油脂感,玉面油腻滋润是出土古玉应备的特征之一。古玉光泽也已由玻璃光变为腊质光,柔光幽幽,美而不艳

八、高古玉多有通透立体现象者

因玉体净化质变、油腻滋润而出现玉质通透的立体状态,此为出土高古玉的特有征状之一。此现象与古瓷釉面的“糠玻透晰”现象极相似,这种通透立体状甚至有水晶般质感,内中杂质及质变结晶可历历在目。有诗为证

立体通透谓古玉,糠玻透晰瓷中求。

今人难获千载物,珍稀只为缘者留

9、高古玉吐灰、泪浆及排渣特性

吐灰(出灰):有的仅限于阴线内,有的局部呈斑块状,有的整体吐灰,一般为银白、黄白色

泪浆:玉面有高浓度液体流淌过的痕迹,面积大小不一,质地较为松散,有凸起感,颜色一般为黄白、灰白等色

排渣:玉久埋地下有净化排渣功能,能把内部杂质逐渐排出,变的玉体通透

十、高古玉生坑、熟坑之别

生坑高古玉是带棱角的,熟坑高古玉工艺棱角有相当圆滑过渡。现代赝品采用球磨震荡设备制造表面氧化质感,工艺棱角圆滑,氧化层均匀浮浅

十一、高古玉的老化萎缩现象

部分高古玉因年代久远而老化萎缩,有明显的缩身、老裂或橘皮纹现象,理同老年纹。下述梨皮、桔皮、象皮等即属老化萎缩形成,而鱼脑冻、冰糖块等应属质变结晶现象

十二、燔玉

古代祭祀(山河、祖先、鬼神)多用美玉,仪式亦多用火烧掩埋。所以,燔玉都有火烧纹。但部分火烧高古玉是由火灾及地下煤自燃殃及葬玉形成,燔玉同具老化质变现象

十三、出土高古玉的含铁量

出土高古玉所附土质含铁量高,这是土壤中铁质沉积亲和所致,有浓重的土沁味,久而不退,多有程度不同的土沁痕。高古玉的土沁痕是深入肌理的,水洗不掉,做旧者土沁不牢,一洗就净。这种沁痕用透视法一望便知,与古瓷鉴别同理,此法为重要的鉴别方法之一。部分生坑高古玉凝结物牢固,有的是矿物质凝结,有的透明,显微镜下斑驳陆离

十四、高古玉受沁类形

高古玉受沁类形,从性质上分,主要有土沁、石灰沁、金属沁、朱砂沁、染料沁、酸碱盐沁、漆类沁及其它杂物沁;从形状上分,主要有沁点、沁纹、沁脉、沁片等。土沁有沁成老土红(褐红)者,年代要早于铁锈红;铁锈红为受铁沁或土沁所致,色黄红,重者棕红、赭红。部分高古玉因受沁带有明显的灰皮、铁锈红、白水沁、水银沁、朱沙沁、绺裂沁、根须沁、花脸沁(多色沁)、全色沁等状。有的沁盖沁(沁色上盖以不同沁色),有的沁色盖以钙化或结晶体,沁色都已沁入肌理

高古玉在湿热、酸碱度高、多腐蚀物的环境中受沁快,在干冷和少腐蚀物的环境中受沁慢。高古玉真品经盘玩,云雾状白斑、铁锈红及灰皮退得很快,有先后层次感。色沁有隔纹隔斑沁者真,色沁有深浅,深处不透光。一般水银沁盘玩后也不会透光,只能象黑漆古越盘越亮,清光袭人。高古玉即使无沁色,细看玉理也已产生变化,会有程度不同的鱼籽状、饭糁状或爆米花等状的质变或钙化斑点

高古玉放入盛有酒或其它液体的青铜器皿中,会因铜氧化物而沁绿玉器,受铁沁亦然

有的高古玉带磷沁(密封环境易生成)、松香沁、蜜腊沁,呈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油腻、透明、半透明或果冻斑块状。磷沁光泽如新,能发出玻璃般的光泽

十五、高古玉各种沁色

高古玉沁色属次生色,是在玉体原色基础上受外因作用沁染上的色彩,沁色多少不一。有的受多色沁,斑斓多姿,以受五色沁者为贵。凡受沁者,以多沁色正、雅而有序为美。沁色可以说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纵观前人金石著述,高古玉沁色以清末民初刘大同的《古玉辨》中提及的最多,其意如下:受黄色渗透,色如甘栗的叫“甘黄”;受松香渗透,色如蜜蜡的叫“老甘黄”;受靛青渗透,色如天青的叫“甘青”,色泽如青衣;渗透到玉质内,色深如蓝宝石的叫“老甘青”;受石灰轻度渗透,红颜如碧桃的叫“孩儿面”,盘出后尤如碧霞玺;受水银渗透,呈黑色的叫“纯漆黑”,此黑不是地下水银造成,而是殓尸坑中水银渗透而成;呈红色的叫“枣皮红”,色深的叫“酱紫斑”,原说人血沁染不实;受铜器沁染的,色泽翠绿叫“鹦哥羽”,比翠石更娇润,用热水烫洗会有臭气发散

此外,玉受沁的杂色特多

红色有:鹤顶红、人参朵、朱砂片、燕脂斑、鸡血红;

黑色有:乌云片、淡墨光、黑漆古、多貂须、美人髻;

紫色有:茄皮紫、玫瑰紫、羊肝紫、紫檀紫、灵芝紫;

青色有:铁莲青、竹叶青、虾子青、熊胆青;

绿色有:松花绿、苹果绿、蕉牙绿、瓜皮绿、鹦鹉绿;

黄色有:蜜蜡黄、米色黄、鸡蛋黄、秋葵黄、栗色黄、老酒黄、黄花黄、黄杨黄

白色有:鸡骨白、象牙白、鱼骨白、糙米白、鱼肚白、梨花白、雪花白;

还有梨皮、桔皮、象皮、骆驼皮、黑蚓迹、鱼子斑、鱼脑冻、蚂蚁脚、鹅眉黛、牛毛纹、洒珠点、古铜色、细罗纹、银灰色、瓦灰色、冰糖块,雨过天晴、梅花数点、长虹贯日、太白经天、金星绕月、玉带缠腰、红日东升、秋葵西向、孤雁宿滩、苍龙浴海、桃花流水、银湾浮萍等名目

沁色名目繁多,其实就是红、黑、白、绿、黄等几种基本色调,其它都属过渡色。某些色调形成的机理众说纷纭,至今也不甚明了。名目虽多附会,却也诗情画意,充斥着玉文化优雅恬淡的闲情逸趣;茶前饭后,闲暇之余,聚气凝神,观摩审视,对陶冶情操,充实人文生活大有裨益

十六、高古玉的硬度

“千年古玉烂如泥”说法不确,事实是器物在地质环境中因所处位置深浅、酸碱度、温度、干湿度不同,其状态也会千差万别,这点与古瓷同理;地质环境是由地理方位、气侯条件、墓道等不同地下状态决定的,出土时形态各异,不一而足

有的玉器在地下因氧化、沁蚀、质变而变软,出土后见风才能慢慢恢复硬度,如果不注意操作方式,第一时间提取或擦拭此类器物时,就有可能程度不同的对器物造成损坏或留下印痕。冥器有的有异味,如玉衣类(腥臭墓葬味),异味侵入肌理,洗刷亦难驱除

十七、高古玉的制作痕迹

高古玉系工匠用砣具手工制做,砣痕为小麻坑状;典型的砣轮啄刻痕迹,转弯处跳刀明显;采用游离沙式的研磨方式,解玉沙抛光痕迹为粗细不等、杂乱无章的沙划痕,抛光面下凹。因古代设备简陋,稳定性差,器物从解料、纹饰、钻孔、研磨都会留下制做痕迹。孔多为喇叭状,中间细两头大,两面钻孔者见斜坡、丝台,孔壁光滑,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

战国铁器发明后,钻孔已较为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达不到细密均匀的水平

现代设备稳定性好,高速钻孔直圆有崩茬,孔壁螺旋纹细密均匀;固定磨削式工艺平面一般凸起,抛光痕均匀规整,作品与古代工艺相比有明显差别

古老的琢玉机(亦称木凳)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

高古玉受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各代又有其特殊的工艺特征:如商代的“折铁角”,周代的“一面坡”,春秋的“隐起纹”,战国的“透雕”、“平雕”、“浅浮雕”,西汉的“游丝毛刀”及陪葬品的“汉八刀”等工艺,这是具时代风格的典型技法,都属高古玉收藏爱好者的研究重点

十八、高古玉氧化质变和腐蚀受沁

真正的高古玉由于年代久远,因氧化、腐蚀、受沁都会产生硬度变化、色差变化、渗透过渡等现象,要在实践中不断认真观察、反复领悟,才能掌握真品在自然环境中氧化质变,腐蚀受沁的变化规律及体征形态

十九、高古玉包浆特征

所有高古玉都有包浆特征,状态不一。包浆是一层皮壳,是器物表面因氧化形成的自然保护层。人类抚摸玩赏也能形成包浆,但同自然包浆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为包浆是油渍等杂物凝聚而成,再经化合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包浆。自然包浆是一种物质经氧化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蜕变现象,是自然质变层,是岁月留下的迹象,是不可仿造的岁痕

凡高古玉,一般都有为抵御氧化沁蚀而形成的一层包浆,包括鸡骨白类也不例外,盘玩脱胎后有种自然熟透、滋润幼滑、光泽柔和、熠熠生辉之感,绝无生涩之象。凡经盘玩仍现干枯生涩之象者,定有赝品之嫌。包浆厚而完好者,多带有蛤蜊光彩,但不及瓷器明显

北方干冷地段出土的高古玉有完好如新者,但玉质已变,玉面因氧化受沁等作用已松动,上手盘玩油脂汗渍易沁入,能较快形成较厚的包浆层,而新玉却不能

高古玉有“水坑多斑点、火坑多裂纹、干坑多土沁”之说,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干坑。干坑出佳玉,上手易脱胎,脱胎历轮回,珍稀价无比

高档玉若经入土——出土脱胎——再入土——再脱胎,历数轮回,那会珍稀无比的。据说史载一小块数番脱胎的羊脂玉可染红一大缸水,不知确否?但脱胎美玉备受世人珍爱,却是无人质疑的

新品经抛光上蜡过油后亮而滑,光外泄且浅薄,而高古玉的莹透质感(熟旧感)是怎么也仿不出的

凡赝品皆用劣质原料,用现代物理化学手段制作的,器表已永久性损害再难脱胎;用火烧、油炸、暴晒等方式处理过的,质地粗劣,发色干涩混浊、似是而非,毫无自然神韵可言

玉石不管新老,断茬都起毛,断茬亮而光滑者决非玉石

二十、高古的水晶玛瑙

水晶玛瑙的硬度高于玉石,自然条件下,变化比较慢,其高古作品亦可参照上述标准灵活掌握,此类高古作品,目前价位远远偏低,升值空间很大

以上所述为出土高古玉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凡旧气特征开门者必为古物,若同时具备几种开门特征,那更是铁案如山,勿容置疑了。鉴赏高古玉,最好有自己的标准器(所谓标准器,就是绝对到代的几件不同坑口的高古玉),多看实物,多查阅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照旧气特征反复验证,才能提高鉴赏水平。但资料、实物再充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

自人类玉文化产生以来,经确认掌握的东西是相对有限的。所谓经验、理论,仅是对已知事物的总结,但包括不了未涉范畴。也就是说现在学术界的经验、理论,实际在不断充实发展,万不可被原有观点所束缚,要用发展的眼光,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盲目顺从,不能别人说什么信什么,要多动脑筋、勤学善思,悟出更深层的东西

事实上鉴别本身并不神秘,神秘的是故弄玄虚的各类心态,把事情弄的复杂化了。对一些扑娑迷茫的事,只要肯下功夫,有悟性,慢慢都能理清。自古天下无难事,只因代有恒心人,勤奋磨砺方为上,艺成报国志凌云

高古玉鉴别,用传统目测法与微痕观察法相结合,可收到更好效果

 

 

 

 

                                    (潘飞翔摘转并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