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菲美都不承认我们:美军撤离时 留下5万混血儿|菲律宾| 美国

 早就忘了 2014-05-09

在歧视中过活,在夹缝中生存

美菲混血儿:“菲美都不承认我们”

4月28日美国与菲律宾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为美军重返菲律宾提供了政策支持。菲律宾一些社会活动人士担心,更多的“美亚混血”将在菲律宾诞生。

美国曾长期在菲律宾驻军,造就了超过5万个美菲混血儿,这些具有西方人体貌特征的混血儿在歧视中过活。

“被舰队遗弃的孩子”饱受歧视

下午3点,距菲律宾首都马尼拉1小时车程的安杰利斯市市中心人来人往。“玛格丽特站”酒吧里挤满了西方人。这里曾经是附近克拉克空军基地的美国大兵逍遥快活的地方。基地关闭后,来自西方国家的游客让酒吧生意兴隆。

骑车经过这里时,克里斯蒂娜·杰克逊忽然想起一个问题:街上的那些年轻女性中,有多少会产下“美亚混血”,然后被美国男人抛弃,成为单身母亲?

“美亚混血”(Amerasians)一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发明的,特指驻扎亚洲的美国大兵与当地女性的后代。

克里斯蒂娜是个美菲混血儿。

她的母亲安娜20岁时,与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位海军陆战队队员坠入爱河。安娜临盆前,孩子的父亲在菲律宾服役期满,回到美国。伤心的安娜把女儿交给母亲抚养,然后离开了家。

“在脸谱网上找到父亲时,我已经17岁了。”克里斯蒂娜告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我算幸运的。我的一些混血儿朋友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称,在菲律宾,经常可以看到长着西方人面孔的人在街头徘徊,破旧的衣服和麻木的表情在告诉人们,他们是美菲混血儿。

由于体貌上的不同,美菲混血儿在菲律宾饱受歧视,被称为“被舰队遗弃的孩子”。菲律宾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菲混血儿在青少年时期遭受歧视,很多人被家庭暴力和虐待困扰。美国非政府机构“赛珍珠国际组织”的调查显示,很多美菲混血儿有过失业的经历,无法摆脱贫困、家庭暴力和性虐待。

25岁的约翰·迈克尔·罗德罗和双胞胎弟弟RG是美菲混血儿,在他们居住的社区里,歧视从未消失。

“我在教室里、操场上被人欺负,后来我学会了还击。”罗德罗说。

在安杰利斯市长大的罗德罗做梦都想找到父亲,不过他明白,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谁不想拥有父爱?我的母亲不记得他的名字,我怎么可能找到他?”

罗德罗说,为了找到父亲,他与弟弟、母亲的关系闹得很僵。现在,他一个人生活,靠在夜总会表演节目养活自己。

美国参议院:他们是“非法卖淫的产物”

1982年,美国通过了《美亚混血法案》,允许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和韩国的美亚混血人群移民美国。《纽约时报》称,1997年至2001年间,夏威夷参议员丹尼尔·井上多次建议将《美亚混血法案》扩大至菲律宾。对此,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表示,美菲混血儿是和平时期非法卖淫的产物。

从1898年到1946年,先后有数百万美军士兵在菲律宾驻扎。冷战期间,美国两个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克拉克空军基地、苏比克湾海军基地——都建在菲律宾。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重创了这两个基地。1992年,菲律宾拒绝了美国“续租”的要求,美军被迫关闭了这两个基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