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报道兰事的尴尬

 国兰香 2014-05-09

 

过去的2013年至今,央视关注各地兰事,作了多次专题报道。这是好事,兰事繁荣,兰业发展,需要媒体宣传,尤其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央媒体。央视对兰业宣传,一直较为重视,这是兰花的荣幸。10多年来,央视报道影响着兰市沉浮与兰业发展,这在兰界是有目共睹的。

央视报道兰事,无疑是出于关注和善意,但美中不足是的,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尴尬。报道中的差错与瑕疵,受到了一些兰友的诟病和非议。这个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一直存在,如阴影相随不能摆脱。从2006年10月底央视报道天价兰花中的“博傻”,到至今的几次对兰业报道,常常引起兰友议论甚至非议。有的报道刚过,网络上就一片议论,形成热点。

那么就有必要深究一下原因。央视记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的宣传是为了推动和促进兰业发展。再说,兰花产业规模不小了,自身也有喝吆的欲望。关键的问题是,央视记者不可能是兰花专家,又不够谨慎从事,闹出外行的笑话就在所难免了。央视的几次报道,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

2013年11月19日,央视四台国际中文频道《走遍中国》中国特产栏目,以“靖江--花中君子”专题,用20多分钟的时间,报道了靖江兰人、兰事、兰花。报道以靖江兰协人物为核心,重点宣传了蕙兰解佩。兰花是靖江市的市花,解佩在靖江挺有名,又是蕙兰中流行的传统名品,应该是个好题材,是个好视角。可是,专题报道中,出现了至少3个致命的低级错误:一是介绍解佩时屏幕播放寒兰花品。靖江以种蕙兰、春兰为主,很少种寒兰,但整个专题从头至尾,屏幕上不断出现寒兰画面,令人啼笑皆非;二是蕙兰著名品种老朵云,被说成是老云朵,且连续说了不少于3次;三是介绍绿云时说了外行话。其他,解说词中出口轻率、可笑之处颇多。总之,让兰界中人看了直摇头。

  2014年1月13日,中央电视台7套农业栏目,播出了20多分钟的《蕙兰栽培技术》专题片。本片是栏目2013年4月23日专程到浙江台州黄岩的盛世兰花合作社拍摄的。目的是向观众朋友介绍一些蕙兰的特征特性、育苗技术、日常管理,以及花期的管理技术。专题片介绍了蕙兰的基本知识,在种养上宣传了高温高湿催苗技术。为了多发苗,白天温度控制在28至30摄氏度之间,晚上控制在18至20摄氏度之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至80%左右;光照强度控制在6000至8000勒克斯左右。这就需要有温湿自动控制设备,使温湿保持在标准范围内;增加光照控制设备,进行遮光与补光,确保每天光照16小时左右,促进蕙兰的快速生长。作为投资兰业,规模种养,实行高温高湿种养无可非议,可对大多数崇尚自然种养兰花的兰友来说,就陷入了一种尴尬。因为,高温高湿虽然发苗快,但作为蕙兰传统品名,绝大多数并非是作为商品投向市场消费掉的,而是由兰友引种购买种养的。高温高湿追求的是发苗快,追求的是投资回报,引种后比较难养,所兰友们一直比较反感或抵制这种种养方法。

2014年1月22日,央视4频道中文国际的《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第189期,专题片“桐柏山--淮河之源桐柏山”中,后半部分报道了桐拍山下淮源镇朱庄乡后河村,养兰致富的兰花种植户。后河村300多户人家,有100多户种植兰花。在对桐柏山淮源兰花专业合作社户的采访中,对兰花的叙说只在高价上打转转,说一苗几万几十万。2007年的时候,一苗20万没卖,现在一盆就10多苗得200多万,是桐柏山太白顶采下山的梅瓣蕙兰,解说是国际上公认的名品。内行外行人看了都觉得,怎么报道兰花只是一个钱字?

兰友对央视对兰事报道的非议,不知央视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尴尬,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出于对兰事对央视的关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也寄希望央视今后能将好事办好。

首先,兰友对央视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人们虽然不再认为,央视代表中央的声音,但央视肯定代表着高层媒体的声音,在全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经历过2006年10月2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天价兰花“博傻”而导致兰市暴跌的兰友,对此更是深信不疑。正因为如此,兰友对央视很敬重也很苛刻,要求央视报道应具备“央视水准”,观察问题要高屋建瓴,报道要事实准确,说话有分量有分寸,一旦出现纰漏和差错,就会严加指责。应该说,央视确实不是一般的媒体,在人们心中央视是神圣的,兰友对央视要来严一点没有错。这对央视有益,不说神圣,对保持央视尊严绝对有好处、有必要。希望央视能够重视播报后的反馈,听到兰友苛责的声音。

其次,央视对兰事的宣传报道应当慎重细心。因为,一是如今全国兰业规模已经壮大,兰事报道牵涉到千千万万的养兰人,养兰人的关注度比较高。二是由于兰市的不够成熟,对媒体报道比较敏感,尤其是中央媒体的宣传报道,影响力比较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媒体有号召力,对兰市涨跌也有一定左右力。三是兰界并不单纯,宣传报道需要谨防被私利牵制。养兰人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兰养暴富的心理依然存在。有的人会利用媒体片面地来宣传自己,也有人会利用媒体炒作兰花,作为央视当具辨别能力。四是央视报道应该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有些失误只要按规程,审查谨慎一点、细心一点、严格一点就完全能够避免。

再则,央视对兰事的宣传报道应当更专业一点。兰花是有门道的,外行看不出门道,说话就说不到点子上,就会说外行话。兰花有许多专业术语,记者不可能弄懂再去采访。兰业的现状有点复杂,兰市的“水”有点深,记者不可能了解了熟知了才去报道。要记者以专业的身份去从事宣传报道是勉为其难,但也不能以此来解脱记者报道中的差错和失误。整个兰界,真正的兰花专家寥寥无几,央视不太可能有兰花方面的专家。但记者不专业,可以多作些前期准备,可以不轻率好于解说;媒体不专业,可以聘请专家审定,可以征求专家意见。正因为不专业,不能甘于外行,更不能外行充当内行,认真对待不专业这个问题。闹出了笑话,有失记者的面子,有失央视的威信,会削减宣传报道的正面能量,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央视报道兰事还将继续,这并非某一地区、某一公司、某一兰苑的需求,是整个兰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媒体的现职所在。媒体报道兰业的整体情况是好的,是应该肯定的,不足只是局部的个别的,是可以改正的。

这需要二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作为兰界和兰友,对媒体要宽厚以待,热忱欢迎对兰事的报道;接受采访的兰友要以兰业大局为生,要有谦虚自律之心,要负责任地进行介绍,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要意识到这是代表兰界在发音;对报道出现的差错和失误,议论和非议不能失之偏颇,要积极地善于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另一方面,媒体记者对兰事的采访,要下功夫做出高水准、高质量的报道。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报道,都要力求准确、及时、公正,让事实说话,信任但不轻信被采访者的言论。对报道的内容、主题、观点,可以征求兰协领导和兰界专家的意见,进行谨慎的辨别与审核。为了做到这一点,媒体记者平时要多学习兰花知识和历史,多了解兰界的情况,多跟踪兰业的发展,多与兰友交朋友。只有这样,媒体做出的报道才能抓到要害,才能具有专业水准。最后,还希望媒体在对兰事的宣传报道中,既要重视从产业从经济角度报道,又要重视从文化从欣赏角度报道,因为兰花毕竟是属于人文性极强的花卉。

评论央视的目的,是期望媒体对兰事的报道做得好些、更好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