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的六经辨证(之五)

 johnney908 2014-05-10
 三阳合病,小柴胡汤合用葛根汤使用经验体会:

    小柴胡汤合用葛根汤治疗高热,不论内儿科之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或皮科的病毒疹、药疹、丹毒、红皮病等,适证使用之机会尤多,临床屡用屡验,堪称经典合方,切不可等闲视之。

此合方对应三阳合病之病机。

    辨证主要抓住:发热恶寒、无汗,舌面有津不干,无烦躁,口苦,咽干,脉象多见弦或弦细。若烦躁而渴入阳明,加生石膏;咽痛,加桔梗。

    使用小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时,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必须在病人正发寒热时服药,若在两次发热间隙服用,效果不佳甚或无效。上例银屑病红皮病高热案即如此,作者处方完后曾作叮嘱,但主管医生未遵嘱给药,结果当晚仍发高热。次晚寒热再作时,立即处方用药,其热即退。可见,服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

    二是,对于已误用过寒凉药物,表邪郁闭甚深的病例,非大剂量麻黄解表难以得畅汗,但此时临床常难以把握麻、桂具体剂量。故作者常在一日内,予本方1剂到2剂,甚至3剂,方始得透汗,但过汗后也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曾治一例红皮病高热两周不退,前医已多次误用清开灵及犀角地黄汤等寒凉药物,病人仍高热、恶寒、无汗。作者下午值班时,予本方1剂(其中柴胡24g,麻黄12g),未见发汗,数小时后服第2剂,仍未见有汗,但病人自觉服此方舒服。至晚间11点多,作者断定仍是本方证,之所以不能见汗,乃之前寒凉药物误用太过,表邪郁闭甚深,需大剂透表方能得汗,遂予服第3剂(即于9小时内服用柴胡72g,麻黄36g),服后,终得畅汗,体温遂见松动,余安心睡去。次晨交接班时,见接班医师正为病人导尿。问其因,病人答曰:昨晚药后大汗出,甚为舒适。高热已退,现体温正常,然晨起感腹胀,尿闭不出。余心知此发汗太过伤及津液之故。《伤寒论》第58条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59条云:“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故遇此情形,不必使用利尿药,以免更伤津液。若尿闭胀急者,可用葱白炒热加麝香少许敷脐部,即得小便利;

    三是,应辨清楚有汗还是无汗。有汗与无汗,似乎很容易区别,然临床辨别清楚并非如此容易。常见病人高热,医生给予布洛芬等解热西药,病人得汗出,热退,然不久其热又升,此时若继用中药,该使用麻黄剂?还是用桂枝剂?因为麻黄剂治无汗、桂枝剂治有汗,此为《伤寒论》太阳表证之定式。且《伤寒论》第57条有云:“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即若予麻黄剂等药发汗解表以后,如果半日后再发热,脉浮数者,可以再发汗,但不能再用麻黄剂等峻猛发汗,而应该用桂枝剂类继之。所以很多临床医师因见前药已得汗出,而不敢再用麻黄剂发汗,因此而延误病情。这就涉及到临床上对有汗与无汗的正确理解。西药解热发汗药不同于中药麻黄剂发汗,服后虽汗出,热减或退,但只要再次发热当时有恶寒、无汗,即可用麻黄剂!而不论之前药之汗出与否。此甚关键!宜注意!如曾治一例8个月大婴儿,高热至40℃。急诊医生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布洛芬及两种中成药治疗。服布洛芬后,很快得畅汗热减,然不久热又上升,再服布洛芬,再汗出热减,然热又再升,一夜而如是者三。至次日上午11时,仍高热如故,体温39.8℃。电话求救于余。详问后,给予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石膏。患儿母见方中有麻黄10克,惊惧不敢检药,谓前已服西药布洛芬,每次都得汗出,现在还用麻黄发汗,会不会虚脱?余安慰曰:从现在症候看,仍是恶寒、无汗,但用无妨。11时许服药,下午2时热减至38℃,下午5时体温即恢复正常,患儿嬉笑如常,当晚及次日未再发热,病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