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妮·杨森 演奏 悲情 凄怨 布里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雨林修养馆 2014-05-10

 

    【视频】本杰明·布里顿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15号,(Benjamin Britten Concerto for violin in D major op.15)
    小提琴:珍妮·杨森(Janine Jansen)
    指挥:丹尼尔·哈丁(Daniel Harding)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布里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布里顿于1939年在加拿大二战爆发前那个时局紧张的夏天谱写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于二战爆发时完成。第二年3月28日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由西班牙小提琴演奏家安东尼奥·布罗萨担任独奏,约翰·巴比洛利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协奏下首次演奏,获得巨大成功。它的的首演彻底征服了挑剔的美国人,就连纽约时报的那些苛刻的评论家们都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

    这首作品是布里顿专门为其挚友西班牙小提琴家家安东尼奥·布罗萨设计的。而协奏曲独奏部分的初版也是由安东尼奥·布罗萨编定的。

    乐曲共3个乐章:
  I. 中庸的行板—激动地—回原速(Moderato con moto - Agitato - Tempo primo)
  II. 活泼的华彩乐段(Vivace - Cadenza)
  III.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
    乐曲将奏鸣曲式和帕萨卡格利亚舞曲适度地加入他个人的风格。表现了他对于传统曲式的掌握
度。这首协奏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过渡是以一道华丽艰难的小提琴独奏装饰奏衔接的,由于技巧太过艰难,连海菲兹都公开宣称此曲“无法演奏”。此曲另有一特点,就是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速度颠倒,第二乐章是诙谐曲,较快,第三乐章却是缓慢的行板,较慢,和传统协奏曲不同:
  1.这首协奏曲富有时代特点,是一首承上启下的作品。它既有十九世纪或以前在作曲技巧上
的严谨,也有新世代作品的感情多变和突破性的无调风格。一新一旧的两个极端在布里顿的协奏曲里得到极佳的平衡。他的过人特点贯彻于他的作品之中,也是他能在近代音乐史中占一席位的重要原因。
  2.以往小提琴协奏曲,包括四大协奏曲,第一乐章
冗长,第二乐章偏弱,第三乐章又太短等等;然而布里顿的协奏曲却一章比一章强,它有一个声先夺人的第一章,第二章有一个不落俗套的华彩乐段,第三章更包括了凄冷,欢愉,舞蹈和进行曲等等乐段,让人美不胜收;
  3.乐曲洋溢着丰富的现代情感,令我们更容易产生共鸣。第一乐章的感怀时势,第二
乐章的疯狂谐谑,第三乐章的悲喜交集等等,都注入了浓浓的二十世纪情感,并以高度艺术的手法使其在乐曲里得到了充分表现。音乐语言则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既有神似之处,也难怪两人会相互欣赏而成为好友!

    值得一提的是,珍妮·杨森(Janine Jansen)那充满真情的小提琴演奏,把作曲家的意志和精神凝聚在弓弦之上,演奏果断、坚决,运弓以及乐句的非凡惊人的力度和气势,全力突显音乐的内在本质和情感内涵,从她那沉湎其中的投入表情与近似癫狂的肢体语言,让人感受到旋律中的谐谑、疯狂与凄怨。悲情、凄怨的琴声,令人陶醉于曲作者感怀时势的意境中。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英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社会活动家,是英国二十世纪的代表作曲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