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网友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结论是很荒谬的,如果孔融一家人都是这个德行,那么最大的梨,最后会被谁吃掉那?其结果一定是:让最大的梨烂掉! 如果我们继续推导下去,那么第二大、第三大的梨,几乎也会面临同样的下场吧?那么最后就是,谁也别吃梨了。 我们经常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教育小孩要懂得谦让、有礼貌。比如孩子拿到一个苹果,大人会说:先让给奶奶吃。孩子让给奶奶,奶奶一定会说:乖,你自己吃吧。 这看起来是一幅子孝父慈的和谐局面,但实际上却是充满虚伪和做作之举。因为孩子会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让给奶奶,只是一个样子,她是不可能要的,东西还是我自己的。长此以往,孩子就学会了虚伪的谦让,但却追求实质性的占有!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奶奶真的吃掉孩子让出的苹果,结果会怎样?既然不是真心相让,干嘛要教育孩子虚伪相让那? 有人说这是礼貌!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前几天我的一个亲戚,带着学龄前的孩子,来我家做客。饭菜上桌以后,孩子逮着一个肉菜,毫无顾忌的大吃了起来,全不顾别人的样子。大人们在一旁看着,没有人说他,反而觉得孩子能吃是个好事。如果谁想制止他,也仅仅会说:要懂礼貌!但孩子已经知道,礼貌仅仅是个虚伪的客套,好吃的东西,大家都会让给他的,所以他就不会听从这样的劝导的,最后一般都会以不愉快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喜欢吃这个菜,我觉得你喜欢的没错,但请你想想,别人也都喜欢这个菜,大家都有权利要享受这个菜,我不需要你谦让,我只希望你在吃的时候,也要想到别人都想吃。 孩子听完,略有陈思后,就自觉的收敛起来。 其实,我反对孔融让梨的虚伪,但不代表我鼓励弱肉强食的争抢。我们应该灌输给孩子的,是一种尊重任何人平等权利的观点。也就是说,当你想满足自己愿望的时候,是没有错的,但你也要同时顾忌别人的欲望满足,大家都有同样的权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人和人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共赢! 你应该得到东西不要谦让,而是应该感激给你东西的人。这就是西方人说的感恩之心! 所以,我们于其用伪君子的孔融让梨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变成貌似有礼貌,实际很自私的人格,倒不如教孩子做平等对待大家,也真诚对待自己欲望的真实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