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及D二聚体与房颤的相关性

 去留无意CL 2014-05-10
王翠兰1 秦建军2(1抚顺市中心医院  辽宁抚顺  360004;2抚顺市传染病医院  辽宁抚顺  360004)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067-02
【摘要】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imer,D-D)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23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35)、持续性房颤组(n=42)和永久性房颤组(n=53),选取55例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NT-proBNP和D-D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清NT-proBNP、D-D、Hcy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cy及hsCRP水平较阵发性房颤组增高P<0.05);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sCRP及Hcy水平与持续性房颤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 NT-proBNP和D-D在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D-D、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在房颤的发生、发展及维持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Hcy)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imer,D-D)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慢性的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和慢性房颤常并存,两者都是增加死亡率,住院率,减少运动耐力、生活质量[6]。有研究显示,心房颤动的发生与患者的临床和由于失去了原有的心房收缩,心动过速,缺乏传导的同步性,以及长期预后差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相关。
        房颤的临床类型很多,分类方法有时混乱。国际新指南将其分成5类。①首发性房颤:首次证实发生的房颤,伴或不伴临床症状;②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天,可自行终止,③反复性房颤:房颤发作次数>2次;④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天但<1年,经药物及电转复能恢复窦律者;⑤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律的房颤(包括电转复失败)。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月和2012年5月31日连续入院患者,确定根据病史,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诊断123的患者。其中男性93例,女性30例,按照房颤的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阵发性房颤(发病时间小于7天),持续性房颤(发病时间小于6个月),永久性房颤(发病时间大于6个月),入选窦性心律55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
        表1  各组病例临床基线特点
        
        各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点见表一,四组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标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入选者均于第二天清晨空腹采集肘前静脉血,在抚顺市中心医院中心检验科生化实验室采用免疫法检测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及脑钠肽。D二聚体,使用原装试剂,按说明书操作。
        1.3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分析进行统计 (SPSS13.0软件)。所有变量的正态分布进行了测试,计量数据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大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被认为是统计学显著性。
        2  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明脑钠肽及D二聚体显高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阵发性房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血中脑钠肽,D二聚体高于阵发性房颤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房颤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明脑钠肽及D二聚体高于持续性房颤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结论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han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一般在80岁以上房颤的发生率达到10%左右,在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既往的研究表明新房重构引起的电生理的改变时房颤发生的基本。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提示炎症和氧化反应等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及发展。
        CRP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炎性标志物之一,其升高标志机体处于一种炎症状态,许多研究者从CRP着手研究炎症与AF的关系;Maixent等发现在大部分阵发性AF的患者中检测到抗心房肌的循环抗体,表明阵发性AF的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反应。AF患者hs-CRP升高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但可能反映了CRP参与AF时心房肌内的炎症反应。本研究显示了房颤患者中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差异有星级学意义,提示hs-CRP于房颤有相关性,促进房颤的发生。
        人BNP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Ip36.2,基因全长1922碱基对,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其mRNA由692碱基对组成,当心室肌细胞受到牵张或室壁张力增大时,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但心房肌细胞也少量分泌BNP。刺激心肌细胞合成和分泌BNP的主要因素是容量负荷增加引起的心室压力及室壁张力的增加[1]。心房颤动(AF)诱发心房BMPmRNA的过度表达,心房细胞的分泌颗粒中含有BNP,心房牵张和容量负荷作为刺激因子使BNP释放人血。Tsuchida等[2]认为阵发性房颤者BNP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时,而当恢复为窦性心律时BNP水平可降至先前水平。此外BNP与房颤是否持续有关,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血BNP水平都会增高。
        心房颤动除造成患者各种不适症状外,更重要的在于容易形成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后而导致血栓栓塞的严重并发症,所以早期发现房内血栓临床意义重大。房颤病人中血栓形成和栓塞与血栓形成前一些血液凝固因子异常密切相关,血栓前状态的异常指标科预示房颤病人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本文定量检测了AF患者血浆中D-D,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D-D显著升高。在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PAF)患者血浆中含量明显升高,提示AF发生数小时后即可能出现凝血与纤溶功能的紊乱,Sohara[5]等报道,AF发生12小时后即会出现体内血小板激活与血栓形成的加速过程,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提示,检测D-D作为评估房颤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指标之一。
        我们的研究仅仅患者的病史及心电图诊断房颤的发生,可与会低估房颤的发生率。因此,它还有待于更大的前瞻性研究房颤的发生率及与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D-dimer,D-D)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