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家流源

 土家刘郎 2014-05-10

   其实根据土家族最古老的传说,土家人的名字是没有姓的,像阿巴冲,西兰等,发展出来的后来四大姓多是应与汉文化交流的产物。因为出现了四大姓,而这四姓又是比较有权势,人口较多的,其他土家人因害怕无依靠,便纷纷归入这四姓中,慢慢的后来的大部分土家人开始有姓。而到土家地区的官员也多半会取一个土家名放在姓之后。

 

 

    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读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咸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及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呼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之。”武落钟离山,“一名难留山,距县西北七八十里”,位于长阳县西北的都镇湾东侧,西北临清江,东南临南汉溪,三面环水,山上五峰并立。“夷水”,即清江。“盐阳”大概是在今长阳以西,恩施以东的清江河谷地段。廪君的传说表明,很久以前曾有巴人的几个氏族部落在清江中游生活和迁徙,他们通过掷剑和赛土船的方式,推举廪君为五姓部落联盟的首领,其后,廪君带领他们延清江进入今恩施州境内,战胜盐水女神部落后,称君夷城(恩施)。廪君立城后,其后裔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川东(今重庆市境内),建立巴国,一部分继续留居在清江流域,并陆续向西部和南部流动,其中一部分进入了湘西。秦灭巴后,定居于鄂西南的巴人,便一直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并融合了这一地区的其他民族成员,成为今天恩施州境内土家族的主体先民。

 

    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区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文化的诞生地之一,由于大山的阻隔和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生态,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加之在羁縻州治和土司制下,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在宋代就有“诏禁沿边奸人勿越夷溪洞,诱致蛮僚侵内陆,违者论如律其不能防闲致逸者,亦罪之”的规定。在土司制度时,也有“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规定,民族间交往甚少。政治、经济上的人文分离和文化歧视。土家族地区始终被排除在主流社会群体之外,从而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民族语言、风度习惯及民族心理素质得以长期保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但由于土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直接交界,相邻的文化区容易发生文化交流,汉文化对土家族地区的文化影响较大。同时这里作为一条重要的通道,加之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后来便成为人口流动的必经之地和避难的理想去处,在明清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中,在此便滞留了大量的汉人。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规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强,外地汉族人口大量迁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党迁都重庆,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导致了一次人口大流动,汉文化的影响全面而深入。总之,土家族文化与汉文化接触较早、交流频繁,但其多山的地理环境又消弱了汉文化传播的强度,所以土家族又能保持其部分民族特色。同时,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同中原发生联系时都经过土家族地区,土家族也有较多机会同西南各族发生联系,有利于土家文化与西南诸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因此,这里成为中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融会之地。各种文化的交汇点,被称为边缘文化。

 

   土司制度是一种自治性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政府对暂时难以实施直接统治的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方式,其本质与中央王朝统一的政治体制是不相容的。

   

   清初,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沿袭明制,仍然采用土司制度,但是对土司势力作了种种更为有效的限制,主要措施有:(1)划定边界。(2)限制土官权力。(3)严格查验土官幕僚。(4)不准土司土民擅自离境。(5)分袭法。(6)省并或缩小土司管辖的地方。自元、明至清初对土司进行的诸多限制、削弱、向化引导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动摇了土司制度存在的根基,为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土司制度发展至清代,种种弊端愈演愈烈。土司对境内土民任意鱼肉、暴虐淫纵;私占横征,肆意苛索;扩充武力,专事劫杀;土司内部征战不已,抗命朝廷。严重扰乱了地方,危害了国家的统一,土司制度已日益落后和腐朽。清朝建立以后,经历了康熙年间的繁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由镇抚安定转为开发,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相对独立、带有割据性质的土司政权,不再符合朝廷的要求,成为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障碍。经过清初近百年经营,国力强盛,政府已有足够力量废除土司制度,把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中。而民族地区地主经济的逐步发展,也是土司制度赖以建立的农奴制和封建领主制逐渐崩溃。因此,随着改土归流所需条件、时机等内外因素的发展成熟,清朝开始实施改土归流。清代的改土归流,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以雍正朝为盛。全国大规模改土归流大抵至雍正四年(1726年)始,至雍正九年(1731年)基本完成。而土家土司的大规模改流则始至雍正五年(1727年),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基本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