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谷县部分村名来历新探

 墨缘663 2014-05-11

    (摘自山西黄河新闻网)

   据考证:太谷县是尧契分迁前,商之始祖契的活动区域。白燕遗址作为从龙山文化到商代各阶段都有的遗址和太谷县极富历史文化特色的地理环境,包括白燕、白城、白村、白大石、白鸡岭、大白、小白等“白”字打头或带“白”字的地名群,以及南桑梓、北桑梓、东咸阳、西咸阳、象谷、阳邑、辛村、四卦辛庄、惠安辛庄、天池、聚箕场和全国绝无仅有的南田受、北田受等村落和地名孑遗受到了当代考古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被认为是殷商族早期活动的证据并冠以“太谷文化丛”之称。特别是在商代晚期,被当代学术界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子”和“儒学先驱”的当朝太师箕子分封于今白燕、王村一带的太谷箕城,愈加凸显了太谷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箕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传世的第一位思想家,是中国文化发展第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洪范》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奠基之作,书中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王道学说都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箕子还留下了古老的诗歌《麦秀歌》及《箕子操》。箕子是中国上古时代在文化领域取得令人瞩目业绩的第一人,又是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的开创者,受到后世文化界和国外的一致推崇。孔子将箕子与同时代的比干、微子尊崇为殷商“三仁”,唐代柳宗元撰写《箕子碑》给予箕子至高的评价。有鉴于此,为充分展示我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笔者现将以前历代《太谷县志》没有记载或记载不够的部分村名来历通过调查采访和资料考证,经过精心的整理和补充公开发表,希望社会各界和各村提出意见并积极提供村名来历线索,以便在正在编纂的新一轮《太谷县志》中准确记载使用。

  咸 阳 《元和郡县志》载:太谷县西南有咸阳城。秦伐赵,以咸阳兵戍次,故名。后因地形方位之别,又分为东、南、西、中4个咸阳。一说认为“咸阳”与太谷县南山的两处被称为“天池”(或“咸池”)的地名有关。《易·咸》曰:“山上有泽,咸”。《淮南子·天文训》曰:“日出于暘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明晨”。  桑 梓 殷商族尊桑。《诗·小雅·弁》曰:“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桑与梓是古代先民家宅旁常栽的树种。西周以前,“桑梓”已成为“家乡”或“故土”的代指。“桑梓”村名乃殷商始祖在此活动而得名。一说认为古时该地树木繁茂,一片葱绿,故曰桑梓。

  阳 邑 春秋时,太谷县属晋国领地,称为“阳”。“阳”与“暘、汤、商”通。《礼记·祭义》曰:“殷人祭其阳”,《淮南子·天文训》曰:“日出于暘谷”,《诗·商颂》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阳”地名来历与先商有关。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食邑,称“阳邑”。

  杏 林 相传在很久以前,该地有一名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不求回报。于是,得到救治的人们便在该医所居的周围种上一棵杏树,以表达感激之情。后来,该地杏树成林,故名杏林。

  白 燕、王 村 白燕与王村原本为一个村。其原址为殷商后期箕国都城箕城所在地,箕城曾是商纣王的族叔、当朝太师箕子(名胥余)的分封地。“白燕”村名来历与“殷人尚白”族俗及“玄鸟生商”图腾崇拜有关。今“白燕遗址”保护范围内有“聚箕场”古老地名以及“宝峰禅寺”、千年枣林等遗存。王村因当时为箕城贵族聚居地而得名,明代以前便从白燕村分出。白燕曾名为“白念”,白念乃“白燕”之误。一说认为白燕村原名“白念村”,后因村中建起一座影壁牌楼,相传有人发现壁上落着一对白色小燕,以为吉祥之兆,遂更名白燕。

  马 陵 关 因地处马陵关口而得名。“马陵积雪”为太谷县古十景之一。相传,公元前341年,齐国军师孙膑攻魏救韩,大败魏军于此,杀庞涓。今马陵关遗存有顺治年间太谷知县郝应第所提“马陵积雪”门额刻石以及道光5年石碑一通,该碑镌刻郝应第“马陵何积雪,荫想庞将军。恨减三军灶,灵山起暮云。”诗一首。此外,马陵关处有一千年古槐树,相传当年孙膑曾刻写“庞涓死于此”于该树上。马陵关村附近山上有庞涓墓。

  水 磨 坡 地处乌马河上游河畔,因有水磨五盘,村落又在向阳坡上,故取名水磨坡。今尚存水磨遗迹。

  象 谷 在远古或夏商之际,此地水丰林茂,大象经常出没,乃寻常之物。“象谷”村名当来自“商人服象”的族俗,沿用至今。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六月,并州静林寺僧人在此一山坡采药,从地下挖出一批古玉,其中有玉璧五枚、玉圭十枚,当时就献给了北魏皇宫。古人祭祀山川之神有在山前瘗玉的习俗,这些玉为上古祭祀所瘗之玉。一说原名下谷,相传春秋时有大王驻此。清道光年间,根据村南有象峪河,改名象谷。

  南田受、北田受 村名来历十分古老。殷商甲骨卜辞中有“受年”、“田受”、“受禾”或“受有年”、“田受禾”等词语,意思是祈求有一个好的收成。

  格子头 格子头村原名野马村。明朝以前,象谷、野马村、阎村三村中间的南岗上有一座孟母庙,乡人四时祭祀。明朝嘉靖年间,孟子被封为“亚圣”,人们对孟子以及孟母的祭祀更加隆重。因孟母庙庙院狭窄,前来祭祀的三村村民常因供奉祭祀先后争执不下。后来三村协商,将此庙一分为三,各修庙宇祭祀孟母。分庙之时,三村各自派人“请神”,野马村只争得孟子的头像。盖起孟母庙后,村名便改为“割子头”,意为割了孟子的头。后来,村民感觉不妥,又改名为“格子头”。

  西仉村、东仉村 据原创于明嘉靖间,清雍正间正式刊行的《三迁志》记载:“孟母故宅,在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本志云,母,并人,其地有三徙乡”。三徙乡原在榆次县南,金大定年间划归太谷县管辖,西仉村、东仉村当时便属三徙乡,乃孟母故居。据《孟子世族谱》记载,孟母姓仉。西仉村、东仉村为纪念孟母而得名。

  新 村 原名辛村。“辛”字本义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象征王权的斧钺。“辛村”一名来历可追溯至上古五帝之一的高辛氏时代,包括惠安辛庄、四卦辛庄等村名中的“辛”俱源于此。后来,由于辛村人口的增多和村容的扩大,在清末民初更名为“新村”。

  石亩村 石亩村原名“十母村”。相传女娲诞生在该村的开花山并曾建有纪念女娲的“十母寺”,故村名被称为“十母村”。后改为“石母村”,意即有“石”就不会被洪水冲刷。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因该村姓氏以侯姓和牛姓为主,村长牛玉林又改为“石亩村”,意为牛有地亩就有草吃。

  范 村 原名康乐庄(当初以康姓居多),明万历年间改称“范村”。明洪武二年,范春善从洪洞大槐树移民康乐庄,至第八代范朝引从事贩棉生意发迹,成为范村大户。当时,范村姓范的不止范朝引一族,尚有其他二支同姓不同族的范姓家族,民间称范村“三范九刘王八家”,刘姓和王姓家族和人数要远远超过范姓。范朝引在经商致富后,扶贫济困,热心于公益慈善,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故村民将康乐庄改名范村。

  蚍蜉村 相传,当初人们在修建真圣寺时,将真圣寺的位置选在了易遭受水灾的山谷旁。当把建筑材料准备好,计划开工的前一天晚上,有人发现一群群蚍蜉(长翅膀的蚂蚁)连夜将建筑材料搬运至现今的位置,于是人们便在蚍蜉选定的位置修建了真圣寺。后来,人们便把真圣寺所在的小村庄叫做“蚍蜉村”,以感念蚍蜉的功德。一说认为该村很小,又多见蚍蜉,故名。

  厚产村 相传,该村原名凤凰村。很久以前,由于连续几年的大旱,这个村的人们贫病交加,痛苦不堪。这时,有一个姓胡的老人来到厚产村,为村民治病,教村民们养羊打猎、适时耕种、寻找水源,使村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人们尊称老人“胡爷”。后来,在老人去世后,村民盖起了胡爷庙,每逢大旱,十里八村的人们便来到胡爷庙祈雨,十分灵验。于是,人们更加认为老人乃天上的神仙下凡。同时,为感谢胡爷为他们留下的丰厚产业,将村名改称“厚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