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窗落地人半倚 眼半朦胧日半斜
苏州深宅老屋多,厅堂前那一排落地长窗,总在眼前挥之不去。在"长窗落地人半倚,眼半朦胧日半斜"的感觉中,仿佛在触摸明清苏州的古老印记,依稀能看见古代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
据考证,落地长窗起源于南宋初年。以五代画家巨然的《秋山图》、《囊琴怀鹤图》和北宋画家郭熙的《峨眉雪霁图》中的落地长窗为例,探讨了这一小木作装修做法的演变历程。当时,被称为"格子门",因为宋时的长窗从上自下,全为方木格子。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将这种格子门,称为"落地长窗"。因其透光性较好并可拆卸,所以发展并完善成为苏式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门,多用于宅院的花厅及轩、榭等庭园建筑中。 苏州庭园中,长窗是最实用的窗,落地安装在上槛与下槛之间,依据开间大小有着四扇、六扇、八扇之分。那落地长窗,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门的作用,开之能出入、通风;闭之可采光、保温。长窗内外的开向还有讲究,建筑无外廊者多向外开,建筑外有廊者多向内开,以免行者不便。落地长窗粗看都差不多,两米多高,木格雕花。细看却大有区别,不但上部窗格花纹不一样,有"海棠十字"、"菱花"、"如意"、"冰裂"等多种形状;下部裙板也各不相同,除素面朝天,更多是精雕细刻的各式花板,有花草、山水、人物、动物、诗词等。 如今,平江路一带的老宅前,长窗、花格、光影,已成为许多摄影家追寻的素材。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长窗裙板呈现出斑驳景象,岁月在上面刻出了阴郁的皱纹,不仅让落地长窗有了沧桑静寂之感,就连穿过窗格的光线,也被分割得有了凝重的感觉。 ■天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