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采前心理分析 2
2014-05-11 | 阅:  转:  |  分享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日星期二09:51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理才能打开心扉。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接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一)在采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合作者,一类是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也是不相同的。合作者往往有如下心理:(1)需要:有些采访对象乐意接受记者采访,这是因为采访活动符合他们的需要,意识到记者的采访是在支持他们的工作,或者报道本身有利于他们工作的展开。如有的单位或个人有大型活动时,总是邀请各大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为他们报道新闻。在这种需要心理中,有个别人或单位想利用记者的采访报道为他们自己或单位扬名。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要防止谈话中有水分。有些数字要核实,以免报道失实。(2)信任:只有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记者的采访活动才能深入进行。信任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对新闻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本人的信任。对记者的信任来自过去交往中的友谊,或者记者的外表、风度、学识修养。记者的谈吐和提问的技巧也可以影响采访对象的信任感。(3)善谈:由于采访对象的性格、气质、职业不同,在接受采访时心理状态也不同,有的采访对象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因职业的锻炼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不紧张不胆怯,往往能很好地配合采访,使采访谈话处于良好状态。这类人如教师、演员,经常讲话的干部、领导等。(4)情绪: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一个人当他情绪好时,找他办事就比较爽快,而且也容易办成。情绪不好时,就容易碰钉子。采访对象的情绪,往往会影响到采访谈话的心理。轻松、稳定、愉快的情绪,有利于采访谈话的进行。因此,记者要选择采访对象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时去采访,这样双方可以在良好的情绪气氛中打开话匣子,使采访获得成功。不合作的采访对象往往有如下心理:(1)谦虚:有的采访对象,特别是一些先进人物,尽管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但出于谦虚的品德,往往不愿意宣传自己,不积极向记者提供生动的材料。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只有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先打外围战,先采访他周围的人或熟悉他的人。(2)紧张:大部分人初次面对摄像机镜头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有的采访对象不善言谈,不善社交活动,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采访的问题没有思想准备(随机采访)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越是紧张,越谈不成。对于这类采访对象要设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先从轻松的话题谈起,待采访对象消除紧张情绪后,再谈正题。或者提出问题后,让对方有思考的余地,然后再开机录像。(3)反感:有些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采访有反感的心理情绪。产生反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以前吃过新闻报道的亏,所以见到记者采访就反感;二是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以前有过虚假的报道而导致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三是单位风气不正,怕接受采访后,遭到孤立和打击,而不愿出头露面;四是明知自己做错了事,害怕被新闻单位曝光,见到记者就回避;五是对新闻机构有成见,甚至把防新闻单位与防火、防盗相提并论。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对采访活动的反感心理。(二)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有如下一些因素:????一是社会群体心理影响。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一个阶层、一个环境之内,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生活条件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是群体心理对个人的影响所致。(1)官员、干部:这类人比较难采访,虽然他们都很善谈,善于分析、归纳问题,但他们往往是照本宣科,官话、套话多,很难说出实质性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面对镜头时,顾虑较多,压力较大。(2)农民:和农民打交道比较容易。他们大多朴素、直爽,没有太多的顾虑,容易实话实说,但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有时讲话没有条理,有的不善言谈,面对镜头发怵、紧张,有的方言较重,交流困难。记者提问时最好用地方话、口语化,避免交流困难。(3)专家、学者:这类人学有专长,而且平时都很忙,惜时如金,热爱自己的专业。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对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一无所知,对他们的成果、著作缺乏常识,对方就会感到不被重视、不被尊重,和你谈话是浪费时间。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有愿同知音者谈话的心理。因此,我们在采访这类人以前,要做好认真的准备,通过外围采访,了解采访对象的著作、成就等,做一个合格的对话者。这是成功采访专家、学者的关键。二是个性特征的影响。个性特征决定着人的行为。性格外向、开朗,善于交际和言谈。性格内向、沉静,不善交际和言谈。不同个性的采访对象对待采访的态度是不同的。心理素质好、自信心强的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痛快,直言不讳,积极主动。心理素质差的采访对象回答问题则往往缺乏果断力。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方法。三是记者能力的影响。在采访的初级阶段,刚与采访对象接触时,记者的仪表因素所产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记者要设法在仪表方面给采访对象造成一种吸引力,以激发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电视记者还要善于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可用语言、神态等因素使对方放松,在平静的心态下接受采访。如有的采访对象一看到摄像机前面的红灯一亮就紧张,记者可关掉红灯,在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开机拍摄,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总之,在采访实践中,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规律,对采访活动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在采访活动中不断观察、分析、总结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针对不同的心理,运用不同的技巧,以接近采访对象,打开采访局面,是采访成功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上述事件表现出来的冲突比较激烈,暴力色彩比较明显。但事实上,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则是以非暴力形式表现出来。有过新闻采访经验的人对“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并不陌生。可以说,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得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那么新闻采访活动的屡屡遭拒的成因何在呢?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只一般配合,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呢?一、受生活条件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一)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人,必定受到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改造。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教育文化素养,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等都会使采访对象对社会问题、社会责任、社会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在接受采访时自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就转化为了他们对记者的态度,对新闻工具的态度,对采访报道的态度。???复旦大学新闻系曾经有人对1000多名采访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政治系统、党政班干部基本表示愿意配合采访,他们多从政治上着眼,用社会的眼光看问题、注重新闻的社会效果;卫生、教育系统人士社会责任心较强,大多也愿意接受采访;文化、体育人士有一半是配合的,他们希望新闻能反映他们的愿望和想法;搞经济工作的人务实,他们配合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社会矛盾和企业面临的困难,以求得多方面的支持和谅解;而居民接受记者采访多是希望帮助解决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求公道,但多又不愿提到自己的名字……可见,采访对象的处世观点使他们对事物持某一倾向态度。使他们在面对访问时直爽、畅快或犹豫、回避,形成一定生活条件制约下的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二)个性心理特征是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心理反应的基础。???现代心理学将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采访对象在被采访时其个性心理特征参与了采访心理活动,使他们的被采访反应以其个人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1、气质、性格差异决定了采访对象可接近的难易程度与谈话的倾向性。??(1)性格外向,气质属多血质和胆汁质的采访对象一般容易接近,在访问中他们热情、大方,有问必答,毫不拘束,乐意满足记者的要求;而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质和抑郁质的采访对象在访问中则表现为情绪紧张、态度拘谨,说话吞吞吐吐,有时甚至面红耳赤,回答问题也常常缺乏条理,或者语无伦次。??(2)独立性强的采访对象回答问题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论记者有什么希望,甚至于暗示;独立性弱的采访对象在被采访时容易受暗示,自觉不自觉地会迎合记者、服从记者。自信心强的采访对象话语肯定,回答问题显得很有把握;自信心弱的人语气不坚定,态度模棱两可。???2、采访对象的不同能力在其配合记者采访时会显示出不同的水平。???理解能力强、反应快的采访对象很快就能理解记者的意图,并恰到好处地回答问题;观察能力强的采访对象能绘声绘色,甚至详细地描述细节,而观察能力弱的采访对象只能回答一个“大概”、“可能”,准确性很差;有的采访对象表达能力很强,有的仅能大致表述自己的想法,有的则“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采访对象的能力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接受采访时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面对采访时采访对象的态度各异。???所以,采访前对采访对象的个性、气质、能力、经历的深入了解与掌握,是采访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二、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之间利害关系的制约???在新闻实践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个记者以同样的态度去采访,有时会受到热情接待,有时却要吃“闭门羹”,甚至在采访同一个对象时也能发现对方谈及某些问题是毫无顾忌、畅所欲言的,而在另一些问题上却躲闪回避,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一)有利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于采访对象有利的事实可以给采访对象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或是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这类事实的采访,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宣扬和解脱的行动。还有被误解的人,当记者去采访为其辩解的事实;受压抑的人,记者的采访是为其说话,呼吁、言论等等,都会受到接待。——解除精神压力。因此,在有利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通常是积极配合的。其心理特征如下:???1、功利主义态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采访对象对采访所持态度的最终出发点是为“自我”。于自我有利则采访积极性高,热情地提供事实,反之,则排斥或拒绝。???2、采访对象的积极性常常使之变为主动的事实提供者。???在于自我有利的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往往很激动、很兴奋。记者只要一提出问题,他们便会滔滔不绝地讲下去,甚至能话不厌其多,事不厌其烦。他们的积极性通常不会受到记者的采访技术、举止行为等影响。许多时候,他们还会反客为主,找上门去向记者提供情况。???3、在这种情况下,夸大事实或歪曲事实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这种采访是宣扬采访对象自己或解脱他们的行动,所以他们为了说服、打动记者,不免会在叙述中添油加醋,在介绍情况时揽功委过,使记者采访到的事实带有“水分”。???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功利主义态度在他的态度中是占有相当大比重的。记者在采访时必须重视对材料的调查与核实。???(二)不利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1、保护自己是不利事实被采访时的主导心理。???凡是采访对象意识到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不论它是什么类型,也不管是谁来采访,采访对象都会回避事实,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千方百计避免自己受到损害。???2、带有消极的甚至抗拒的态度。???新闻采访屡遭拒绝的情况并不是在所有的采访活动中普遍发生的,更多的则是发生在对非法行为的采访过程之中。拒绝采访甚至采用暴力等非法手段与采访活动进行对抗就成了一些违法行为者不约而同的选择。??(三)中性事实被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与事实之间的利害关系不大,不存在赏罚、利益,也就不存在回避、保护或对抗的问题。这时,采访对象无正向(积极配合)或负向(软拒硬抗)的心理定势。采访的成败则与记者水平成正比了。记者的言行举止、礼貌风度、谈话技巧、知识水平或方法成了采访对象是否接受采访的关键。???此外,在中性事实的采访中,采访对象一般能以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来介绍事实。但是在大量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记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很准确、及时地得到有价值的事实材料,这与采访对象个人是否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有关。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记者所要面对的采访对象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存在着各种差异。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而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来对采访对象产生“感应”,从而达到影响、改变其行为的目的。因此,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控制”,主要是心理控制。???一、“控制”要有针对性????采访对象对访问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是由其个性心理特征以及采访事实与其的利害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记者可以通过对象的不同态度,分析、掌握其心理,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控制”其态度的目的。???(一)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这类采访对象一般性格外向,气质属多血质和胆汁质居多,理解表达能力又强,加上采访的目标指向又和其利害关系相一致,所以在访问中他们热情、大方,有问必答,毫不拘束,乐意满足记者的要求。????1、记者应以“热”对“热”,注意倾听,尽量使对方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以便让其谈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2、记者也要注意冷静分析,充分估计到同样“热情”的态度后面,可能有着不同的心理动机。同时,也要注意采访中不要过早、过多地亮出自己的全部意图,要善于从多方面提出疑问。对于那些喜欢瞎吹胡编的人,一旦认准,也可以诚恳指出,婉转批评,提醒他要如实地介绍情况。???(二)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这类采访对象性格内向,气质多属抑郁型,且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差。在采访中表现为情绪紧张、态度拘谨,说话吞吞吐吐,回答问题也常常缺乏条理,或者语无伦次。???1、记者要十分注意在言谈举止上尊重对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努力创造自然、轻松、亲切的谈话氛围,以消除其接受采访时的紧张感。心理上的认可,情感上的趋同,是谈话得以继续的前提。???2、记者一定要有耐心,切不可耍态度、发脾气;同时要十分注意谈话的技巧,提问要具体,并以轻言细语帮助对方思考、回忆和表达。??(三)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这类采访对象有的是由于个性心理上的原因(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型或抑郁型),不习惯被记者采访;有的则是思想认识上存在种种顾虑(事实与自己的利害关系),或有错误行为而拒绝记者的采访。???拒绝采访者的通常反映在他们在采访现场中的压抑心情上;其次,反映在与记者对立的态度上;再次,则体现为抗拒性的行为。记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以改变其面对采访时的态度。????1、从提供信息调整拒绝采访对象的认知入手改变其态度。拒绝采访的对象在认知上一般有如下四种情况:????其一,对记者的采访动机不了解,不知道记者的到来对自己是福是祸,怕惹麻烦,本能地逃避记者,拒绝采访。????其二,对采访的事件有错误认识。比如,他干的是一件好事,但他却担心别人有看法,怕说出去会带来不良后果,因而也拒绝采访。????其三,对自己与被采访事实的关系产生误解。一种情况是这件事本来与他没什么关系,但听到别人的议论、猜测,怕自己沾上边,受牵连,因而敌视记者;另一种情况是在某种气氛和议论下,看重了自己的问题与责任,因而拒绝采访。???其四,出于对报社、记者的偏见或成见而拒绝采访。???这四种情况并不是采访对象真正受到了采访的威胁,也并不是真与记者的采访行动有实际的、不可调解的矛盾。它们只是一种误解与误会造成的矛盾,是可以解释清楚的问题。因此,这些采访对象是在所有拒绝采访的对象中最好作说服工作的一种。一般来说只要说明事实的真相,让他们了解采访的目的。记者的意图,只要方法得当,多数误解、误会是可以消除的。???2、从拒绝采访对象的情感矛盾入手改变其态度。???拒绝采访的人往往有情感上的矛盾。他们常常明知采访事实对自己不利,但是社会舆论、社会道德、自己良心的谴责、个人的责任等在内心形成的自我压力又使他们常常处于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不少人在这种压力“逼迫”下常常又不得不讲实话。记者如果了解到他们的矛盾心理,通过巧妙的说服把有利于采访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之思想斗争一番,这类拒绝采访的对象还是有可能接受采访的。在这种说服中要注意:???(1)要由远而近。好的说服方法往往不是先谈具体问题,而是先谈远的人或事,比较隐晦地用一些例子和榜样开导采访对象,使其思想上有个缓冲的余地。然后再巧妙地转到眼前的问题上。???(2)用权威人士的评价、用对方所喜欢的人的态度来说服,效果显著。???(3)要机警地隐藏说服的动机,尽可能以为对方着想的方式去劝说。????3、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拒绝采访的态度。???有错误的拒绝采访的对象在社会舆论面前有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是记者利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其态度的内部心理条件。恰当、正确地利用这种威慑力来进行采访,是会收到一定效果的。???记者在对有错误而又拒绝采访的对象进行采访时可以应用下列四种方法:???(1)代表读者、听众发问,使其有对抗社会舆论的心理压力。???(2)代表内行、权威与上级责问,使其有一定的恐惧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恐惧唤醒”的说服。???(3)利用其对立面的观点提问,让拒绝采访的对象处于被动辩解的地位。???(4)利用其自相矛盾处反问,突破其心理防线,从而促使他们谈出事实来。二、善于运用心理“控制”手段???(一)示范???新闻采访中的示范,指记者将对人或事的态度、行为要求,用自身的态度、行为表现出来,以影响采访对象做出同样的反应。诚恳、适度地表露自我是最有利于采访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示范行为,是控制采访对象行为的一种最自然、最有力的手段。???(二)强化???新闻访问中的强化,指记者借助社会赞同或社会反对,来增强或者抑制、消除采访对象某种行为倾向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而言,社会赞同或社会反对主要就是来源于记者的,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表现出来的正反馈和负反馈。???(三)说服????新闻采访中的说服,就是记者用建议、劝告等形式以语言文字改变采访对象的态度,从而改变其某种行为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四)情绪激励???新闻采访中的情绪激励,是指记者通过对采访对象情绪的刺激,使之达到某种心境,从而诱发其某种行为的一种心理控制手段。???1、情绪激励在采访活动中的运用技巧有:或美言悦人,或冷语相激,或鼓励激情,或令其自怜,或突入质问,或引而不发等等。???2、情绪激励的运用,必须注意因人、因事、因地制宜。采访对象的意志、能力、情感色彩,尤其是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激励作用的反应。???当然,在采访实践中,记者应该注意将上述四种心理控制手段相互结合使用,使之相得益彰。三、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应贯穿于采访的全过程。???在采访活动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不能“偶尔为之”,而应该贯穿始终,在采访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注意进行“控制”。???总之,在采访活动中要掌握并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这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记者要充分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在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和控制能力,使一次次采访获得成功。



献花(0)
+1
(本文系大才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