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仁五钱宣肺化湿,用于湿气特重的病症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4-05-11

杏仁五钱宣肺化湿,用于湿气特重的病症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用量。治疗各种病症如何把握用量?

笔者观察,在吴鞠通先生《温病条辨》用杏仁的用量也有区别。其中用杏仁五钱的方子有三首,分别是三仁汤、宣痹汤、杏仁石膏汤。这三首方子用杏仁五钱的作用是宣肺化湿,用于湿气很重的病证。例如三仁汤湿气弥漫、宣痹汤骨节疼烦、杏仁石膏汤中痞恶心。

分析《温病条辨》中杏仁等药物用量的意义在于可以将参考用量直接应用。因为在清朝,其剂量的应用应当和如今差不多。毕竟清朝和我们现今相隔不远,我们甚至按照上面的用量直接应用到如今实际的病症中。1钱就是3g,5钱就是15g。

以下是三首方子的原文

《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 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 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者欲求全豹,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大抵不 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此条以舌灰目 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 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 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醋炒,三钱)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七二、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杏仁石膏汤主之。

前条两解表里,此条统治三焦,有一纵一横之义。杏仁、石膏开上焦,姜、半开中焦,枳实则由中驱下矣,山栀通行三焦,黄柏直清下焦。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入,且为气化之先,虽统宣三焦之方,而汤则名杏仁石膏也。

杏仁石膏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五钱)石膏(八钱)半夏(五钱)山栀(三钱)黄柏(三钱)枳实汁(每次三茶匙,冲)姜汁(每次三茶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