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不能太疲劳

 朱延宝 2014-05-11

运动不能太疲劳

孩子健身过犹不及

我们提倡的健身不是盲目的健身,更不是脱离实际的健身,而是科学健身,因为我们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身体各个系统以及各个器官功能尚不完善,尤其是正在长个子的孩子。如果没有科学的健身方法,没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运动量的话,原本美好的期望便会化为泡影,我们最终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知道孩子运动有健身价值,但并不是多多益善。

在锻炼时,运动量要适度,否则就会影响成长发育。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即使是在能量营养摄人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大部分营养物质也都被身体所吸收,再由于孩子年龄的特点而生性好动,就更增加了营养消耗。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进行大强度的体育锻炼,便会使整个机体处于一种能量缺失的状态,从而加大身体消耗,透支孩子的健康。同时大强度的运动、过度的疲劳还会影响他们学习以及其他活动的开展。不容置疑,学习文化知识是学生首要的任务,而我们希望孩子健身,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体育运动为他们带来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能够使孩子们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所以,科学健身要求适宜的运动量,而适宜的运动量是由孩子的年龄特征、运动项目、孩子的身体状况,包括季节天气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什么是疲劳?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那么怎样的运动才能适量呢,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疲劳,以及与科学健身所密切结合的运动性疲劳。学习负担过重,我们会感到疲劳;参加活动过多,我们会感到疲劳;家务活繁重,我们也会感到疲劳。总的来说,疲劳可以大致分为身体疲劳与精神疲劳,而身体疲劳从引起疲劳的原因来讲,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劳动性疲劳与运动性疲劳。以上的几种疲劳基本上属于劳动性疲劳。对运动员来说,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运动性疲劳。  

尽管疲劳会带来诸多的不良感受,比如肌肉酸痛、头晕、身体乏力等等。但需要正视疲劳,其实疲劳是机体自我保护的正常生理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疲劳感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息与调整便会消失。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者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一般来说,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如果调整得当的话,还能起到我们所熟知的“超量恢复”作用,能改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因此,疲劳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整和恢复,它便会很快离我们而去。

如何帮助孩子控制运动量不疲劳呢?

运动量的大小是由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度所决定的。

运动强度决定了运动的效果

强度的控制一般是通过测定脉搏的方法来检测的。最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是根据年龄判断,适宜的脉搏数=170-年龄(岁)。如果假定你的孩子今年18岁的话,那么它运动过程中的平均脉搏数应为170-18=152次。在运动刚开始时会低些,以后逐渐增加。

运动时间

孩子一次运动的时间可从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一次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共同决定了每次运动的运动量。如果运动强度较大,则持续时间可以较短;强度小,则持续时间较长。

运动频度

 一般认为,每周运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但最好是根据每次运动量的大小而定。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大,间歇时间要稍长些,但间歇时间超过3-4天,则运动锻炼的效果就会慢慢消失,难以累积运动效果,因此,运动贵在坚持。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小,且身体条件较好,每次运动后不感觉疲劳,即可坚持每天运动1次。

]? o???i?:'宋体'; " >条件允许的话,带孩子到正规的健身运动场所参加运动,在这样的场所运动会让你十分放心的。

体育场或运动区域是公共场所,孩子抵抗力弱,容易发生接触感染、空气感染。因此,活动结束回家后,要及时让孩子清洗、休息。

当然,单纯依靠家长的监督还不够,家长应尽快让孩子自己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办法,有利于孩子主动和及时地避开危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