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对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天。这天,“全国重症医学高端论坛暨201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基层培训项目(郑州站)”在该院隆重启幕。
当日,“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也正式在该院挂牌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230余名重症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一起进行会诊、查房的病例讨论。
这得益于该院强大的重症医学技术实力支撑。近年来,该院持续强化急危重症患者管理,打造重症医学体系,率先在省内设立重症监护病房(ICU)、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8个重症监护病房。
在高端论坛上,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连鸿凯曾激情表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砥砺前行,立志打造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重症医学中心。”
造福患者 “重症医学体系”初步建立
说起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抢救技术,来自鹤壁淇县80岁的患者黄大爷赞叹不已。2013年7月2日,因一次意外,老人从高空坠落,导致头皮撕脱,大量失血,胸部多发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血气胸,双下肢开放性骨折,生命垂危,当地医院无法救治。经人介绍,老人迅速被家人从当地转诊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几个小时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老人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还有车祸导致下腔静脉破裂大出血的5岁晓艳;从洛阳来郑看望女儿,却突发心梗的孙先生……他们都曾徘徊在生死线边缘,但都被这里的重症专家从鬼门关里“拽”了回来。
从死神手中成功夺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无疑都和该院着力“重症医学体系”建设有很大的关系。
短短5多个月过去了,对于该院而言,不仅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在重症监护病房、冠心病监护病房等7个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亦是成效显著,在行业内各有特色、各领风骚,初步建立起该院独具特色的“重症医学体系”,为抢救危重病人筑起了一道护佑生命的“铜墙铁壁”。
奋力拼搏 七大“重症医学体系”亮点纷呈
作为中华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骨关节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委员、中华创伤学会骨关节创伤学组委员,连鸿凯在骨科危重患者救治方面经验丰富,谈起七大“重症医学体系”建设,更是如数家珍。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是目前国内烧伤界为数不多的几家之一。多年成功抢救多例烧伤总面积90%~100%患者,其中Ⅲ度烧伤大于90%的病人,救治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多年来受指派承担河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成批烧伤病员的抢救工作。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早产超低体重儿等危重症的抢救方面,成功率达省内一流水平。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开展经皮快速穿刺气管切开术、经皮微创穿胸腔刺闭式引流术等多项新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心跳呼吸骤停、严重中毒等危重病人的监护与抢救治疗,具有较高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开展各种类型的休克、循环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及严重创伤、心肺复苏术后的病人救治,取得良好效果。
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可开展心血管各种急危重症、全天候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肥厚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等先进治疗技术,对高危死亡率疾病如急性心梗的死亡率由30%降低到3%以下。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哮喘持续状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系统急重症的救治,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普通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目前可满足除新生儿外不同年龄段的重症儿童的监护和治疗,救治专业领域覆盖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呼吸衰竭等儿科各个专业危重症疾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院的“急诊重症监护室”模式,即急诊与ICU一体化管理,是目前国内对急危重症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这种模式优化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的通道,实现了急诊与ICU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医院急救与重症监护的学科优势,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为广大急危重患者构建生命“绿色通道”。
砥砺前行 护佑重症患者健康
为进一步加强全院急危重病人的一体化管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教育培训、突出学科优势、打造急危重病人快速反应救治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成功救治率和生存率,该院成立急危重症医学部,副院长胡和平担任主任。
“我们医院重症医疗的特点可用规模化、专业化、分类清晰来概括。专业的团队、专业的设备、详尽的制度等,都是为了集中医院的优势资源,当一个人处在临终可逆性疾病和慢性持续不可逆衰竭性疾病之间时,一院的危重症医疗既能体现关爱、彰显人文、减轻痛苦、控制费用,又能把不易被群众接受的临终关怀理念普及化,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病人临终生活质量,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更好地为重症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胡和平说。
为了重症医疗工作更好开展,该院成立了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抢救小组、微创技术风险与评估小组、内儿体系抢救小组、综合支持抢救小组、外科体系抢救小组5个抢救小组。
为了使救治更有针对性,他们还成立了液体复苏小组、气道管理小组、感染控制小组3个品牌技术小组,3个品牌技术小组成员由5个抢救小组成员担任,在抢救患者过程中,重点指导液体复苏、气道管理、感染控制。
此外,他们还成立普通病房医疗应急快速反应小组,出现气道、呼吸、意识、循环等方面症状将立即启动该应急反应小组,同时严格执行普通病房医疗应急反应流程,使普通病房和重症病房联为一体,从而能够使院内的重症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治疗。
面对成绩,连鸿凯坦言:“积极发展重症医学、打造郑州市重症医学中心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中原重症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砥砺前行,永不止步。”
聚焦国际护士节
一位“男”丁格尔重症坚守背后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侯巧红 张文峰 楚哲 文 丁友明 楚哲 图
打造重症医学体系 八大重症监护室各领风骚
外科综合重症监护 抢救了126名重症患者
他
嘀嗒、嘀嗒、嘀嗒……伴随着心电监护仪的响声,陪伴着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王涛每天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
8年来,他难以割舍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手术室“护士先生”这一称谓,因为这里倾注了他太多的汗水,给他创造了不断成长的舞台,更是因为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不断跨越,给他带来无限变革的力量,为他带来自豪与满足。
2013年8月初,医院外科综合重症监护病房(SICU)正式开诊,开始对该院外科危重症患者实行集中管理、全程生命体征监测及综合救治。
“这不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多了一份保障,也意味着自己有了更大的施展平台。”王涛说,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是冠脉搭桥等心外科、食道癌根治、肺癌根治等胸外术后病人监护治疗,普外科、骨外科、脑外科等全麻手术后病人监护治疗,尤其是急诊全身多发外伤的抢救是医院的重症品牌之一。
让王涛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SICU成立不久,家住管城区的吴先生,因天气炎热,在自家屋顶乘凉时,不慎从楼顶坠下,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随即被送往医院。通过急诊的初步病情判断为脑部挫伤、全身多处开放性骨折,血压只有80/50mmHg,生命垂危处于休克状态,入院后第一时间将吴先生送入SICU。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后,SICU主任李凯立即组织骨科、输血科、手术室等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会诊,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最短时间内为吴先生制定了手术安排。手术顺利完成后,患者被直接送回外科综合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系统监护,不久患者逐渐清醒,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这期间,王涛和同事倾心护理,对于吴先生的康复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每一次用药,每一次吸痰,每一次静脉穿刺,每一次气管插管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只有一次次的成功,才能延续他们的生命。在时间和病魔抢夺生命的战斗中,护士满负荷的工作强度和极限的精神压力并不比我们低。”李凯介绍,该院SICU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拥有高素质的危重症医学专业技术队伍、医生护士应急等外科专业能力强,对各种突发事件以及病人的各种变化均能镇定地作出快捷反应、准确处理,对术后病人的监护有高、精、尖的专业水平;二是收治范围涵盖了心脏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及普外科等大外科的危、急、重症病人及各项新、难大手术后病人;三是布局合理,SICU病房紧邻手术室及外科病房,为术后观察和术后护理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快捷的治疗流程。SICU病房开诊,进一步加强了外科危重病人的管理,提高抢救成功率,为郑州及周边地区的外科重症疾病提供优质强有力的生命技术支持,为更多外科危重患者畅通生命绿色通道带来生的希望。
“男”丁格尔:须眉不让巾帼 女儿国里也“争艳”
随着社会对男护士职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护士早已不再是温柔秀气的女性的“专利”。如今,在省会郑州各大医院中,男护士的身影已不少见。在这个传统的女儿国里,男护士们是“须眉不让巾帼”,与她们共“争艳”。
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里,活跃着一位高大矫健的身影,他就是该院首位男护士长手术室护士长——31岁的王涛,一位地地道道的许昌大汉。
孝敬父母 毅然放弃留京机会
“学习护理的初衷是为了好找工作,现在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在问及选择护士这个职业的初衷时,毕业于郑州大学护理学院的王涛坦言,当年其实他对护理专业并不了解,只知道将来可以在医院工作,于是就好奇地填报了这个志愿。
2005年,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由于表现优秀,医院已经和王涛签了协议,要将他留在北京。但权衡再三,王涛还是毅然决定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机会。
“毅然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只为离自己父母近一些,方便照顾。”王涛说,身为独生子的他,当时只想离父母近一些,好方便照顾。就这样,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河南。
“我不后悔我当初的选择!”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护士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王涛表示,这些年来,作为一名护士先生,一路走来有苦,更有乐。这里不仅体现他这个男护士的价值,也更让他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甘当配角 成为首个男护士长
作为一名护士,8年来,王涛虚心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在护理工作上,他从不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不仅熟悉整个治疗的过程,还要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益求精,用心培养自己与手术医生之间的默契感。“在手术室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手术台上,我的工作就是配合医生。即使是配角,我也要做到最好。”王涛说,“只要医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你就得第一时间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迅速的反应。”
“手术中,医生和护士是一个团队,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医生的职责主要是手术操作,而和病人沟通,观察病人生理、病理的变化就是我们护士要做的,护理工作更要贴近患者,更要人性化。”谈起自己8年的工作经验,王涛这样认为。
8年来,王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起来。2013年底,他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作为护士长,现在还要负责协调安排手术,比以前更忙碌了,但对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这个身份,王涛说:“这既是一份肯定与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最大心愿 让患者尽早康复起来
刚到医院,王涛就被分配到外科手术室。
手术室是医院任务最繁重的科室之一,每天大大小小的手术有十几台,有时一上手术就要十几个小时,繁重的工作让很多女护士承受不了。这时,男护士的体力优势就突显出来,虽然一天至少需要参与4台手术,但身材高大矫健的王涛却如鱼得水。
王涛说,男护士在力量、体力以及仪器的操作等方面比女护士具有优势,正是男护士在手术室里的特殊作用,让他觉得有了用武之地,更能体现他作为一个男人的价值,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
作为一名手术室的护士,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对于生命和人生,今年31岁的王涛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感悟。“没有什么比患者康复更让我们开心的了。”王涛说,每一名医护工作者都真心地希望患者健康出院,他们的家人都能放下心来。
“手术时,每一个步骤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王涛说,每次关闭手术室大门时,他都不忍去看家属的神情,但他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每天的工作都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直到手术接近尾声,看到医生摘下口罩,舒展眉头,我也就跟着放下心来。”
“平时我喜欢打篮球、看看书、听听音乐。”王涛说,这些爱好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做好一名护士,难;而要做好一名男护士,更难。王涛,用8年的坚持,精湛的技术,完美的服务,赢得了患者、家属和同事的认可和赞誉。
身材高大矫健,却甘当一名护士;他有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却甘愿选择留在郑州。在重症监护的岗位上工作8年来,这位“男”丁格尔用爱心温暖了无数重症患者,向这些濒临死亡的人传递生命的力量。
今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是“护士:变革的力量,重要的健康资源”。人们不禁要问:这位“男”丁格尔背后的力量又是什么?
在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走进外科手术室,采访了这位“护士先生”王涛,感受他的苦与乐,感受他所在的外科手术室的技术魅力,更领略了该院八大重症监护病房救死扶伤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