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如何诊病----中医入门贴之一

 昵称rryh8 2014-05-12
我在小组里的时间并不长。应该是两年前加入的。本来告别豆瓣已经将近两年了,前段时间因为整理邮箱发现一封豆油通知,才重回豆瓣。
两年前我和这里的大部分人一样,只是对中医和养生有兴趣,经常去看体质检测,还有各种养生书。两年后,当我自学了中医并且跟师临证了一段时间后,再回到这里,看到大部分的帖子和跟帖,我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实在是汗颜,同时也深感,作为一个中医小组,这里的氛围实在应该变一变了。

本来不想再来这里的,但是那天看到小组创建者关于小组突破15w人的帖子后,我决定还是经常上来看看,可能今后还会陆续写一点东西,普及一下中医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


常看见组内有人求方子,求破某某体质,或者说个病名或症状问怎么办。实在不知道怎么帮忙。除了个别情况,我也会给出常用的验方,小方,一般我都是建议面诊,或者讲些养生的理论。
我觉得在组里是非常有必要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确切的说,中医不诊病。
中医诊的是证!
那么,为什么中医诊的是证?
什么是证?
证和病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如何诊证?



古人不像现在,有各种先进的仪器,可以探测到人体的各个脏器、病灶,可以分析各种激素、细胞的指标。因此经过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总结,古人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诊病方法,搜集病人外在的症状,加以整理辨析,归纳为一个具体的“证”。然后再针对这个“证”遣方用药。
比如感冒,现在我们知道,是人体感染了病菌,或者是病毒。西医就会分普通感冒,病毒性感冒等等,遇到病毒性的就会紧张的不得了。如果是一个未发现过的新病毒,就会慌了手脚。因为没有相应的抗生素或抗菌药。而在中医看来,不管是什么病原体引起感冒的(中医也没有病原体的概念,只有外邪),只要有发热恶寒,汗出不透的症状,统统都是太阳表证,用桂枝汤就可以解决;只要是发热恶寒,不汗出而头痛,就统统是麻黄汤证。不需要去考虑是什么病毒或者病菌引起的。

再比如,过敏性鼻炎。西医一般会帮你找过敏原,找到后叫你注意隔离,实在隔离不了,会给用抗过敏药。如果找不到过敏原,西医就束手无策了,只有靠抗过敏药来维持。而在中医看来,找到过敏原又有什么用呢?只要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就可以了。外寒内饮的可以用小青龙汤,表虚不固的可以用玉屏风散,肾阳虚的可以用肾气丸。。。
(以上举例,只想说明中西医的差异。并非为了说西医不好。西医有其可取之处,但亦有其弊端。需理性对待。)



证,就是各种症状的集合。我们经常说的阳虚,阴虚,湿热等等,就是最基本的证名。这里很多人都用过体质检测的程序,你逐一选择了身体的症状,程序对你这些症状加以总结分析,就会告诉你是阳虚体质,还是阴虚体质,还是湿热体质。。。证,其实也是类似的,把各种症状总结了,加以分析归纳,就得出一个证。当然,中医也不可能靠这些最基本的证名来遣方用药的。比如阳虚,可能是脾阳虚,也可能是肾阳虚。是两个甚至几个脏腑之间出现的问题,比如说肝气犯脾,心肾不交等等,这些就不是阳虚、阴虚、湿热这样简单的体质或者证名就能涵盖的了。所以那个体质测试,玩玩就好,把它作为求医问药的钥匙,就走偏了。
另外,辨证的体系也不是单一的。除了一般爱好者熟悉的脏腑辨证,还有以伤寒论为代表的六经辨证,温病学派的三焦辨证等等。

症状再多,最终的证会概括成一两条。比如怕冷,胃纳差,人浮肿,舌苔白厚,嘴唇容易紫,皮肤不清爽,可能被同时判为阳虚、湿热、血瘀等等体质,但归结成证,可能就是脾阳虚,或者湿阻中焦。所以,光凭体质检测的阳虚阴虚湿热,不但没办法诊病,而且可能越看越害怕,自己把自己吓的不轻。

证和病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个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只能用实例说明一下。
所有的中药方剂,其实都是针对证的,而不是针对病。
经常看到群里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失眠怎么破?然后后面就有人说,用归脾丸吧,我用了就好了。。。结果,有的人用好了,大多数人用了还是不好,继续上网来嚷嚷。。。失眠是病名,对应到证,有很多,心脾虚只是其中一种证型。归脾丸只治心脾虚证,不治失眠,心脾不虚了,对应的失眠自然就好了。可是,对于阴血亏虚有热的失眠,归脾丸不能治,要用黄连阿胶汤,因为黄连阿胶汤治这个证。
昨晚还有人在中医QQ群里问我,咳嗽能吃罗汉果吗?我说罗汉果不治咳嗽,罗汉果只治阴虚肺热的证。如果你是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用罗汉果有效,如果是阳虚水饮内停,用罗汉果,轻则无效,重则加重。
组里还有人问痘痘怎么破。有人跟帖说用逍遥丸。逍遥丸不治痘痘,逍遥丸只治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治好了,肝郁脾虚引起的痘痘就自然好了。如果有人的痘痘是肺胃实热引起的,那用逍遥丸是肯定没有用的,因为逍遥丸治不了这个证。。。
所以,如果选择中医,一定要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好的中医用药,不是治病的,只是通过调理,让人体原先紊乱的秩序恢复,秩序恢复了人体就能自己对付疾病,而疾病其实都是自愈的。如果总是考虑针对什么病,用什么药杀菌,用什么药抑制神经兴奋,用什么药消毒,那就走偏了,不是中医了。



中医诊证,概括起来就是望闻问切。

望,不仅仅是观察脸部的气色喝舌苔舌质,还要观察病人的精气神是否,走路的仪态,说话的气力和神情,甚至不经意的小动作等等。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排在四诊之首,足见其重要性。所以现在有时有人会在网上问我问题,我一般都会要求传舌苔和脸部照片,这个已经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了,因为很多信息,还是了解不到的。伤寒论里描述了很多病人的小动作,比如插手自冒心,比如腹痛喜按,腹痛拒按等等。都是很不经意间可以看到的。但是无法通过照片看到。所以如果一定想在网上求助,那只有多问问题,借助问诊和闻诊了。更别说现在还有很多人,看见别人说一个病,或者哪里哪里不舒服,就随便开方子提建议的,那就更不靠谱了。

闻,就是听病人描述病情,症状等,以补充望诊的不足。中国过去的古人,描述病情是很具体的,现在有的经常看中医的老太太老大爷,看病描述病情就很有经验。会说:我怕冷,只能喝热水,但也喝不多,每天几点开始胃里面就嘈杂,发胀,泛酸水,还翻气出来,大便是不成形的,腿也软,爬楼没有力气,经常脚疼。。。听了这个中医就会比较明白,是个比较典型的脾肾阳虚证。很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病人已经不会描述自己的病情了。经常会有人说,我胃不好怎么治,慢性胃炎怎么办,失眠怎么办,心脏病怎么办,过敏性鼻炎怎么办。。。曾经跟师临证,有人来瞧病,问他怎么不舒服了,他说我肝不好,问他怎么不好了,说我肝血不足。老师就说了,问你哪里不舒服你就直接讲哪里怎么不舒服就行了,是不是肝血不足,不是你说的,是由我来判断的。

所以,看中医,要学会描述症状。过去有人总结中医问诊的十个要点,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求医问药时可以按照这个模式表述,再加上其他没有提到的症状,也就省去了医生的不少麻烦。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具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犹需问经期,
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病人的描述,可能遗漏了医者辨证的重要信息,因此,除了病人自己说,一些病人想不起来说的,但是对医者又是非常需要知道的信息,就需要靠问来完成。辨证需要问的十几个方面的问题,前面已经列举了,不再赘述。

切,就是脉诊。这个是中医最受世人吹捧,同时也最受现代医学争议的一种诊法。受影视作品和传说故事的影响,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医,都是一手捻须,一手搭脉,病人来了,三只手指一搭,无须多言,即可了然于心,然后刷刷刷开出一张龙飞凤舞的方子,药到病除。现在也有一些中医或中医粉,或者为了经济利益,或者出于宣扬中医的好处,或者为了炫耀技能,故弄玄虚,故意地夸大切脉的水平和效果,声称可以三个手指断人生死。这些都有意无意地把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神秘化了。很多人把会不会搭脉,搭脉水平是否高作为衡量一个中医是否好的标准。以至于现在有些很刻薄的病人,去看中医时,一言不发,伸出一个拳头,让中医搭脉:你不是医术高吗?那就考考你,我是什么问题,你倒是说说看。你要是说不出来,就是庸医,因为你连诊脉都不会。然而大多数所谓的科学工作者,都觉得中医的脉诊是糊弄人的玩意,认为中医搞这个完全就是巫术的残余,在装神弄鬼。还有一些学院派的中医,认为有了现代的各种仪器之后,完全可以淘汰脉诊。其实,脉诊没有影视作品里宣扬的那么神秘万能,也没有方舟子们贬低的那样一无是处。脉诊排在望闻问切最后,就是用来弥补望闻问三诊的不足和遗漏的。单纯的脉诊结论并不足凭,必须和其他三诊结论参合后,脉诊的结论才会显得有意义。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出的结论,才能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