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末年,我国就有了静电产生吸附作用的文字一记载。但将这一现象应用于工业除尘,则是加世纪初才开始的。在我国,电除尘技术的试验与研究起步更晚,较广泛的推广应用是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最早使用的一台电除尘器,于1936年安装在本溪工农兵水泥厂,其断面积为36m2。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葫芦岛锌厂与北京有色院合作,自主设计和制造了我国第一台12.6m2的四电场卧式ESP,用于回收有价值的金属材料。紧接着国内分别完成了立式ESP和棒帷式ESP的设计,为我国揭开了研究和应用电除尘技术的序幕。此后,我国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1.起步阶段:1965年我国由原冶金部组织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等单位第一次开展了电除尘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工作,试验获得了C型极板的电气性能比鱼鳞型好的一个重要结论,为以后C型板取代鱼鳞型极板提供了现实依据。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在相同条件下卧式ESP比立式ESP效率要高;小立式ESP与大立式ESP的驱进速度比值为2~3。此外,由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和上海泰山耐火材料厂共同完成了新型极配形式。试验表明极配形式是影响ESP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60年代,有色冶金系统设计制造了一批板卧式ESP,其使用温度均达到了 2.初级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邀请原一机部、冶金部和建材部9个设计院、所进行ESP系列化的联合设计。完成了从 3.提升阶段:六·五期间,国务院环办在冶金部安全环保研究院投资建设了第一个电除尘试验台,各产业部门也相继投入力量开展电除尘的研究和建立专业制造厂,同时从瑞典、德国和美国引进了电除尘先进技术。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电除尘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在武汉成立,次年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次学术会议。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列入了“高效除尘技术的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宽间距电除尘器的研究”、“脉冲供电电源及其应用的研究”、“板线匹配和烟气调质的研究”等3个子课题。这些课题集国内20多个科研、设计单位、学校和企业之力,历时5年圆满完成。宽间距电除尘器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极距只相对于某种板线匹配和烟尘条件而存在,通常极间距选择在 4.高速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电力工业年均新增发电机组16kMW以上,其它产业部门也高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电除尘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这10年间有不少新产品相继问世,如新型立式ESP、旋转电极ESP、移动式ESP、透镜式ESP、屋顶ESP等。与本体设备配套的专业厂也相继开发出多齿芒刺线,减少“盲区”的BS型放电线,防结露绝缘子和“ 5.创新阶段:尽管国内电除尘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有些方面仍存在差距。由于我国是特殊的燃煤大国,不同燃煤烟尘特性千差万别,ESP吃的是“百家饭”,至今仍有一些特殊燃煤烟气(如高铝高硅飞灰)的电除尘技术没有过关,特别是使用低硫煤带来的飞灰比电阻普遍增高,ESP效率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经脱硫后的烟尘性质发生变化也给电除尘带来了新课题。针对这种形势,要求电除尘技术准备新一轮的更新。否则,ESP将难以在环保产业中继领风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