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和塔、雷峰塔、保俶塔和钱塘江

 蓝色宁静1958 2014-05-12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取“天地四方”之意。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

    六和塔塔高59.8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现在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

    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风景点之一,游人到此,既可欣赏古塔的雄姿,又能领略钱塘江的风光,所以历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作诗咏叹,有诗云:“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真实地描绘了六和塔和钱塘江的风光。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苍郁的群山,赏心悦目。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和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壮观的钱塘江大桥和宽阔的江面。

    说到钱塘江,就得说钱塘江大潮。相传农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江苏、安徽一事有一个吴国,吴王夫差打败了今浙江一带的越国。越王勾践表面上向吴国称臣,暗中却卧薪尝胆,准备复国。此事被吴国大臣伍子胥察觉,多次劝说吴王杀掉勾践。由于有奸臣在吴王面前屡进谗言,诋毁伍子胥。吴王奸忠不分,反而赐剑让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首煮烂,装入皮囊,抛入钱塘江中。伍子胥死后9年,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的策划下,果然灭掉了吴国。但越王也较信传言,迫使文种伏剑自刎。伍子胥与文种这两个敌国功臣,虽然分居钱塘江两岸,各保其主,但下场一样,同恨相连。他们的满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钱塘怒潮。我想,前面提到的建六和塔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也许就缘于此。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南宋朝廷曾经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其实,钱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独特的地理条件。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

    也许,朋友们还记得鲁迅先生曾经有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杂文,开篇是这样写的: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标志性景点,旧时雷峰塔与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誉,西湖上亦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故被称为“雷峰夕照”。至明朝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致使塔于1924年9月25日倾圮。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如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雷峰塔倒塌之后,不仅作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1999年底,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郑重决策:顺应人民群众的心愿,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文物保护原则,发掘雷峰塔地宫,建造雷峰塔遗址保护设施,并对遗址保护设施的内在功能和外观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体量和风貌建造雷峰新塔。

    现在站在雷峰塔五层的外观平座上欣赏整个西湖,西湖山水美景和杭州城市繁华尽在游人的远望近看之中。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真可谓居高临下,碧波荡漾的西湖、秀美端庄的汪庄、初见轮廓的南线新景点、绿意葱笼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

    下得雷峰塔,指路牌会引导你前往佛舍利馆----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的佛螺髻发舍利就供奉于此。为配合雷峰塔的重建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2001年3月11日上午,浙江省文物研究所主持了对雷峰塔地宫的考古发掘,经历了18个小时的紧张发掘,共出土了珍贵文物七十余件。在重达100公斤的铁函内,梦寐以求的人们终于见到装有佛螺髻发舍利的金涂塔。

    据《咸淳临安志》卷八十二等文献记载,雷峰塔的形制、结构与杭州六和塔、苏州云岩寺塔基本相同,是吴越国王钱弘为供奉“佛螺髻发”(螺髻,系如来三十二相之一,言佛顶髻毛发向右旋转,其形如螺)而建。结合遗址中出土的石经残碑以及铭文砖上的干支纪年可以初步确定雷峰塔的建造年代应在公元972年~公元976年之间。这也表明地宫中出土的佛螺髻发舍利已历千年,而未曾有过移动和毁损。释迦发舍利的出土,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是继法门寺、宝相寺地宫之后,对释迦佛舍利的重大考古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