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钟繇之“繇”字读音 文╱ 刘广迎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唐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书谱》中所说“钟张”之“钟”,即三国魏书法家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廷尉,迁太尉。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面貌,与汉张芝并称“钟张”,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三国志》有传,《后汉书》《资治通鉴》亦屡次提及,但上述三部史书均未说明钟繇之“繇”字的读法,《辞源》《辞海》等亦无明确注音,以致今人对钟繇之“繇”字的读音争论不休。 按说,浩浩历史长河之中,一个人的名字读音本来无关紧要。但是,对于钟繇这样一个在书法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他的名字读音就不能不予以澄清了。因为“在书体演变史上,钟繇是个关键性人物。”(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 吾曾注意到许多学者大多将钟繇的“繇”字读作“由”(yóu)音,而且还拿来纠正别人的读音。并且,通行的搜狗汉字输入法当中还特别将钟繇之“繇”注明为“yóu”音。不知以上二者有何根据?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之《排调》篇来一读,这个问题即可明了。
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南朝梁刘孝标原注曰:“二陈,骞与泰也。会父名繇,故以‘遥遥’戏之。骞父‘矫’,宣帝讳‘懿’,泰父‘群’,祖父‘寔’,故以此酬之。”
王世懋云:“今人呼钟元长名,类作‘由’,观此定当称‘遥’。” 李详云:“案,钟会父繇。魏时自音遥,非如今时音由也。《礼记·檀弓》:‘咏似猶。’郑注:‘猶当为摇声之误,秦人猶、摇声相近。’郭注:‘《礼记》:‘咏似猶。’猶即繇,古今字耳。” 方苞指斥道:“‘望卿遥遥不至’,故犯人讳,恶劣极矣,反以为机警。五胡之祸,其无自哉?” 以上注引均说明钟繇之“繇”应读“遥”音。至于方苞批评晋末五胡乱华之原因,倒是有些小题大做了。盖因自汉末之后,嘲谑之风盛行,上下甚或君臣相嘲且上及祖考事亦常见。盖魏晋人物鉴赏重才智,嘲戏一能表现人物之应对迟速及语言能力,二能借此取乐。此二者多有出于道德、礼仪之外,不可一律以伤道败德评价之。(龚斌《世说新语校释》) 明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文献考据家焦竑则明确指出“咎繇、钟繇二繇同音。”“繇”应读作“遥”。
《古尚书》“臯陶”作“咎繇”。《周礼·追师》注:“步摇”作“步繇”。魏钟繇字元常,取“咎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世说》庾翼谓钟会曰:“何以望君,遥遥不至。”正举其父讳戏之也。今多读为由,误。
焦竑考证,“繇”有六义。……《百官表》咎繇,则与陶同(明焦竑《焦氏笔乘》)。可见前文所述之“皐繇”、“臯陶”、“咎繇”,实为一人。 又古人取名有成语贯释之法,名与字通常有着不可分割之联系。如:元画家黄公望,字子久。据说公望父亲得子,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明钱谦益,字受之,本“谦受益”之义。所以钟繇字元常,乃取“咎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并由此推论,钟繇之“繇”字,必读遥音为正。 需要指出的是,《焦氏笔乘》所记《世说》庾翼嘲谑钟会事,显然为笔误所致。钟会为三国魏之将军,公元264年已死于伐蜀之役。而作为东晋征西将军、书法家的庾翼,于钟会死后的公元305年始出生,二人自不会活动于同一时期。这倒有点儿“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了。 但是把钟繇之“繇”字读为“由”(yóu)音也并非无中生有,估计十有八九是受了明萧良有、杨臣铮所编《龙文鞭影》影响所致。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该书卷下尤韵曰:“篆推史籀,隶善钟繇。邵瓜五色,李橘千头。”此中之“繇”自然读为“由”音了。由于《龙文鞭影》是风行于明清两代的蒙学读物,影响甚大。学者不察,将错就错,以致贻误至今。
(载于刘广迎《那一轮明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