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二)

 陋室书屋2 2014-05-13

古诗词常见意象内涵简析(二)  

10.砧杵  源于古代制衣的方式。古人制衣须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砧上捣软成熟丝,方能便于制衣。每当秋风起时,捣衣之声,或回荡于水边,或飘扬于路旁,不禁令人秋怀倍增。其含义多有闺中“别怨”,因远行人不知何日才能归家;更多的是表达“征客愁心”,征客听到捣衣声,则会兴怀乡之愁。其情感基调是哀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引疏砧,断续斜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怅相继。(柳永《卜算子》)

      茫茫归路在何处,砧杵一声心已摧。(刘威《早秋归》)

      返照城中尽,寒砧雨外闻……楚客在千里,相思看碧云。(权德舆《秋兴》)

11.登临  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极目群山还绕郭,感时双鬓怯登楼。(叶舒崇《金陵有感》)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蒋捷《一剪梅》)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足,尽日阑干头。(古乐府《西洲曲》)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12.折柳  在唐宋的诗词中,很多情深意浓的离别之词,都因为有柳条的飘拂而格外动人。它源于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多用于表达绵绵难尽的离愁别恨。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

          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刘绮庄《杨州送人》)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张仲素《春闺思》)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13.黄金台(燕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为了罗致人才,筑台于易水之旁,上置黄金,延请天下名士。于是四方贤良纷然归燕。此事传为千古美谈,历代文人歌咏不绝。黄金台意象就成为尊贤、用贤的象征。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陈子昂《燕昭王》)

          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

          正忧衰老辱金台,敢望昭王顾问来。(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

14.山阳笛(邻笛)。  源于晋向秀与嵇康的事迹。嵇康被杀后,向秀因慑于司马氏集团的威压,被迫去洛阳应郡举,归时路过嵇康山阳旧庐,闻笛生思,悼怀故友。之后,“山阳笛”意象就反复出现于伤悼旧友的作品中,用于抒写凄怨的悼友怀旧之情。

          惟有山阳笛,凄余思旧篇。(庾信《伤王司徒褒》)

          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阳邻笛夜凄其。(沈约《挽于湖》)

          无复平原赋,空馀邻笛声。(卢藏作《宋主簿鸣皋梦赵六》)

          正难续幽梦,厌闻邻笛。那堪檐外,更夜雨,断又滴。

(袁去华《兰陵王??次周美成韵》)

15.铜驼  宫门口的雕塑铜驼,是王室权威的标志。王室衰微,铜驼也失去了气势。它是王室兴亡的见证。诗人用它来表达历史沧桑之感。

          洛下铜驼,昭陵石马,物不自愁人替愁。兴亡事,向清风把剑,清泪双流。

(陈人杰《沁园春》)

          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元好问《寄钦止李兄》)

          旧游金谷云烟散,故国铜驼枳棘迷。(沈永令《秦中》)

          不信铜驼荆棘里,百年前是五侯家。(顾嗣立《公子家》)

16.黍离  周室本都镐京,后因乱衰微,镐京渐成废墟。一位东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见宫室故址,尽成禾黍之地,悲不自胜,遂唱《黍离》之歌。后世于是把对故国的悲叹、忆念称为“黍离”之悲。它是体现中华民族眷恋故国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意象。

          慨故都禾黍,故家乔木,哪忍重看!(陈与义《木兰花慢》)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张元干《贺新郎》)

          过离宫禾黍,故国烟尘,有泪轻弹。(高观国《雨中花》)

          汉阙唐陵尽禾黍,雁门司马恨如何!(王士祯《潼关》)

 17.梦蝶  源于《庄子·齐物论》,庄周在梦为蝴蝶时,愉快、惬意;突然醒来,仍然是心中充满忧烦的自我。庄周杜撰梦蝶的寓言,本是为了表达“物化”之旨,但这个寓言的审美效应则是使人感受到幻灭、迷惘、苦闷。于是后人就用“梦蝶”意象来抒写失落的心绪。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韦庄《春日》)

          梦魂只能随蛱蝶,烟波无计学鸳鸯。(刘兼《江楼望乡寄内》)

          枕上故园蝴蝶梦,枝头斜月杜鹃声。(吕定《金陵旅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马致远《夜行船·秋思》)

          化蝶有残梦,焦桐无赏音。(陆游《吾年过八十》)

18.南浦  古代的送别伤离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南浦”这个地名。这里的“南浦”是一个原型意象,其起源于《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送别之地。后世诗文中的“南浦”也就成为了送别之地的代名。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范成大《横塘》)

          片帆南浦离愁结,古道河梁别思生。(祁德渊《送黄皆令》)

19.群鸥  源于远古传说,在流传中获得了约定性和稳定性,成为原型意象。其内涵不仅是景色的点缀,也是超脱尘俗,摒除机心,淡忘名利,亲近自然,归心林泉的淡泊情怀的载体。在以淡泊名利、归心林泉的诗作中屡屡出现。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镜湖西畔秋千顷,鸥鹭共忘机。(陆机《鸟夜啼》)

          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李商隐《赠田叟》)

          年年耕与钓,鸥鸟已相依。(韦庄《村居书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