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万历 雕漆提梁壶(残) ![]() 宜钧“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 宜兴紫砂壶兴起于明代,明晚期至清代中前期走向兴盛,受到宫廷的重视。故宫旧藏的万历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就是以紫砂为内胎、外罩雕漆的宫廷用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此类传世珍品。旧藏中还有一部分明代宜钧制品,以紫砂为内胎,外罩仿钧窑窑变釉。因明代紫砂尚属初创阶段,器表粗糙,为显示宫廷华贵气象,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茗壶都是以紫砂为内胎的雕漆或挂釉制品,尚未见光素无饰的本色紫砂茗壶,故宫收藏的这件明万历时残缺的雕漆提梁壶已经算是非常素雅的了。还有一件宜钧“祥符铭”茶叶末釉葫芦瓶,也只是用紫砂为内胎。 清康熙 邵邦祐款珐琅彩花卉壶 (残) 故宫所藏一件制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珐琅彩茗壶为故宫仅存,虽已残缺,但彩绘出自宫廷画家之手,弥足珍贵,且身桶饱满,气韵十足。 清雍正 宜兴窑扁圆壶 雍正帝十分欣赏宜兴紫砂壶千姿百态的造型,曾屡下御旨要景德镇官窑仿照紫砂壶式样烧造瓷器。而且雍正帝崇尚素雅,迷恋紫砂陶质朴的本真色泽,其间宫廷紫砂有堆绘本色图案者,精致典雅,温润如玉,倒是有别于康熙朝的艺术特色。 清乾隆 绿地描金瓜棱壶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紫砂壶情有独钟。因乾隆朝的奢华虚荣之风比之康熙朝有过之无不及,他也曾仿效康熙帝在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紫砂胎上描金之壶,形成著名的乾隆御制金彩山水诗句紫砂壶。此类紫砂壶壶身一面常用描金绘山水园林图案,另一面描金御题诗句,故宫博物院多有珍藏。雍正朝也偶有制作,清雍正至乾隆年间艺人邵玉亭善制此类壶,常堆饰荷莲,工雅可观。现代制壶大师顾景舟在见到邵玉亭的壶后说:“一面浮雕荷趣,一面铁线凸描篆书乾隆御制诗七绝一首,制作非常精细,此人应是当时的佼佼者。”此外,清三代尚有使用泥绘、贴花、模印、堆雕等装饰手法形成繁复风貌的。如康雍间的徐飞龙,常泥绘花卉装饰或饰以松鹤,以寓长寿之意。康熙时壶体堆雕镂花纹饰,甚至在肩和足镶有金属镂空纹饰,显得富丽华贵、光彩夺目。乾隆时,贴花、堆雕装饰也较为常见,整壶显得华丽吉祥。
杨彭年传世名品,多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设计或刻铭,源于修补破损紫砂壶或因锡器较软易于刻绘而兴起的包锡手法的发扬光大是在清中期的朱石梅手上。《画林新咏》记载:“朱石梅仿古以精锡制茗壶,刻字画其上,花卉、人物,皆可奏刀,人以之比曼生砂壶。”他所制锡包紫砂壶的把、嘴、钮多为镶玉制成,壶把也偶用硬木为之,并常在壶体上题刻,其篆隶行楷皆具有遒劲俊逸之风。可以说,清中期除了陈曼生的文人壶盛行之外,以朱石梅为代表的锡包壶亦引领一时之风尚。
故宫另藏有杨彭年款飞鸿延年壶,是紫砂史上的重器。此壶泥色深紫,圆润的半球造型饱满敦实。壶腹刻“鸿渐于磐,饮食衎衎。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刊,曼生为止侯铭”,底部仿“飞鸿延年”瓦当之形,盖内钤“彭年”小印。该印笔道苍劲爽利,可作为鉴别“曼生壶”的标准印章之一。顾景舟大师在1982年9月访问故宫博物院时,鉴定此壶为真品。 故宫所藏有晚清壶数款,艺术水平一般。唯黄玉麟款的圆壶具有代表性。尤其壶嘴的下垂设计与晚清民国时制壶名家陈寿珍所制相同,原为方便时人直接对嘴小啜,遂成一时特征,值得一介。(编辑:木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