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地震日

 李正山A 2014-05-13

学术地震日

李正山

迄今为止,不知不觉创立了四大学术理论:史学理论、文物理论、文质理论和艺术理论。当然,所有后面的三个理论都是以史学理论为基础的。史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是最艰辛的理论思考。史学理论以世界文明为蓝本创立。到2002年前后,形成了地球M线和类型文明史学理论,简称为M学理论,汉语读作“米学理论”。它是目前已知的解释历史的最好方法。由于工作变动,暂停了M学理论的探究,到2012年才逐步恢复。这10年期间,结合文博工作实践,创立了三大新理论。2006年,以张坝桂圆林为蓝本,提出了生态文物保护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考证出了“泸州土王”成果。2008年,观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困境,提出了文质遗产保护理论。生态文物与文质遗产都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学术理论思想,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价值。其中非常令人费解的是,文质遗产研究成果投寄到《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杂志,它只寄来了760元稿费和用稿排版通知书,而至今却没有见到刊载。其间,该刊负责的主编还来电说是2012年度最佳学术论文。2004330日,转到泸州博物馆工作,没几天就参加到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活动中去,我独立完成了有关纪念蒋兆和活动的北京、泸州两个主会场的主题讲话稿撰写工作。泸州还单独举办了蒋兆和研究座谈会,地点在泸县的玉龙湖景区,我没有参加会议,但座谈会有部分不完整、不清晰的录音,由解说员先据录音整理,留下了大部分让人看不明白的凌乱录音整理文字,我依据其中某些能看懂的句子片段,再参考一些资料,估摸着撰写了4万余字的基础稿件,然后转交刘曦林。最后,刘曦林把我撰写的两篇讲话稿和4万余字座谈会基础稿再加上一些现场活动图片和关联资料交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书,该书上面没有我的名字。10年过去了,到了纪念蒋兆和110周年日子,在有关蒋兆和的学术研究上,泸州一片空白,世界一片空白,而活动会上使用的还是我10年前撰写的那些内容。活动之前,我花了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写了《蒋兆和丐画艺术初论》。我完全没想到,竟然创立了一个艺术研究上的新理论,简直出乎自己的预料,我好佩服自己。

今天是“5.12”地震纪念日。5年前,我侥幸在地震前夜返回泸州,这个日子无法忘记。大地震让历史难忘,我会让学术界发生大地震。成功是内心的喜悦,内心喜悦是最好的自我鼓励。但即使有这种鼓励,今后也不太有可能再创立新学术思想了,就把这一天当做是学术地震日吧,让它永远激励我。以此纪念“5.12”大地震。

20145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