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舜出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醫切脈初探
2014-05-13 | 阅:  转:  |  分享 
  
中醫切初探

切脈的學説:

切脈,也叫把脈、診脈、號脈、摸脈、持脈、按脈,是中醫四診之一。

中醫的脈學源遠流長,從《黃帝內經》問世,就創立了中華民族的中醫學。那時中醫脈診,是在《內經》豐富的中醫理論體系基礎上,形成為後世醫家脈學思想的淵源。如漢代以前的三部九候診法。《內經》曾記載:“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



二千三百多年前戰國時期,出了一位偉大的名醫扁鵲(公元前407-前310),修訂了“遍診法”,採取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反映了脈診方法的發展和進步。他在六十一難中指出:“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謂神,此之謂也。”從此,中醫脈診,以陰陽為綱,將脈象作為判斷疾病性質、預後的重要指証之一;在診脈時間、診脈注意事項的相關內容上,基本完善了中醫學脈學理論體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脈學原理,至魏晉名醫王叔和著《脈徑》十卷,己基本完備;至明朝李時珍著《瀕湖脈學》,將其推高到極致。

脈診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的核心技術,其餘三診都是為驗證脈診服務的,而脈診又必需緊密聯系其餘三診,才能更凖確的辨識脈象,這叫做“脈証互證”。

中醫脈診,它相信手指搭上脈博就感悟出一種對生命認知的東西,這種東西就叫人的脈象。它反映出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和機體的功能狀態,從而探知患者生理與病理的信息,分析患者體內功能的變化,達到確診病証,為治療疾病提供依据。

脈象,是心臟收縮向動脈射血而產生的血管跳動,而動脈壁的軟硬,厚薄,全身血容量的多少,血壓的高低,都會影嚮動脈搏動的快慢,強弱,齊亂。還有主動脈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節律,以及動脈的彈性怎樣,都可以通過脈搏診出。而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循環系統的功能。所以,脈象不單單反映循環系統的變化,還反映其他構髒和系統的變化。如發燒、發炎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相應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成分起變化,從而導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變,尤其是神經系統,如血管壁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控制,當某些疾病引起這兩種神經的變化時,血管就受影響,從而引起脈象的改變。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強調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是有依據的,只不過古人由於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這樣的認識罷了。



上述原理,是經過幾千年的中醫社會實踐證明了的。近百多年來,人們看病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盡管出現西方醫學圭皋,先進醫療機械的運用,但對中醫脈診,只能起證明作用,卻不能取而代之。實踐中人們也認識到,中醫西醫相結合,共同為發掘人體奧秘,為促進人類健康,為防病治病特別是治未病,仍有任重道遠的共同責任。

切脈的目的:

1、知病之所以然:

其一、清楚病因。中醫認為“見証治症”是-種很笨的懶漢作法,因為同一病因會出現不同的証狀,所以,必須找到原因而且要消除它,不同的証狀也就會隨着消失了。中醫學説是一個完整系統,要掌握中醫診斷知識,首先要學會尋找發病原因。如果中醫診斷不瞭解病因,那就會走很多冤枉路,只能頭疼治頭,腳疼治腳的。同時,只熟悉某一病因單獨出現的具體情況還不夠,還要辨別若干種病因糾纏在一起的相互關系。

其二、找凖病位。同一病因,在侵襲不同的臟腑時,會出現不同的証狀,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比如判斷了病人系”熱”邪,但五臟六腑都可以受熱邪的侵犯,究竟心熱呢,肝熱呢?還是脾熱呢?病位不同,用藥就有所選擇,因此,中醫診斷,必須具備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的有關知識。??其三、確定病型。所謂病型是指病的“傾向性”,即指正邪在相互究纏過程中出現的方向性意義和特徵。明白的醫學家會從許多生理、病理中,總結出具有普遍和典型的“八綱”——陰陽、表裏、寒熱、虛實。這是對疾病傾向的綜合概括。同一病因、病位,但由於主觀條件不同,它既可倒向“左”的一面而為興奮狀態,也可見倒向“右”的一面而為抑制狀態。掌握了這些傾向性,就能確定對它應該“褒”好還是“貶”好。比如說:“風邪襲肺”的証候診斷出來了,照理病因(風邪)、病位(肺)的問題都解決了,但它究竟是“虛証”呢?還是“實証”呢?虛則應褒,實則應貶,這是兩個不同的傾向性,是絲毫不能合糊的;再說:這種“風邪襲肺”不會永遠停留在某一點上,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故有“溫邪熱變最速”或“走馬看傷寒”之説;它既可以留戀在“表”,也可以化熱入“裏”,既可以邪盛正衰,亦可見正邪俱實或正勝邪衰。這理機動性很大,如果不從”動”的眼光去觀察,只知道固執某一點,就可能驢唇不對馬嘴。??有許多人很奇怪中醫對同一疾病,為什么要換方子、變葯量呢?這就是中醫的辨證施治之絶。所以,有“有成方,沒有成病”,“同病不同方”,“傳方不傳量”之説。

2、切脈應遵循的程序:

(1)首分浮沉。①、區別脈象浮沉。按照指頭用力的順序來探測脈象的位置。②、根據是否浮脈或沉脈來區別與浮、沉相關的脈象:浮脈類——浮脈、濡脈、革脈、芤脈、散脈;沉脈類——沉脈、牢脈、伏脈。③、指明表証或裏証。

(2)二辨虛實。①、瞭解患者病証的裏表、寒熱、虛實;氣血大小、多少;機體正氣的盛衰變化判斷預後。還要知道正氣和邪氣的關係;②、通過把脈,不僅摸凖生物信息,還要注意排除影響脈象的各種因素,以避免誤斷。因為任何生物體,不僅發送內源性信息,還發送外源性信息,如地理、氣候的變化,變,是絶對的;③在區別脈象的虛(無力)實(有力)時,又可區別與虛、實脈象相關的其他脈象:虛脈類——虛脈、微脈、弱脈;實脈類——實脈;④至於“反關脈”(脈不見於寸口,而見於腕關節的背側)、“斜飛脈”(脈從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橈動脈位置異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脈。

(3)三去長短。①、先區別脈象的長短;②、再在寸、關、尺的長脈、短脈后,進一步探測寸、關、尺的脈象;③、在區別長、短脈時,可以同時察知其他相關的脈象:長脈類——長脈、弦脈、細脈;短脈類——短脈。

(4)四算疾遲。①、在脈位者左右辨長、短、弦、細,上下看浮、沉,脈勢者虛與實明白後,接着就是脈搏的頻率和節律問題;②、與脈搏頻率與節律相關的脈象有8種:脈率——數脈、疾脈、遲脈、緩脈;脈律——促脈、結脈、代脈、散脈。

(5)五察脈形:①、完成上四步後,即可區別23種脈象,和洪、滑、澀、緊、動5種特殊脈象;②、特殊脈象,可以從其他信息中獲得。

(6)樣樣皆知。①、這時心中已經明瞭脈位(左右上下)、脈勢(虛實)、脈率(疾遲)和脈律(結代)、脈形(洪緊滑澀)了;②、綜合信息得出結論。

切脈的手法:

1、手指定位凖確:

(1)選指:醫者在診脈時用左手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診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度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於脈搏搏動處以便於診脈。

(2)布指: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橈骨莖突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布指疏密適當。

(3)運指:醫生運指概括為7種:①舉法:指醫生用較輕的力量按在皮膚上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浮取”、“輕取”;②按法:指醫生用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體察脈的方法。又稱為“沉取”、“重取”;③尋法:有兩層意思:其一,尋即尋找,指醫生手指用力可輕可重,左右推按,仔細體察脈象,尋找脈搏跳動最明顯的部位。其二,是指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取脈的方法,即“中取為尋”;④循法:指用指目沿著脈道的軸上下移動來取脈的一種方法,主要是體察脈搏的長短;⑤推法:指指目對準脈脊後,順應脈搏的動勢,左右內外推動以體察脈象快慢、力量、趨勢的一種方法;⑥總按:即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診脈的方法;⑦單按:用單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於分別瞭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數、形、勢等變化特徵。

2、寸口切脈法:

《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現代中醫切脈的原則,都是遵循扁鵲的寸口脈。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通常以腕後橈骨莖突為基點,即左右手腕的脈博處。其內側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左手侯陰血,右手侯陽氣;或謂:左手侯能量的儲存,右手侯能量的製造;左手寸、關、尺候“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候“肺”、“脾”、“命門”。每部各以輕、中、種指力按脈,分浮、中、沉三候脈象,一隻手測三部九候,雙手共測六部十八候,測得“浮、沉、遲、數”二十八脈象。如下图:



“獨取寸口”脈理由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切脈的辨析:

1、正常脈與病脈:

正常象,又稱平脈,常脈。常脈為三部有脈,脈象不浮不沉,中取可得,來去從容,和緩有力,節律均勻,尺脈沉取不絕。常中有變,一息四至(一呼一吸為一息),每分鐘16~18次,脈搏每分鐘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脈動大約為4-5次。①正常脈稱緩脈,均勻緩和,是謂有胃氣;②脈來柔和有力,是謂有神;③沉取脈仍然明顯,是謂有根。

此外,脈象與內外環境的關係十分密切。由於氣候,年齡,性別,體質,勞逸及精神狀態等因素的影響,脈象也會發生某些生理變化。例如一年四季,脈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脈急數,青壯年脈多有力,老人脈稍弦,婦女脈象較男性脈象弱而略快;胖人脈稍沉,瘦人脈稍浮;勞力之後,飲酒,飽食或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來較弱;腦力勞動者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等。這些均應與病脈相鑒別。

病脈: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病位深在裏則脈沉;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屬熱則脈數;邪氣盛則脈實,正氣虛則脈虛。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如久病脈緩,是胃氣漸複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脈洪,則多屬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數,煩躁,則病進。不同的病症又常出現不同的脈象。晉·王叔和《脈經》中分: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二十四脈;明李時珍《瀕湖脈學》中增加了長、短、牢三脈,為二十七脈;明·李中梓《脈家正眼》中又增加了疾脈,共二十八脈。百年前憑手指感覺和想像,繪出那麼多脈象,是世界脈學史上罕見的。



一般說,二十八種脈象,大多是相對的,容易體會浮、沉、遲、數、滑、澀六綱脈,又稱六要脈,即浮、沉分表裏,遲、數分寒熱,澀、滑分虛實。學習切脈應當先從這六綱入手。其要領如下:??浮,輕按即得;革,浮而極有力;濡,浮而極無力;實,浮中沉均有力;虛,浮中沉均無力;芤,浮取大中空;沉,重取應指;伏,按至着骨始得;牢,沉而堅實;弱,沉而無力,細按乃得;遲,一息三至以下;緩,一息四至;結,遲而歇止;代:止有常數;散,止數不齊,按之浮亂;數,一息五至以上;動,關上動數,無頭無尾;促,數而歇止;疾,一息七至八至;滑,往來流利;弦,如按琴弦;緊,來去有力;長,不大不小,過於本位;洪,大而來盛去衰;澀,往來澀滯;短,應指即回,不能滿部;微,極細而軟,按之欲絕;細,細而較微有力。

2、切脈的八個要素:

①脈位:指脈動顯現部位的淺深。脈位表淺為浮脈;脈位深沉為沉脈。

②至數:指脈搏的頻率。中醫以一個呼吸週期為脈搏的計量單位。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脈來四~五至為平脈,一息六至為數脈,一息三至為遲脈。

③脈長:指脈動應指的軸向範圍長短。即脈動範圍超越寸、關、尺三部稱為長脈,應指不及三部,但見關部或寸部者均稱為短脈。

④脈力:指脈搏的強弱。脈搏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

⑤脈寬:指脈動應指的徑向範圍大小,即手指感覺到脈道的粗細(不等於血管的粗細)。脈道寬大的為大脈,狹小的為細脈。

⑥流利度:指脈搏來勢的流利通暢程度。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來勢艱難,不流利者為澀脈。

⑦緊張度:指脈管的緊急或弛緩程度。脈管繃緊為弦脈;弛緩為緩脈。

⑧均勻度:均勻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脈動節律是否均勻;二是脈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一致為均勻;不一致為參差不齊。

3、切脈的注意事項:

(1)常中有變:①正常脈象(緩脈)是一息四、五至,60-90/分鐘,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均勻緩和,是謂有胃氣;②脈來柔和有力,是謂有神;③沉取脈仍然明顯,是謂有根。

(2)執簡馭繁:①脈象由脈的位置、速率、節律、強度、形態等條件所決定。位置分浮沉,速率分遲數,強度分虛實,形態分弦、滑、洪、細、澀,節律分促、結、代。②按八剛研究脈:浮脈主表,沉脈主裏,數脈主熱,遲脈主寒,有力脈主實,無力脈主虛。

(3)脈証合參:通常情況下,脈証是相符的,但也有不相符的特殊情況,需要去僞存真,抓主本質,綜合判斷。有時捨証從脈,繼續治療,有時捨脈從証,以防病証突變。

(4)胃神根互參:

胃、神、根,是中醫脈診中的正常脈象所具有的三個特點,實踐中應綜合運用。

胃:人之死生,決定於胃氣的有無。因此,脈亦以胃氣為本,有胃氣的脈象,《靈樞·終始》中說:“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氣。診察胃氣的盛衰有無,對判斷疾病的進退吉凶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神:脈貴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脈為血之府,血氣充盈,心神便健旺,脈象自然有神,脈態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中不至於完全無力的仍為有神;弦實的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的亦為有神。

根:腎為先天之本,腎臟氣足,脈象必有根。沉以候腎,尺以候腎,尺脈沉取應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脈象形態,若病中腎氣猶存,先天之本未絕,尺脈沉取尚可見,便還有生機,即“寸口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

4、防止切脈六大誤區:

誤區一:對"平人脈象"論過於側重於脈象的變化。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說。使人誤以為平人脈象是變動不居的,沒有準確固定統一的標準。又如肺浮、心洪、?肝弦、腎沉、脾緩之說使人誤以寸口臟腑各部當見本部之脈。真是小小寸口變化萬千,只能令人望洋興嘆。不明平人不病之脈,則更是難辨何為有病之脈。

誤區二:古今論脈之書,多側重於脈象而忽視診法。診法是診脈的起點和過程,是根本;脈象是終點和結果,是枝葉。此即醫聖仲景所言"馳競浮華,不固根本者是?也。"古代名醫柯琴亦曾感歎而言:"自有《脈經》以來,諸家繼起,各以脈名取勝,泛而不切,漫無指歸。夫在診法取其約,於脈名取其繁。"?

誤區三:追求從脈象斷病症。常常聽人讚譽某某名醫一按脈就知病人患有何病,羡慕之情,溢於言表。實際上診脈之根本目的在於診查病機(氣機變化),是為辨證?施治服務,而非為了診出病人有何不適。病人之不適症狀是病機的結果。同一病機可出現多種病症,而同一種病在不同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病機。這也是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道理。當然若能準確把握病機,結合病人年齡、職業、形態、氣色,結合經驗是完全有可能較準確地說出病人有何病症的,但絕不是簡單的根據診脈。

誤區四:中醫的核心理論"陰陽"不能準確的貫穿診脈全過程。只能是將"陰陽"與脈象簡單的比附。《內經》中雲:"察色按脈,先辨陰陽。""陰陽"理論是診?脈全過程的指導思想。失去了"陰陽"理論的指導,也就失去了中醫的靈魂。其實我們的中醫類像是一種哲學,哲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會有生命力,所以陰陽哲學?必須與診脈實踐緊密結合,診脈才會煥發它的活力。

誤區五:中醫理論的基石"氣"不能在診脈過程中當作診察物件被把握。"氣"就象哲學中所言"物質"一樣,是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其實"氣"一詞即包含了"物?質"和"運動"的雙重概念。李時珍在談其診脈的體會時曾說"非候五臟六腑之部位也,乃候五臟六腑之氣也。"?氣在人體的運動方式無非是"升降出入"。《內經》雲:"升降息則神機化滅;出入絕則氣立孤危。"如此人體奧妙的生命盡皆概括於氣、陰陽、升降出入之中。

誤區六:古今醫家對脈象之描述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統一。所言皆浮,而非一浮;所言皆澀,而非一澀。若不明於是,必入泥沼,學成難矣。

5、五種生理異常脈:???①六陰脈:六部指脈很細微,平心靜氣慢慢尋,如見此脈肺虛寒,男女體骼未必虛,察形觀色免錯診。?

②六陽脈;兩手六脈特宏大,別做平常火熱醫,結合望、聞、問三診,最後再定實或虛。

③反關脈:三關如尋不見脈,就向對面細推尋,陽溪列缺有脈博,仍照三部脈診候。

④斜飛脈:斜飛脈象尺部有,寸關斜穿到手背,好似雁子斜翅飛,三部仍按脈象推。

⑤伏逆脈:寸關尺部脈全無,背側反關也不見,再尋尺後脈才逢,平人見此是特證,病人陰陽不調整。

?6、十怪脈候決(定死脈形):

①釜浮:指下如湯湧浮時,旦是夕死定無疑。?

②魚翔:尾掉搖搖頭不動,魚翔腎決移入期。

③彈石:去積來是見脾脾,命決脈來似彈石。

④屋漏:三原穀氣九空虛,未離分明屋漏底。?

⑤解索:散亂之形如解索,誰解古哭見兩尺。

⑥蝦遊:蝦浮撞入蝦蜉遊,混去形勢定勝遊。

⑦雀啄:雀啄連連來數急,脾無穀氣難久留。

⑧偃刀:遇知心覺?病因覺,如刀偃人細推求。

⑨麻促:更看肺哭病為發,如同麻促止無休。

⑩轉豆:指下渾然是轉豆,三無正氣移源留。

切脈的口訣:

切脈口訣歌: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力為中,擴充各脈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吃脈記,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

中醫切脈就是根据以上理論,分析脈象的位、數、形、勢四大要素歸納與脈象的強弱等因素,正確認定的各種病脈。再根据脈象的浮、沉、遲、數的變化判定疾病。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証由於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証。如下圖: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裏証。有力為裏實,無力為裏虛。邪郁於裏,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裏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如下圖: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証。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証。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証。如下圖: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証。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如下圖:



常脈:成年健康人的脈謂正常脈象(亦稱常脈、又稱平緩脈或緩脈)。正常脈脈象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遲不數,不細不洪,節律均勻,一息(一呼一吸)脈搏四或五至,每分鐘約60~90至,且應指有力。這種脈為平緩脈。如下圖:



芤脈:芤脈形,中間空,芤脈按之軟如蔥,火犯陽經血上溢,熱傷陰絡下流紅。



伏脈:伏脈狀,仔細求,下指推筋着骨頭,氣鬱寒凝食內結,欲吐不吐邪閉由



虛脈:虛脈形,皆無力,浮大而軟無根砥,脈虛身熱為中署,氣虛正虧身無力。



革脈:革浮取,脈繃急,革脈形如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虧或夢遺。

(同牢脈相似)

實脈:實脈形,大而長,三候充實力最強,新病見實邪氣盛,久病見之病主殃。



滑脈:滑脈狀,頗費猜,如盤走珠應指來,宿食痰熱胸中滿,女脈調時應有胎。



澀脈:澀脈狀,刮竹形,細遲短滯似欲停,血少津枯氣血痹,女人非孕即無經。



洪脈:洪滿指,似波瀾,來時雖盛去悠然,洪主病進邪氣盛,脹滿胃反治頗難。



微脈:微如絲,按若無,欲絕非絕微脈呼,五勞六極諸虛病,猝病有生久難圖。



濡脈:濡脈形,浮柔細,水面浮棉弱無力,產後病中見猶可,平人無根須憂慮。



弱脈:弱脈形,沉柔細,如棉在水力不濟,陽氣衰微精血虛,老人猶可少壯忌。



長脈:長迢迢,過本位,指下按之柔為貴,長主心腎根本壯,長大急硬火之罪。



短脈:短縮縮,喻如龜,藏頭縮尾脈中推,短主諸病皆難治,蓋因真元氣多虧。



弦脈:弦脈形,脈挺然,弦脈端直似琴弦,弦應肝膽痰飲痛,大小單雙分輕重。



緊脈:緊如索,是脈形,拘急彈指切如繩,寒傷內外病主痛,浮沉表裏要分明



散脈:散脈候,浮而亂,中候漸無按不見,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魂欲斷。



細脈:細脈候,細如線,沉取極細終不斷,憂勞過度氣血虧,濕邪鬱結也常見。



動脈:動脈跳,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園,動脈主病痛與驚,少陰動甚妊子焉。



牢脈:牢沉取,脈堅強,牢形實大合弦長,積聚內結寒疝痛,奔豚痃癖氣為殃。



促脈:促脈數,時一止,如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結脈:結脈緩,時一止,結脈形狀記心裏,疝瘕鬱結寒氣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脈:代脈止,不即還,良久方來是真傳,久病見代病難治,孕者生兮癇者安。



疾脈:疾脈來,躁而急,脈來一息七八至,亢陽無制真陰竭,喘促聲嘶病危矣







這個表豎着去記,橫着去用。

春季脈稍弦,夏季脈稍洪,長夏脈稍緩,秋季脈稍浮,冬季脈稍沉。浮脈輕輕搭手既得,沉脈需重按方得,小於4至的為遲脈,大於4次的為數脈,

浮脈在人體主什麼病呢,多主表証,沉脈主裏証,遲脈主寒,數脈主熱,也有例外的,如浮脈,如果陰分虛極,陽亢於外,也現浮脈,且多浮而有力,多屬重病。

在寸,關,尺,上分寸為陽,尺為陰,浮為陽,沉為陰,這樣結合浮沉遲數,我們就可以對人體的陰陽,表裏,寒熱,大致分清了。在結合有力,無力,有力為實,無力為虛,然後看脈形長短,長為有餘,短為不足。這樣就可以把,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分清了。最後結合部位,看所體現的脈,在臟器分部屬於何髒就可以斷病了。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把這些脈象再重新組合,因為臨床會有很多脈象組合在一起,如,浮遲,浮數,浮長,浮細,同樣,沉脈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數,都需要我們結合起來細細分析。

献花(0)
+1
(本文系舜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