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魏源wy 2014-05-1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014年05月13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153次 编辑:惟华

佛教是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它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有智慧的信仰就是智信,而非迷信。人的生死问题必须在智慧的观照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依此人生观,去做人处世,便可以减少错误,并由此而消除因错误所带采的困难。

    佛教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叫我们破除迷信,排除一切假象,明悟自心,用实际的、圆满的、无碍的方法,和平等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可以作为构成这种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和来源。“慈悲”一词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的。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行也就是要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以拔苦为根本。

    佛教认为,人们只有把“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的道德观,无我利生、化他无倦的人 生,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断除烦 恼、完成人格的价值观,与慈悲济世、觉悟人 生、奉献人生的菩萨正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 人类社会中广泛弘扬,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实 践,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国家富强、世界和平。但是一般的人都有严重 的我法执着和深重的烦恼,而烦恼中又以贪欲 为上首。人在贪欲的驱使之下,就会想尽办法 去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诸如名利、地位、金钱、美女等等。而人的贪心是无止境 的。当一个人得到了近处的东西,还会希望拥 有远处的东西,甚或是要把别人的也据为已 有。一旦得不到所希望拥有的东西时,又会加 重自己的嗔心,有时还会不择手段地谋取。有了贪心和嗔心,人也会同时具有了三毒中的痴心,于是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社会动乱、民族 分裂和战争等的发生。因此《杂阿含经》说: “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

    为了对治众生不断膨胀的欲望,佛陀和历代祖师都劝诫弟子要少欲知足,淡泊名利。因为佛教认为世事无常,即使你现在拥有万贯家财,拥有娇妻爱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天灾人祸等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一切都将会离你而去。身外之物是苦空无常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不会永恒存在。一个人在生前无论多么富足,如何风光,一旦身死命终,终究还是要两手空空而去,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

    面对一些人不断膨胀的贪心,日渐沦丧的道德风尚,佛教界人士应当发挥佛教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正知、正见、正信的人生观。让那些利欲蒙心的人,认识到贪嗔痴所带来的祸患恶果,从而减少乃至消除自己的贪欲之心,最终达到少欲知足。其次,还要教会人们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成败得失,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会有心想事成的欢乐时刻,但也会有遭遇天灾人祸等各种不幸的时刻。没有哪个人会永远幸运,也没有哪个人永远地不幸。成败相伴,祸福相依,这是大自然永恒的定律。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一个人在得意之时应淡然一点,不要得意忘形,或者到处去炫耀。要知道,世事无常,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处在志得意满的境况,须想到还有平淡的时候,那样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喜极而失态或者骄傲自满。当然,在失意的时候,在灰心沮丧的时候也要怀有一个坦然的心境。要相信暴风雨过后的晴空会更加明丽。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对于诸种人生失意之事,我们应当接受现实,勇敢承当。要知道抱怨和忿忿不平是毫无用处的。

    正确的人生观其实也包含着弥勒佛的精神。弥勒佛在佛教里代表着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我们从佛像那象征着福气的大耳朵、满面的笑容和大大的肚子中可看到全部的生活智慧:因他表现出了一种现代人应当具有的达观而宽厚的生活态度。每当我们礼拜弥勒佛的时候,都会从他那里感受到一种平直的心境和开怀的情感。而这种人生观还体现在佛教的修行上,所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例如: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等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际的相处上,以人我无问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这也是修行。

    总的来说,面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贪心高涨,心态失衡的现实,佛教界人士应当利用其教义中有利于改善一般人生态度的内容,从思想上来教育感化他们,让他们保持少欲知足的心态,在遭遇人生的成败之境时,应当做到“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此外,还应善用弥勒菩萨的宽容慈悲思想来培养现代人的宽容心态,塑造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应当肩负起心灵教化的神圣职责,在化解心理问题,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充当良师益友,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其劝世导俗,恒顺众生的积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