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藏品怎样活起来

 苏迷 2014-05-13
博物馆藏品怎样活起来
  本报记者 张丫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文版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搭建沟通的桥梁”。说到藏品,一部有关博物馆的电影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美国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它讲述了一个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每到晚上各类模型都会活过来的奇幻故事。这个想要唤醒童年的“博物馆”,也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
  据统计,苏州目前在市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达37家,其中,2000年以后成立的有23家,近四年来就有12家博物馆陆续建馆开放。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最直接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一方面博物馆藏品“高大上”,却单一、固化,缺少活力,另一方面观众或走马观花心态像“春游”,或想深入了解不“解馋”。就如《博物馆奇妙夜》一样,在现实世界里,如何让博物馆里静态的藏品活起来,贴近观众、沟通观众,让博物馆像电影里那样为观众所喜爱,真正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已成为博物馆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博物馆的藏品“高大上”
  什么样的人气才叫旺?

  在苏州市区,除苏州博物馆等少数几家为综合性博物馆外,其余均为专题类博物馆。无论是哪种性质,藏品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这一点来说,苏州的博物馆都有“拿得出手”的宝贝。不管是苏博的吴地遗珍、吴门书画,还是碑博的镇馆之宝四大宋碑,都是焦点。同时不定期举行的特展涉及国内外,也的确吸引了不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但即便是这样,人气,依然是博物馆目前最关注的问题。
  地处东北街的苏博,人气还是比较旺的,以外地游客居多。“很多游客来馆参观,首先感受到的只是博物馆的一种氛围,往往走马观花的多。”苏州博物馆教育主管朱莺说,吸引观众入馆并不是一个博物馆的最终目的,博物馆除了陈列、保存、管理文物,还身兼社会教育功能,如何把藏品的艺术美感、历史意义传达给观众,如何让观众从博物馆中得到熏陶和陶冶,才是他们想要做的。“许多观众乐于从博物馆中学知识,看到藏品会问它的名称、年代,小学生到了博物馆很容易产生‘春游’的感觉,单单去了解这是什么、这来自哪里,这其实只是博物馆的一个方面,也是最基础的方面。”对于人气,朱莺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博物馆之间不需要抢人气,喜欢博物馆的人各种博物馆都会去,我们是要跟商城抢人气,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有一个地方可以放松身心、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感受到艺术之美带来的愉悦。”

  穿越历史还要深入历史观众也有深层次的追求

  去博物馆感受到美,对于走马观花的观众来说是惊喜,但对于喜欢逛博物馆的人来讲,要求就多了。“去博物馆看什么?光看展品感觉太单一了。”甪直的唐先生就是一个喜欢逛博物馆的人,除了苏博,丝绸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刺绣博物馆、生肖邮票博物馆等等,都有他的足迹。他觉得博物馆光展藏品有点“冷冰冰”,还需要增加互动性,“多增加些能让观众参与的项目,比如去农具博物馆,可以体验一下踏水车、打谷、筛谷等的项目,还可以通过现代的声光技术,还原当时这些物品所处的时代。”
  爱带孩子走博物馆的园区白领何芳也表示,去博物馆不应该像单纯的旅游,它不是景点,但现在有些博物馆展览有些单一,“比如孩子去那里就喜欢听故事,增加一些展品背后的故事可能会更加有趣。”
  上海游客安小羽多年前就来过苏博,她开玩笑说喜欢博物馆是因为可以“玩穿越”,看到古代的东西就好新奇。说起互动性,她表示曾经去看香奈儿的展览让她印象深刻,展览在最后一个区域设置了互动区,几个香奈儿的员工在现场做衣服,当然都是非卖品,就是告诉观众你之前看到的衣服都是这样做出来的。这个环节很有趣,也拉近了观众与展品的距离。
  互动性一定都需要吗?安小羽觉得要具体展览具体对待。“我希望博物馆里都能够配讲解磁带,戴着耳麦走到哪里就可以讲解到哪里,经常看到一个讲解员带着一群人走,像旅行团一样。”太吵闹的互动就会影响到别人参观,并不适合在博物馆里进行。

  博物馆日里活动多走近观众首当其冲

  说起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苏州各大博物馆早就行动起来。“走近观众、贴近观众,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思考。”朱莺说,如何用更巧妙的方式让观众真心喜欢,才能真正发挥藏品的桥梁作用。苏博今年将在5月17日推出“触摸文物 感受历史”的体验活动,第一期参与体验的文物是陶瓷。“希望通过这种触摸、感受等体验方式,激发观众的兴趣,拉近观众与藏品、与博物馆、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举行的还有第七届“印象·苏博”画信展示活动。之前苏博发出2000封明信片请市民给苏博“画”一封信,目前收到了1300多封,这些“给苏博的信”都会在博物馆日活动期间展出。
  让藏品活起来,既可以将观众迎进来,也可以主动走出去。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拓片体验系列活动不仅为碑博赢得了人气,也让观众的参观学习变得生气勃勃。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孙庆告诉记者,苏州碑刻博物馆“碑刻技艺”展示体验中心2012年5月就已对市民开放,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拓碑等技艺。每位活动参与者仔细学习折纸、上纸、刷纸、拍包上墨、揭开拓片……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作品”,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拓片体验活动非常受欢迎,观众参与度很高,最小的3岁,最大的观众已80多岁。”除此之外,今年5月16日,碑博在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开设的拓碑知识普及课程也即将结业,从3月份开始到5月份结束,每周授课一次,广受好评。“我们复刻了初师表,将碑也带到了学校里,同学们兴趣盎然。这样形式的授课活动去年在苏州市实验小学已经举行过,体现了传承的理念。”据孙庆介绍,今年5月下旬碑刻文物库房将向公众开放,观众可电话预约参观,一览珍贵文物的价值。

  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期待平等对话

  除了通过藏品传达思想,博物馆在其他活动上也不遗余力,讲座、比赛、出版刊物等各类相关活动层出。朱莺认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也不能要求观众都必须懂艺术、懂审美,但它可以通过体验教学、互动,引导观众自我学习、自我感受,激发观众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向导的能力。“博物馆不是高高在上的,也并非讲解员怎么说观众就怎么听,它提供了美让你来欣赏,希望与观众构建一种更加轻松、平等的对话方式。”
  “我们在思考如何跟观众互动时,也将更多的权利交给观众。”朱莺说,比如触摸文物这样的活动,文物安全一定要考虑,这对博物馆自身和观众自身都提出了要求,“将权利赋予你,你怎么使用它,完全取决于你对博物馆、对藏品的心态。”
  面对博物馆的“亲近”,观众热情参与,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烦恼。孙庆表示,目前对于碑博来说,碑刻技艺体验中心场地面积还比较小,可供观众参与活动的碑还不多,容纳观众的量处于饱和状态了,尝试走进学校和社区希望将碑博活动开展得更广一些。
  在苏博,许多自主参与的活动人气很高,比如讲座,采用的是预约的方式,但就是这些博物馆精心准备的讲座常常出现“想听的人预约不到,预约到了的人突然不来”的情况。朱莺表示,只因为这样的活动很“自由”,不收费也不强制,缺少了约束性,每一次活动都很精心,主讲人也都是专家、学者,浪费了名额让人很心疼很可惜。对此,上海游客安小羽表示,就像香奈尔展览中的互动环节一样,他们在做成衣,你可以安静地看,也可以跟他们交流,但如果你大声问话,员工就会毫不客气的制止你,“只有限制个人的相对自由才能达到个体的最大自由度,只有观众和博物馆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才能充分享受公共资源带来的便利与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