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语文教学肢解了课文

 宝轮散人 2014-05-13

 中国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细化,分散。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解析为字词句。老师上课,就教字的读音,字形,字义。

    然后是词,词的用法,词的解释等等。这如同把一个人分解为牙齿,骨骼,头发,细胞。没有见到一个完整的人。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林的错误。实际上,一篇文章,应当完整的看。欣赏其中的语言,意境,思想,获得一种审美愉悦。了解别人的看法,汲取别人的思想精华。如果把一篇文章分解为字词句,就是片面的对待语文。语文,就是学习别人的文章,学习别人的文章,在于欣赏。当前的语文教育,剥夺了学生对文学的审美阅读,审美体验,罪莫大焉。  

    我崇尚古代的语文教育,就是读 

    不去过分讲究语法,过于细化。

    在读中,得到熏陶,感染。

    慢慢的领会文章的意思。

    在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位为人方正老先生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极为有效的,要不怎么培养出鲁迅这样的大文学家家?

  语文教育注重了分析,逻辑,没有注意综合。按季羡林的说法,我们东方的思维,恰恰是综合的,比如,我们讲“天人合一”,就是把人和宇宙看成一体。

  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分析的。

  语文课,基本上是打基础,注意字词句段,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

  没有去完整的感受文章的境界,情感,陶冶情操,感受,体验,在不言之中意会作者的精神境界。

  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尤其是诗歌,一讲就没有意思了。

  只有自己去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