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波太湖鱼米情

 苏迷 2014-05-13

领导要求我说,写一篇太湖,千余字文,《光明日报》专版在征集“首批十个著名湖”的文稿。写不完的太湖美,写不尽的太湖情。尽管从小生长在太湖边,才疏学浅、文字功底有限,如我,又何以能胜任?

 

烟波太湖鱼米情

    

太湖,“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万顷碧波,烟波浩淼;远山近岛,影影绰绰;鸥鸟翔集,渔帆点点;七十二峰,佳词构咏,似巨幅水墨山水画悬挂在天地云壁间,秀色可餐,不愧大自然的杰作。

素以“一湖跨三州”著称的太湖,以广大的水域、丰富的物产,滋养了自然意义上的水乡,更孕育了文化范畴里的江南。

长江三角洲,乃中国一块最富庶的土地。温婉秀丽的太湖,无疑是这方土地上一颗最美的珍珠,或者,是一双明亮的眼睛,双眸顾盼,流动生辉。

据考古工作者说,太湖曾是东海的一部分。悠悠太湖,千古绝唱。太湖岸边,每一块石片、每一株水草都是一部历史,它们都在静静地述说着江南流域古老、沧桑以及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

吴越之争,刀光剑影。一叶扁舟在太湖的波光里隐隐远去,那是范蠡携着西施消失在美丽的传说里;伍子胥的衣袂飘飘,这位苍髥白发的长者赤胆忠心,他的光辉形象至今鲜活着人们的记忆;而关于太湖成因说的种种猜测,三山岛上的旧石器展览馆,让科学与自然答辩,人文和历史交汇,成了千古之谜。

烟波太湖,天下鱼米。宋代,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说的,就是太湖流域的稻作文明。太湖水的滋养,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太湖岸边成了天下的粮仓。天下粮仓的生民们,口耳相传着许多和渔、米有关的故事。

春天,太湖上吹起清新而湿润的风。

草长莺飞,柳暗花明。白鹭从头顶翩跹而过,迢迢向着西北方向飞去,转眼就消失在视线里。春阳浅照,东风脉脉,蛋绿色的湖水泛起一圈圈涟漪,波光粼粼。湖岸上,芦苇爆出青青的嫩芽,年轻的恋人偷得浮生半日闲,坐在苇丛中喁喁私语,偶尔,折一截刚露芽的芦枝轻嗅,清香四溢。青山如黛,像一位披着神秘而朦胧的面纱躺倒在水面上的睡美人。

太湖岸边,茂密的芦苇吐出了新叶,密密层层,青翠欲滴。也许是从清明这天开始,和煦的东南风吹啊吹,青翠的芦苇叶长呀长,在温暖的风里翩翩起舞,远看就像绿色的波浪。

立夏,芦苇叶终于长大了。这一天,湖岸边的女人们便挎起竹篮去苇丛里采苇叶。然后,两片翠绿的芦叶交叠在一起,顺势轻轻合拢,围成一个尖角形的漏斗状,抓一把糯米放入其中压实,就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粽子,飘出诱人的清香,哺育了一代代江南儿女。那父辈们手指间的劳作,那留存在人们味蕾上的朴素气息,依然沾染着乡野的色彩,依然带着太湖的风。

秋天,太湖边的芦苇挺立在飒飒秋风里,如一枝枝锐利的剑戈,又似一个个有思想的诗人。白色的苇絮飘飘洒洒,漫天飞舞,成了一个芦花的世界。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水产资源丰富,素有“日出斗金”、“天然活鱼库”等美称。经研究调查,太湖有鱼类一百余种,种类繁多。“太湖三白”,清淡而富有营养,是人们餐桌上的珍品。

跨入新时代,打造“太湖生态旅游”成了一句动人的口号。这颗江南的珍珠,这块大自然的瑰宝,让我们捧在心口,呵护她。

太湖,我的母亲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