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建熙:跨越三界,见证会计历史

 songsgt 2014-05-14

汪建熙:跨越三界,见证会计历史

2014.3.21 中国会计报 
他是会计界泰斗杨纪琬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股份经济及其会计问题》对我国股份制改革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他曾任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参与和见证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创建和初期发展;他还曾担任财政部下属中国财务会计咨询公司审计部主任,为中国民间审计从无到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就是跨越三界,拥有传奇人生的汪建熙。

    与会计结缘
    缘,妙不可言。与会计结缘,并且从学界到实务界,到政界,再到入职国际机构,汪建熙始终和会计有着不解之缘。回忆最初对会计专业的排斥,不知他是否已将与会计结缘视为一个惊喜,或是生命的礼物。
    “我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时第一志愿是国际经济,第二志愿是哲学,结果没想到自己最终被会计专业录取。当时,我对会计一点儿概念也没有。会计是什么?是账房先生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电影中,账房先生不就是跟在地主老财后面、戴一瓜皮帽夹一把算盘的人吗?将来就做这事吗?”往事仍历历在目,但会计已然为汪建熙打开通往成功之门。
    1982年大学毕业后,汪建熙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83年年初,受惠于财政部跟当时的“八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签署的合作计划,汪建熙有幸到澳大利亚杜勒斯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西方现代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汪建熙高度评价这个合作计划,“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到财政部领导的高瞻远瞩。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就不会比较自然而然地恢复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并把西方的现代审计技术引进来。”这个合作计划也对汪建熙日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财科所,由于汪建熙的优秀成绩,他受到了杨纪琬教授的器重,作为优秀硕士生提前转入博士生的学习,成为杨纪琬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中国北方    的第一位会计博士。
    读博期间,汪建熙还参与了多项工作。虽然这些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精力,以至于他直到1990年年初才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但这些实践工作经验也对他写出高质量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帮助。如今再去读汪建熙的博士论文,我们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字里行间所闪烁着的源自一名严谨而敏锐的学者的真知灼见。
    
从联办到证监会
    汪建熙跨入金融领域是以北京证券交易所联合研究设计办公室(联办)作为起点的。联办,在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有人称它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摇篮”。
    1988年,王波明、高西庆等一些在美国资本市场打拼的年轻人回国,希望能够创建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交易所。他们的人员架构里面恰恰缺一位会计专家。
    “这些人主要是从美国回来    的,因而深知资本市场其实是一个在信息披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信息披露中核心的是财务会计系统。我们发现,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里面并未设立首席会计师制度。而中国证监会一开始就设立这一制度,是和联办核心人物受美国制度影响直接相关的。”1989年3月,汪建熙加入联办,担任会计部主协调。1991年9月,为了学习美国的纳斯达克模式,汪建熙赴美到全美证券商协会学习。在汪建熙赴美学习期间,国内发生了当时引起全球关注的“8·10事件”(1992年),这直接催生了中国证监会的诞生。
    人在美国的汪建熙,连续收到催他回国担任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的电传。他于1992年11月底回国,到中国证监会走马上任。
    当时,首席会计师办公室首先做的就是信息披露。美国的信息披露系统成为借鉴的主要模式。汪建熙认为,要形成一个类似于美国会计准则那样的系统,连续发布多个文件做出规定,而不是像中国原来传统做法那样,一个文件就是一个单独的文件。
    招股说明书是第一号信息披露准则。“我们当时参考了美国、香港和台湾信息披露系统的内容和格式,还有国内已有的招股说明书的版本。我感觉国内第一号信息披露准则,实际上和美国招股说明书的规定相差不大,我们参考了美国招股说明书中的很多要素。”汪建熙说。
    第一个信息披露的准则叫“公开发行证券公司发行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其从架构到内容,基本上都是汪建熙做出来的,虽然那时首席会计师办公    室虽开始组建了,但很长时间只有汪建熙一个人。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的信息披露的起源。
    
扬名审计领域
    在中国财务会计咨询公司从事审计工作期间,汪建熙见证了中国的民间审计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也为他日后到中国证监会从事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实务基础。
    “财政部当时组建中国财务会计咨询公司的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想要建一个全国性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另一方面是为了服务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的工作。实际上,当时这家机构除了以审计业务为主外,还有一些咨询的业务。”当时中国财务会计咨询公司基本是以西方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和理论为基础来开展的,很多中外合资企业都请其来做审计。在不断的合作过程中,汪建熙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多方认可。当时,联合国赔偿委员会在为科威特企业类的赔偿寻找合适的中国会计专家时,曾就此征求当时“六大”的意见,“六大”中的好几家都推荐汪建熙。后来,汪建熙担任联合国赔偿委员会E4A小组委员会的专员。2011年年底,汪建熙又受邀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部审计委员会的委员。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像汪建熙这样在学界、政界、实务界都颇有建树的人并不多。
    他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见证了中国会计历史的发展。作为个人,他在其中也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岳旭琴/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