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楼英辞医官著《医学纲目》

 johnney908 2014-05-14
中医学自唐宋以来,出现大量的经典著作及方剂,对此,初学者常常无所适从。楼英说这是“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翰”。医家对这浩如烟海的大量文献,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总结整理,但一般都未能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宋代官方所修《圣济总录》,虽然完整,但卷帙浩繁,多达200卷,一般读者难予问津。同时代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也多达100卷,且分类粗糙而笼统。相比之下,《医学纲目》在实用性和可检索性方面,较之其他几部医学文献书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中医界一部简明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楼英,字全善,一名公爽。明代医学家,杭州萧山人。元至顺三年(1334年)生,明建文三年(1401年)卒。
  楼英生于医学世家,其曾祖楼文隽为名医。自幼即读书识字。据载7岁开始读《黄帝内经》,自称“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昼读夜思,废食忘寝者,三十余载”。学习勤奋,锲而不舍,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他与当时名医戴原礼交往密切,戴氏是金元四大名医家之一的朱丹溪的门徒。楼英对朱丹溪的医术也深表敬佩,并潜心钻研,曾声言“私淑丹溪之学”。广搜博采,使其学问大增,长期实践,使他的医术更臻高明。他还深研《周易》中的哲理,因而融汇贯通,尤其精通阴阳五行学说和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在他45岁那年,奉召进京为明太祖朱元璋治病,疗效显著。朱元璋召他到太医院任太医,楼英坚辞不就,回家从事著书立说,最后著成《医学纲目》40卷,流传于世。
  《医学纲目》实际上是一项庞大的医学文献学工作。楼英对各种医书下了极大的功夫,消化吸收,融汇贯通,然后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即所谓“分病析法而类聚之。分病为门……大纲著矣”,然后,在每一门类之下,“析法为标。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而众目彰矣”。这也就是楼英的著作取名《医学纲目》的意图。全书40卷,分11部,以阴阳脏腑分病为纲。卷1~9为阴阳脏腑部,属医学总论,详述阴阳、脏腑、察病、诊法、用药、针灸、调摄、禁忌等。卷10~15为肝胆部。卷16~20为心小肠部,卷21~25为脾胃部,卷26为脾肺部,卷27为肺大肠部,卷28~29为肾膀胱部,分别介绍各脏腑有关病证证治。作者根据病证的症候特点,分别归属脏腑,并分门论述,如将中风、癫痫、痉厥、劳风、瘛、怒气、破伤风、子痫、目疾等证归入肝胆部。所述病证多属常见病,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五官科等病证。卷30~33为伤寒部,以伤寒为主,兼载温病、暑病、温疫等。卷34~35为妇人部,述妇人通治、经、带、胎、产等。卷36~39为小儿部,载小儿通治、五脏所主病。卷40为运气部。以这11部为纲,将人体各种常见病证约600多种按所属部类分段叙述。每一种病证均以论说开始,摘录从《黄帝内经》直到当时有代表性医家,尤其是宋、金、元各代著名医家的医论、有效验方,按其所属性质归入上述各部类之下,进行整理和论述。每一段摘录,他都注明其原始出处,这对于后世研究病证的病因、病理、证候、治则、方药,都能获得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如肾膀胱部之下,述腰痛、寒厥、热厥、痿厥、耳聋、耳鸣、牙齿痛、齿摇、牙蛀、发落、欠嚏、欠伸、梦遗、白带、惊恐等病证,读者只要按所属脏腑,找出病症,即可温习到自《内经》以下各家对该证的论述和治疗方剂。在摘引资料的同时,楼英间或有所发挥,加以评注,其中亦不乏精辟的见解。
  楼英读书甚多,尤善医理、易理、研习《内经》及其后历代著名医家著作,结合临床经验,本“阴阳五行生化万物”之说,提出诊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的原则。他在《医学纲目》自序中提到:“千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表里也……虚实也……寒热也,皆一阴阳也”。这是最早提及 “八纲”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著作论述,早于清代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
  楼英除医学外,对天文、地理、历法亦颇有造诣。尚著有:《内经运气类注》4卷、《仙岩文集》2卷以及《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仙岩日录杂效》、《江潮论》等,皆不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